【題目】下圖是實驗室制取Na2S2O3·5H2O的裝置圖(略去部分夾持儀器)。
已知:Na2SO3 +SNa2S2O3
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液漏斗中用70%較濃硫酸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裝置C中生成S的離子反應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E是SO2的尾氣處理裝置,則裝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蒸餾燒瓶 98%濃硫酸的水太少,硫酸電離的H+少,酸性弱,無法實現(xiàn)強酸制弱酸;而稀硫酸中水太多,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不利于制備 2S2-+3SO2=3S↓+2SO32- 防倒吸
【解析】(1)根據(jù)儀器A的結(jié)構(gòu)可知名稱是蒸餾燒瓶。(2)由于98%濃硫酸的水太少,硫酸電離的H+少,無法實現(xiàn)強酸制弱酸;而稀硫酸中水太多,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不利于制備,所以分液漏斗中用70%較濃硫酸。(3)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能和硫離子反應生成單質(zhì)硫,則裝置C中生成S的離子反應方程式是2S2-+3SO2=3S↓+2SO32-。(4)E是SO2的尾氣處理裝置,由于SO2易溶于水,所以裝置D的作用是防倒吸。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84”消毒夜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該消毒液無色,pH大于7,對某些有色物質(zhì)有漂白作用.你認為它可能的有效成分是( )
A.SO2
B.Na2CO3
C.氯水
D.Na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高錳酸鉀在飲用水和工業(yè)污水處理領(lǐng)域的消費增長較快。實驗室可用軟錳礦(主要成分為MnO2)為原料制備高錳酸鉀。其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墨綠色浸出液的成分為K2MnO4、KCl溶液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采用鐵坩堝而不是瓷坩堝的原因是:(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生成K2MnO4和KCl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入CO2,可使MnO42-發(fā)生反應,生成MnO及MnO2。若通入CO2太多,則在加熱濃縮時,會有__________________晶體和KMnO4晶體一起析出。
(3)在加熱、濃縮、烘干的過程中溫度不宜過高,其原因是(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過濾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_________、_______;加熱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滌KMnO4晶體用冷水洗滌較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計算12.25 g KClO3固體經(jīng)過上述轉(zhuǎn)化,最多可制得KMnO4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_(結(jié)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相對原子質(zhì)量:K—39 Cl—35.5 O—16 Mn—5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驗證鹵素單質(zhì)氧化性的相對強弱,某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已略去,氣密性已檢驗)。
實驗過程:
Ⅰ.打開彈簧夾,打開活塞a,滴加濃鹽酸。
Ⅱ.當B和C中的溶液都變?yōu)辄S色時,夾緊彈簧夾。
Ⅲ.當B中溶液由黃色變?yōu)樽丶t色時,關(guān)閉活塞a。
Ⅳ.……
(1)A中產(chǎn)生黃綠色氣體,其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
(2)驗證氯氣的氧化性強于碘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
(3)B中溶液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
(4)為驗證溴的氧化性強于碘,過程Ⅳ的操作和現(xiàn)象是________。
(5)過程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
(6)氯、溴、碘單質(zhì)的氧化性逐漸減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________,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氯水的敘述正確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B.新制氯水是無色的
C.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D.氯水長時間放置后酸性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