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由相關(guān)實驗現(xiàn)象所推出的結(jié)論正確的是

A. Cl2SO2均能使品紅溶液褪色,說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 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現(xiàn)白色沉淀,說明該溶液中一定有SO42

C. Fe與稀HNO3、稀H2SO4反應均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Fe與兩種酸均發(fā)生置換反應

D. 分別充滿HCl、NH3的燒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說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答案】D

【解析】

A不正確,SO2使品紅溶液褪色,不是氧化還原反應;B不正確,在酸性溶液中,硝酸鹽具有氧化性,能把SO32氧化生成SO42,因此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C不正確,硝酸是氧化性酸,和鐵反應發(fā)生的不是置換反應,所以正確的答案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σ鍵和π鍵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單鍵既有σ鍵也有π
B.所有的π鍵都容易打開
C.σ鍵可沿鍵軸自由旋轉(zhuǎn)而不影響鍵的強度
D.π鍵比σ鍵重疊程度大,形成的共價鍵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實驗室制氫氣的反應:Zn+2HCl=ZnCl2+H2↑.現(xiàn)用13.0gZn粉與一定量2mol/L稀鹽酸充分反應,一段時間后Zn粉無剩余.
(1)用雙線橋或單線橋標出電子轉(zhuǎn)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
(2)比較H+和Zn2+氧化性強弱
(3)消耗鹽酸的體積至少為多少升?
(4)生成ZnCl2的物質(zhì)的量為多少?
(5)標準狀況下,最多能收集到多少升氣體?
(6)反應中轉(zhuǎn)移的電子的個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有機化合物A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分子量)大于110,小于150.經(jīng)分析得知,其中碳和氫的質(zhì)量分數(shù)之和為52.24%,其余為氧.請回答:
(1)該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個氧原子,為什么?
(2)該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分子量)是
(3)該化合物的化學式(分子式)是
(4)該化合物分子中最多含 官能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能正確表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是(  )
A.向Fe(NO32稀溶液中加入鹽酸:3Fe2++4H++NO3=3Fe3++2H2O+NO↑
B.銅與濃硝酸反應:Cu+NO3+4H+=Cu2++NO↑+2H2O
C.氯化銨溶液和濃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加熱:NH4++OH NH3H2O
D.碳酸氫銨溶液與足量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加熱:NH4++OH 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mol PCl3和1.0mol Cl2充入體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下述反應:PCl3+Cl2PCl5 . 達平衡時,PCl5為0.40mol,如果此時移走1.0mol PCl3和0.50mol Cl2 , 在相同溫度下再達平衡時PCl5的物質(zhì)的量是(
A.0.40mol
B.0.20mol
C.小于0.20mol
D.大于0.20mol,小于0.40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三種不同質(zhì)量比的氧化銅與炭粉的混合物樣品①、②、③.甲、乙、丙三同學各取一種樣品,加強熱充分反應,測定各樣品中氧化銅的量.
(1)甲取樣品①強熱,若所得固體為金屬銅,將其置于足量的稀硝酸中微熱,產(chǎn)生1.12L氣體(標準狀況),則樣品①中氧化銅的質(zhì)量為g.
(2)乙取樣品②ag強熱,生成的氣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再將反應后的固體與足量的稀硝酸微熱,充分反應后,有bg固體剩余,該剩余固體的化學式為 . 樣品②中氧化銅質(zhì)量為g (以含a、b的代數(shù)式表示).
(3)丙稱量樣品③強熱后剩余的固體,質(zhì)量比原樣品減小了cg,若該固體為金屬銅,則樣品③中氧化銅物質(zhì)的量(n)的取值范圍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對σ鍵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σ鍵不屬于共價鍵,是另一種化學鍵
B.s鍵與s鍵的對稱性相同
C.分子中含有共價鍵,則至少含有一個σ
D.含有π鍵的化合物與只含σ鍵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zhì)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進行過濾操作應選用的一組儀器是(   )

A. 濾紙、燒杯、試管、漏斗、玻璃棒

B. 燒杯、酒精燈、試管、漏斗

C. 漏斗、玻璃棒、燒杯、鐵架臺、濾紙

D. 玻璃棒、濾紙、蒸餾燒瓶、漏斗、鐵架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