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室制氫氣,為了加快反應速率,可向稀H2SO4中滴加少量Cu(NO3)2溶液
B.為處理鍋爐水垢中的CaSO4,可先用飽和Na2CO3溶液浸泡,再加入鹽酸溶解
C.N2(g)+3H2(g)2NH3(g) ΔH<0,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溫度,平衡時氫氣轉化率增大
D.吸熱反應“TiO2(s)+2Cl2(g)=TiCl4(g)+O2(g)”在一定條件下可自發(fā)進行,則該反應的ΔS<0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蛋白質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蛋白質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通常用酒精消毒,其原理是酒精使細菌中的蛋白質變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C.濃的Na2SO4溶液能使溶液中的蛋白質析出,加水后析出的蛋白質又溶解,但已失去生理活性
D.鑒別織物成分是蠶絲還是“人造絲”可采用灼燒聞氣味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工廠廢液經測定得知主要含有乙醇,其中還有丙酮、乙酸和乙酸乙酯,根據(jù)下表中各物質的性質,按下列步驟回收乙醇和乙酸。
物質 | 丙酮 | 乙酸乙酯 | 乙醇 | 乙酸 |
沸點/℃ | 56.2 | 77.06 | 78.5 | 117.9 |
①向廢液中加入燒堿溶液,調整溶液的pH=10;②將混合液放入蒸餾器中緩緩加熱;③收集溫度在70℃~85℃時的餾出物;④排出蒸餾器中的殘液,冷卻后向其中加濃硫酸(過量),然后再放入耐酸蒸餾器中進行蒸餾,回收餾出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1)加入燒堿使溶液的pH=10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70℃~85℃時餾出物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步驟④中加入過量濃硫酸的目的是(用化學方程式表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最后蒸餾的溫度控制在85℃~125℃一段時間后,耐酸蒸餾器殘液中溶質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亞硝酸(HNO2)是一種與醋酸酸性相當?shù)娜跛,很不穩(wěn)定,通常在室溫下立即分解。
(1)在酸性條件下,當NaNO2與KI按物質的量1:1恰好完全反應,且I-被氧化為I2時,產物中含氮的物質為__________(填化學式)。
(2)要得到穩(wěn)定的HNO2溶液,可以往冷凍的濃NaNO2溶液中加入或通入某種物質,下列物質不適合使用是_________(填序號)。
a.稀硫酸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磷酸
(3)工業(yè)廢水中的NO2-可用鋁粉除去.已知此反應體系中包含Al、NaAlO2、NaNO2、NaOH、NH3、H2O六種物質.將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化學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數(shù)填入下列橫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反應后廢水的pH值將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4)向20mL 0.01mol·L-1的NaNO2溶液中加入10mL 0.01 mol·L-1的AgNO3溶液,一段時間后,溶液中的c(A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KSP(AgNO2)=2×10-8 mol2·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機物G是一種醫(yī)藥中間體,可通過如圖所示路線合成。A是石油化工的重要產品且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H的分子式是C7H8。
已知:
請回答以下問題:
(1)A的結構簡式是________。
(2)H→I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________,B與銀氨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的反應類型是________,I→J的反應類型是________。
(4)兩個E分子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分子間脫水生成一種環(huán)狀酯的結構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滿足以下條件的F的同分異構體(含F(xiàn))共有________(填數(shù)字)種。
①能與氯化鐵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
②紅外光譜等方法檢測分子中有COO結構
③苯環(huán)上有兩個取代基
其中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且核磁共振氫譜測定有5個吸收峰的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某溫度時,KW=1.0×10-12。在該溫度下,測得0.1mol·L-1Na2A溶液PH=6,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H2A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為:H2A=H++HA-,HA-H++A2-
B.常溫下,NH4HA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pH=7,則c(Na+) = 2c(A2-)
C.相同條件下,體積相等、pH相等的鹽酸與H2A溶液中和NaOH的量相等
D.0.0l mol·L-l的NaHA溶液p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活性,6-羥基黃酮衍生物的合成路線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化合物B中的含氧官能團為 和 (填名稱)。
(2)反應③中涉及到的反應類型有水解反應、 和 。
(3)反應④中加入的試劑X的分子式為C7H5OCl,X的結構簡式為 。
(4)B的一種同分異構體滿足下列條件:
Ⅰ.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其水解產物之一能與FeCl3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
Ⅱ.分子中有4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
寫出該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 。
(5)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 。
(6)已知:。
根據(jù)已有知識并結合相關信息,寫出以和CH3COOH為原料制備
的合成路線流程圖(無機試劑任選)。合成路線流程圖示例如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高鐵酸鉀(K2FeO4)是一種高效多功能水處理劑,具有極強的氧化性。
(1)已知:4FeO42-+10H2O 4Fe(OH)3+8OH-+3O2↑。K2FeO4在處理水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 。
同濃度的高鐵酸鉀在pH為4.74、7.00、11.50的水溶液中最穩(wěn)定的是pH= 的溶液。
(2)高鐵酸鉀有以下幾種常見制備方法:
干法 | Fe2O3、KNO3、KOH混合加熱共熔生成紫紅色高鐵酸鹽和KNO2等產物 |
濕法 | 強堿性介質中,F(xiàn)e(NO3)3與NaClO反應生成紫紅色高鐵酸鹽溶液 |
電解法 | 制備中間產物Na2FeO4,再與KOH溶液反應 |
①干法制備K2FeO4的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 。
②濕法制備中,若Fe(NO3)3加入過量,在堿性介質中K2FeO4與Fe3+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K3FeO4,此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③制備中間產物Na2FeO4,可采用的裝置如圖所示,則陽極的電極反應
式為 。
(3)比亞迪雙模電動汽車使用高鐵電池供電,其總反應為:
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
放電時負極材料為 ,正極反應為: 。
(4) 25℃時,CaFeO4的Ksp=4.54×l0-9,若要使1000 L,含有2.0×l0-4 mol·L-l K2FeO4的廢水中有CaFeO4沉淀產生,理論上至少加入Ca(OH)2的物質的量為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A、B、C、D是四種常見單質,其對應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其中B、D屬于常見金屬,J是一種黑色固體,I的濃溶液具有還原性,A~I均為中學化學常見物質,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部分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已略去)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寫出組成物質D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
(2) ①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E的飽和溶液可以制得膠體,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該過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③寫出反應②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已知G的水溶液顯堿性,其原因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
(4) J在H2O2分解反應中作催化劑。若將適量J加入酸化的H2O2溶液中,J溶解生成它的+2價離子,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