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電解裝置如圖所示,電解槽內裝有KI及淀粉溶液,中間用陰離子交換膜隔開。在一定的電壓下通電,發(fā)現(xiàn)左側溶液變藍色,一段時間后,藍色逐漸變淺。已知:3I2+6OH-═IO3-+5I-+3H2O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右側發(fā)生的電極方程式:2H2O+2e-═H2↑+2OH-
B. 電解結束時,右側溶液中含有IO3-
C. 電解槽內發(fā)生反應的總化學方程式:
D. 如果用陽離子交換膜代替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槽內發(fā)生的總反應不變
【答案】D
【解析】分析:左側溶液變藍色,生成I2,左側電極為陽極,電極反應為:2I--2e-=I2,右側電極為陰極,電極反應式為:2H2O+2e-=H2↑+2OH-,右側放出氫氣,右側I-、OH-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向左側移動,發(fā)生反應3I2+6OH-=IO3-+5I-+3H2O,據此解答。
詳解:A.左側溶液變藍色,生成I2,左側電極為陽極,右側電極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則右側電極反應式為:2H2O+2e-=H2↑+2OH-,A正確;
B.一段時間后,藍色變淺,發(fā)生反應3I2+6OH-=IO3-+5I-+3H2O,中間為陰離子交換膜,右側I-、OH-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向左側移動,保證兩邊溶液呈電中性,左側的IO3-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向右側移動,故右側溶液中含有IO3-,B正確;
C.左側電極為陽極,電極反應為:2I--2e-=I2,同時發(fā)生反應3I2+6OH-=IO3-+5I-+3H2O,右側電極為陰極,電極反應式為:2H2O+2e-=H2↑+2OH-,故總的電極反應式為:KI+3H2OKIO3+3H2↑,C正確;
D.如果用陽離子交換膜代替陰離子交換膜,左側電極為陽極,電極反應為:2I--2e-=I2,右側電極為陰極,電極反應式為:2H2O+2e-=H2↑+2OH-,保證兩邊溶液呈電中性,左側多余K+通過陽離子交換膜遷移至陰極,左側生成I2,右側溶液中有KOH生成,碘單質與KOH不能反應,總反應相當于:2KI+2H2O2KOH+I2+H2↑,電解槽內發(fā)生的總化學方程式發(fā)生變化,D錯誤;答案選D。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項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或分類正確的是( 。
A.2,3﹣二甲基﹣2﹣乙基己烷
B.CH3CH2CH2Cl氯丙烷
C. 屬于芳香醇
D. 屬于芳香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工集團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將鈦廠、氯堿廠和甲醇廠組成產業(yè)鏈.其主要工藝如下:
(1)寫出鈦鐵礦經氯化法得到四氯化鈦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①Mg(s)+Cl2(g)=MgCl2(s);△H=﹣641kJmol﹣1
②Ti(s)+2Cl2(g)=TiCl4(s);△H=﹣770kJmol﹣1
則2Mg(s)+TiCl4(g)=2MgCl2(s)+Ti(s);△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2Mg+TiCl42MgCl4+Ti在Ar氣氛中進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產業(yè)鏈中,合成192t甲醇理論上需額外補充H2___________t(不考慮生產過程中物質的任何損失).
(4)以甲醇、空氣、氫氧化鉀溶液為原料,石墨為電極可構成燃料電池.該電池中負極上的電極反應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H的路線可簡單表示如圖: 已知:F的核磁共振氫譜有四個峰,峰的面積比為1:1:3:3.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名稱(系統(tǒng)命名)為;C中官能團的結構簡式為 .
(2)G+F→H的反應類型為;H的結構簡式為 .
(3)B→C的化學方程式為 .
(4)E→F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Ⅰ.SF6是一種優(yōu)良的絕緣氣體,分子結構中,只存在S—F鍵,已知1 mol S(s)轉化為氣態(tài)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F(xiàn)—F鍵能為160 kJ·mol-1,S—F鍵能為330 kJ·mol-1,試寫出S(s)和F2(g)反應生成SF6(g)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V、W、X、Y、Z是由四種短周期元素中的2種或3種組成的5種化合物,其中W、X、Z均由2種元素組成,X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Z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Y、W都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強堿溶液反應。上述5種化合物涉及的四種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之和等于28;V由一種金屬元素A和兩種非金屬元素B與C組成,其化學式構成為A(BC3)3 。它們之間的反應關系如下圖:
(1)寫出物質W的一種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V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少量的X通入某種物質的水溶液中可以生成Y,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氣體X的結構式__________。
(5)以Z為燃料,活性炭為電極,熔融碳酸鹽(如熔融K2CO3)環(huán)境下制成燃料電池的負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一個甲烷燃料電池工作時的示意圖,乙池中的兩個電極一個是石墨電極,一個是鐵電極,工作時,M、N兩個電極的質量都不減少,請回答下列問題:
(1)M電極的材料是__________,其電極名稱是_____________。
(2)N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入甲烷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池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此過程中,乙池中某一電極析出金屬銀4.32g,甲池中理論上消耗氧氣為_____mL(標準狀況下),若此時乙池溶液的體積為400mL,則乙池中溶液的H+的濃度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己二酸是一種重要的有機二元酸,能夠發(fā)生成鹽反應、酯化反應、酰胺化反應等,并能與二元胺或二元醇縮聚成高分子聚合物等,是合成尼龍-66的原料,工業(yè)上環(huán)己醇用硝酸氧化可得到己二酸,是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
△H<0
相關物理常數(shù):
名稱 | 相對分子質量 | 密度(20℃) g/cm3 | 熔點(℃) | 沸點(℃) | 溶解度S(g100g溶劑) | ||
水 | 乙醇 | 乙醚 | |||||
環(huán)己醇 | 100 | 0.96 | 25.2 | 161 | 可溶 | 易溶 | |
己二酸 | 146 | 1.36 | 151 | 265 | 可溶(S隨溫度降低而減小) | 易溶 | 微溶 |
I.己二酸粗產品的制備
操作步驟:裝置C中加入50mL中等濃度的硝酸(過量),投入沸石,并逐一安 裝裝置A、裝置B和溫度計,磁力攪拌,將溶液混合均勻,并加熱到80℃。用裝置A滴加2滴環(huán)己醇,反應立即開始,溫度隨即上升到85~90℃,從裝置A中小心地逐滴加入環(huán)己醇,將混合物在85-90℃下加熱2-3 分鐘,共加入1.000g環(huán)己醇。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需維持溫度在85~90℃,最好采取______控溫;試分析維持溫度在85~90℃的原因:__________。
(2) 裝置右側燒杯中的NaOH 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II.己二酸粗產品的提純及應用
操作流程:趁熱倒出裝置C 中的產品,在冷水中降溫冷卻,析出的晶體在布氏漏斗上進行抽濾,將晶體進行重結晶,再分別用3mL 冰水和乙醚洗滌己二酸晶體,繼續(xù)抽濾,晶體再用3mL冰水洗滌一次,再抽濾。取出產品,干燥后稱重,得干燥的己二酸0.860g。
請回答下列問題:
(3) 相比于普通過濾,抽濾的優(yōu)點在于:_________
(4)在抽濾過程中,用冰水洗滌析出的己二酸晶體的原因:___________。
(5)該實驗的產率為: _______% (結果保留3 位有效數(shù)字)
(6)工業(yè)上用己二酸與乙二醇反應形成鏈狀高分子化合物,寫出化學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焰色反應的表述正確的是
A.焰色反應是離子的特有性質
B.焰色反應是單質的特有性質
C.焰色反應是元素的特有性質
D.焰色反應是化合物的特有性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