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pH=2的H2SO4與pH=13的NaOH混合,當混合液的pH=11時,NaOH溶液與硫酸溶液的體積比是(   )
A.11∶1B.9∶1
C.1∶11D.1∶9
D
NaOH溶液中c(OH-)="0.1" mol·L-1,pH=2的硫酸溶液中c(H+)="0.01" mol·L-1。
設(shè)堿液的體積為V(堿),酸液的體積為V(酸),則有:=0.001
解得:V(堿)∶V(酸)=1∶9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9分)向50 mL 0.018 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50 mL 0.02 mol·L-1的鹽酸,生成了沉淀,如果溶液中c(Ag+)與c(Cl-)的乘積是一個常數(shù):c(Ag+)·c(Cl-)=1×10-10,則:
(1)沉淀生成后溶液中c(Ag+)=________________。
(2)沉淀生成后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由水電離出的c(OH-)=1.0×10-14 mol·L-1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為(   )
A.Fe2、K、B.Na、K、、Cl-
C.Na、K、、D.K、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60 mL 0.5 mol·L-1氫氧化鈉溶液和40 mL 0.4 mol·L-1硫酸混合后溶液的pH約為(   )
A.0.5B.1.7C.2D.1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1.0 mol·L-1 NaOH溶液中和某濃度硫酸溶液時,其pH和所加NaOH溶液的體積關(guān)系如圖3-5所示。原硫酸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和反應(yīng)后溶液的總體積是(   )

圖3-5
A.1 mol·L-1,60 mL
B.0.5 mol·L-1,80 mL
C.0.5 mol·L-1,40 mL
D.1 mol·L-1,80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常溫下,把醋酸滴入NAOH溶液中,當測得溶液中的C(NA+)=C(CH3COO-)時,此時混合物的pH為(    )
A.大于7B.等于7C.小于7D.只能用pH試紙來測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酸是化學中重要的一類物質(zhì),人們對酸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
⑴ 1887年,阿侖尼烏斯提出了電離理論,在水溶液中能電離出H+的為酸,電離出OH?離子的為堿。比較水溶液中,下列陰離子的共扼酸的酸性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

⑵ 1905年,弗蘭克提出了溶劑酸堿理論。該理論認為凡是在溶劑中產(chǎn)生該溶劑的特征陽離子的溶質(zhì)叫酸,產(chǎn)生該溶劑的特征陰離子的溶質(zhì)叫堿。試判斷液NH3中加入Li3N后酸堿性變化情況,并結(jié)合方程式解釋
⑶ 1923年布朗斯特提出了質(zhì)子理論。認為凡是能夠給出質(zhì)子的物質(zhì)都為酸,接受質(zhì)子的物質(zhì)為堿。有電子總數(shù)相同的三種微粒,它們既是質(zhì)子酸又是質(zhì)子堿,且分別為陰離子、中性分子和陽離子,它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質(zhì)子理論提出的同年,路易斯提出了電子理論,凡是接受電子對的為酸,給出電子對的為堿。NH3和NF3的均為路易斯堿, 堿性更強的是_____       __ ,
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
⑸ 1966年第一個超強酸被偶然發(fā)現(xiàn),通常由質(zhì)子酸和路易斯酸混合。用SbF5與氟磺酸反應(yīng)后,可得到一種超強酸H[SbF5(OSO2F)]。寫出該超強酸在氟磺酸中的電離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A.pH=3的硝酸跟pH=11的氫氧化鉀溶液
B.pH=3的鹽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跟pH=11的氫氧化鈉溶液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氫氧化鋇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電能是現(xiàn)代社會中應(yīng)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種能源
B.酶比其他催化劑有更高的選擇性和催化效率,因此“仿酶催化”是化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
C.將煤制成煤氣,可以提高燃燒效率
D.增加煉鐵高爐的高度,使CO與氧化鐵充分反應(yīng),可以消除高爐尾氣中的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