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下列試劑不能鑒別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是(  )
A.NaOH溶液
B.石蕊溶液
C.銀氨溶液
D.Na2CO3溶液

【答案】A
【解析】NaOH溶液與乙酸反應,但無明顯現象,葡萄糖與NaOH溶液不反應,故不能 鑒別;乙酸溶液遇石蕊溶液變紅色,而葡萄糖遇石蕊溶液無明顯現象;葡萄糖與銀氨溶液反應會生成光亮的銀鏡;乙酸溶液與Na2CO3溶液反應會有氣泡產生,而葡萄糖與Na2CO3不反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鐵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硫酸亞鐵晶體(FeSO47H2O)在醫(yī)藥上作補血劑.某課外小組測定該補血劑中鐵元素的含量,并檢驗該補血劑是否變質.實驗步驟如圖:
(1)實驗中用已經準確量取的濃硫酸配制500mL 1molL﹣1的硫酸溶液,則配制時用到的儀器除燒杯、玻璃棒外,還有兩種儀器是 ,
(2)步驟②加入過量氯水的作用是 , 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3)步驟④中一系列操作步驟為、洗滌、灼燒、冷卻、稱量.
(4)若實驗無損耗,則該補血劑含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5)下列操作會導致所測定的鐵元素含量偏高的是 A.步驟③所加氨水量不足
B.步驟④洗滌不充分
C.步驟④灼燒不充分.
(6)某同學發(fā)現部分補血劑藥片表面發(fā)黃,取樣品研細,溶于1molL﹣1的硫酸溶液,過濾.取濾液加溶液,若溶液變成色,說明該補血劑已變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兩個體積相同的容器,一個盛有二氧化硫,一個盛有雜質為水蒸氣的二氧化碳,在同溫(120℃以上)同壓(小于1個標準大氣壓)下,兩容器內的氣體一定相同的是

A. 質子總數 B. 質量 C. 密度 D. 原子總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烴經催化加氫后得到2﹣甲基丁烷,該烴不可能是(
A.3﹣甲基﹣1﹣丁炔
B.3﹣甲基﹣1﹣丁烯
C.2﹣甲基﹣1﹣丁炔
D.2﹣甲基﹣1﹣丁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可由乙苯生產苯乙烯:過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乙苯的同分異構體共有三種
B.可用Br2/CCl4鑒別乙苯和苯乙烯
C.乙苯和苯乙烯分子中均含有碳碳雙健
D.乙苯和苯乙烯分子內共平面的碳原子數均為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為一種名為鈷酞菁的分子(直徑為1.3×109m)恢復了磁性。鈷酞菁分子結構和性質與人體內的血紅素及植物體內的葉綠素非常相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其分子直徑比氯離子小

B.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屬于懸濁液

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達爾效應

D.鈷酞菁分子不能透過濾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混合物的水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離子中的若干種:Na+、Al3+、Fe3+、Mg2+、Ba2+、NH4+、Cl、SO42 , 現分別取100mL的兩份溶液進行如下實驗. ①第一份加過量NaOH溶液后加熱,收集到0.01mol氣體,無沉淀生成,同時得到溶液甲.
②向甲溶液中通入過量CO2 , 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經過濾、洗滌、灼燒后,得到1.02g固體.
③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過濾后的沉淀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得到11.65g固體,向濾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產生.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由①可知原溶液存在離子為NH4+ , 其濃度為0.01mol/L
B.原溶液一定存在Cl
C.原溶液肯定沒有Fe3+、Mg2+ , 一定含有Na+
D.n(NH4+):n(Al3+):n(SO42)=1: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室溫下,用相同濃度的NaOH溶液,分別滴定濃度均為0.1mol/L的三種酸(HA、HB和HD)溶液,滴定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三種酸的電離常數關系:KHA>KHB>KHD
B.滴定至P點時,溶液中:c(Na+)>c(B)>c(HB)>c(H+)>c(OH
C.pH=7時,三種溶液中:c(A)=c(B)=c(D
D.當中和百分數達100%時,將三種溶液混合后:c(HA)+c(HB)+c(HD)=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小組設計如圖所示裝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閉合K1 , 斷開K2 , 可防止Fe發(fā)生吸氧腐蝕
B.閉合K1 , 斷開K2 , Cl向石墨電極移動
C.閉合K2 , 斷開K1 , 可用于制備家用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
D.閉合K2 , 斷開K1 , 電解質溶液中Na+的濃度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