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探討Fe3+和SO之間發(fā)生怎樣的反應,請你一起參與并協(xié)助他們完成實驗。
(1)提出猜想:
甲同學認為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其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學認為發(fā)生了相互促進的水解反應,其反應方程式為:
……
(2)實驗驗證:
丙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來探究反應的可能性。
①為了檢驗所用Na2SO3是否變質(zhì),應選用的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5 mL FeCl3溶液于試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溶液至過量,觀察到溶液顏色由黃色變?yōu)榧t褐色(無氣泡產(chǎn)生,也無沉淀生成)。
③將②溶液分成兩等份,其中一份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再加入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另一份滴入幾滴KSCN溶液,溶液變成血紅色。
(3)得出結論:
①根據(jù)丙同學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③中溶液變成血紅色的有關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探究:
①丁同學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觀察到紅褐色沉淀并且產(chǎn)生無色氣體,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從形式上看,Na2CO3和Na2SO3相似,但是從上述實驗中可以看到,兩者的水溶液與氯化鐵溶液反應的現(xiàn)象差別很大,其可能的原因除水解能力較小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1)2Fe3++SO32-+H2O=2Fe2++SO42-+2H+(2分)
(2)①BaCl2溶液、稀鹽酸(1分)
(3)①Fe3+與SO32-同時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和相互促進的水解反應(2分)
②Fe(OH)3(膠體)+3SCN-=Fe(SCN)3+3OH-(2分)
(4)①2Fe3++3 CO32-+3H2O=2Fe(OH)3↓+3CO2↑(2分)
②SO32-有較強的還原性,而CO32-還原性很弱(2分)
【解析】
試題分析:(1)鐵離子檢驗氧化性,能把 SO32-氧化生成SO4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2Fe3++SO32-+H2O=2Fe2++SO42-+2H+.
(2)①如果亞硫酸鈉變質(zhì),則被氧化生成硫酸鈉,所以可以通過檢驗硫酸鈉來檢驗亞硫酸鈉是否變質(zhì),即為了檢驗所用Na2SO3是否變質(zhì),應選用的試劑是BaCl2溶液、稀鹽酸。
(3)其中一份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再加入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這說明有硫酸鈉生成;另一份滴入幾滴KSCN溶液,溶液變成血紅色,這說明溶液中還有鐵離子,所以Fe3+與SO32-同時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和相互促進的水解反應。
(4)①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觀察到紅褐色沉淀并且產(chǎn)生無色氣體,這說明反應中有氫氧化鐵和CO2生成,即二者發(fā)生的是水解相互促進的反應,所以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2Fe3++3 CO32-+3H2O=2Fe(OH)3↓+3CO2↑。
②由于SO32-有較強的還原性,而CO32-還原性很弱,所以鐵離子能和SO32-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與CO32-不能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考點:考查鐵離子和亞硫酸鈉反應實驗原理的探究
點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有化學實驗即科學探究之說法?v觀近幾年高考,主要以考察探究性實驗和物質(zhì)制備實驗為主。這些探究性和制備性實驗的試題,綜合性強,理論和實踐的聯(lián)系緊密,有的還提供一些新的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認真、細致的審題,聯(lián)系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知識的類比、遷移、重組,全面細致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 3 |
2- 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沉淀物 | Al(OH)3 | Fe(OH)3 | Fe(OH)2 | Ni(OH)2 |
pH | 5.2 | 3.2 | 9.7 | 9.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