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分子式為C3H7Br 的有機物甲在適宜的條件下能發(fā)生如下一系列轉(zhuǎn)化:
(1)若B能發(fā)生銀鏡反應,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試確定有機物甲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
②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下列轉(zhuǎn)化過程:甲+ NaOH:___________________B+Ag(NH3)2OH:_________________
(2)若B不能發(fā)生銀鏡反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試確定A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___;
②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下列轉(zhuǎn)化過程:甲+NaOH____________________A→B:_____________________C→D: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H3CH2CH2Br CH3CH2CH2Br+NaOHCH3CH2CH2OH+NaBr CH3CH2CHO+2Ag(NH3)2OHCH3CH2COONH4+3NH3+2Ag↓+H2O CH3CHOHCH3 CH3CHBrCH3+NaOHCH3CH=CH2↑+NaBr+H2O 2CH3CHOHCH3+O22+2H2O nCH3CH=CH2
【解析】
(1)若B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則說明甲的水解產(chǎn)物A中-OH所在的碳原子上有2個氫原子,則A為1-丙醇,即甲為1-溴丙烷,B為丙醛,C為1-丙醇的消去產(chǎn)物,為丙烯,D為聚丙烯;
(2)若B不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則甲為CH3CHBrCH3,A為CH3CH(OH)CH3,B為,以此來解答。
(1)若B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則說明甲的水解產(chǎn)物A中-OH所在的碳原子上有2個氫原子,則A為1-丙醇,即甲為1-溴丙烷,B為丙醛,C為1-丙醇的消去產(chǎn)物,為丙烯,D為聚丙烯;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為1-溴丙烷,為CH3CH2CH2Br;
②甲轉(zhuǎn)化為A,是1-溴丙烷發(fā)生鹵代烴的水解反應,故化學方程式為CH3CH2CH2Br+NaOHCH3CH2CH2OH+NaBr;B為丙醛,能和銀氨溶液Ag(NH3)2OH發(fā)生銀鏡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H3CH2CHO+2Ag(NH3)2OHCH3CH2COONH4+3NH3+2Ag↓ +H2O;
(2)若B不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則甲為CH3CHBrCH3,A為CH3CH(OH)CH3,B為;
①由上述分析可知,A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CH3CH(OH)CH3;②甲+NaOH的反應為CH3CHBrCH3+NaOHCH3CH=CH2↑+NaBr+H2O;反應類型為消去反應;A→B的反應為2CH3CH(OH)CH3+O22+2H2O;C→D的反應為nCH3CH=CH2。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四種常見元素的性質(zhì)或結(jié)構(gòu)信息如F表所示,請問答下列問題。
元素 | A | B | R | D |
相關(guān)信息 | 基態(tài)原子核外電子占據(jù)3個能級且最高能級上有3個電子 | B的單質(zhì)是最常見半導體材料 | 位于第四周期IB族 | 是非金屬元素,其形成的某種單質(zhì)是電的良導體,有的分子形狀似足球 |
(1)R的基態(tài)原子價層電子排布式為________,這四種元素的第一電離能由大到小的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寫元素符號)。
(2)A、B,D均可形成多種氫化物,在最常見的三種氫化物中,分子構(gòu)型為三角錐的氫化物分子式為_______,任意寫出一種中心原子存在sp2、sp3兩種雜化類型的物質(zhì)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與A的常見單質(zhì)互為等電子體的上述元素的氧化物是________。
(3)B、D均可形成氧化物,等物質(zhì)的量的B、D的最高價氧化物中σ鍵之比為________,已知有下列兩種數(shù)據(jù):
鍵能(kJ/mol) | 熔點(K) | 沸點(K)) | |
BO2 | B-O:452 | 1923 | 2503 |
DO2 | D=O:615,D-O:348 | 216 | 195 |
請解釋鍵能大小與兩種氧化物熔點、沸點高低差異過大的原因________。
(4)在一定條件下,Cl-與R2+可形成一種無限長鏈離子,研究表明該離子中每個氯原子最外層均達到8電子穩(wěn)定結(jié)構(gòu),有些氧與R之間存在配位鍵,若該長鏈離子中含有n個R,則該離子的化學式為________。
(5)A元素能形成組成為Pt(AH3)2Cl2的配合物,該配合物存在兩種同分異構(gòu)體:一種為淡黃色(Q),不具有抗癌作用,在水中的溶解度;另一種為黃綠色(P),具有抗癌作用,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大。
①Q是________(填“極性”或“非極性”)分子,
②P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________(AH3配體作為一個整體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無色溶液X,由Na+、Ag+、Ba2+、Al3+、Fe3+、AlO2﹣、CO32﹣、SO42﹣中的若干種離子組成,取該溶液進行如下實驗:
(1)氣體A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學式,下同),氣體B的成分是________。
(2)寫出步驟①發(fā)生反應的所有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步驟②形成白色沉淀甲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過上述實驗,可確定X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離子是________,尚未確定是否存在的離子是________,只要設計一個簡單的后續(xù)實驗就可以確定該離子是否存在,該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第三周期元素,濃度均為0.01mol/L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pH與原子半徑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N>R
B.Z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C.Y和R形成的化合物既含離子鍵又含共價鍵
D.X和M兩者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反應后溶液的pH>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
實驗方案 | 置于光亮處 | 片刻后在Fe電極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 | ||
實驗目的 | 驗證甲烷與氯氣發(fā)生化學反應 | 驗證Fe電極被保護 | 驗證乙炔的還原性 | 驗證鐵釘發(fā)生析氫腐蝕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Cl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zhì)。將NaCl固體溶于水,溶解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過程發(fā)生了分解反應
B.離子從固體表面脫離后不會再回到固體表面
C.水合Na+的圖示不科學
D.NaCl溶于水后發(fā)生了電離,是在通電條件下進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離子的檢驗說法正確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入足量鹽酸,如觀察到無色無味的氣體產(chǎn)生,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即證明溶液中必定有
B.向某無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現(xiàn),再加入稀鹽酸,沉淀不消失,無法證明溶液一定含有
C.向某無色溶液中加入少量稀氫氧化鈉溶液后,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靠近試管口,若試紙不變藍,則說明該溶液中無
D.如透過藍色的鈷玻璃能夠觀察到紫色火焰,則一定有鉀元素,一定不含有鈉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常用氯氧化法處理含氰(CN-)廢水,一定條件下,氯氣和CN-反應生成無毒氣體N2和CO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CN-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B.該反應的氧化產(chǎn)物是N2
C.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系數(shù)比為5:2D.該反應的還原產(chǎn)物為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一些晶體中的某些結(jié)構(gòu),它們分別是NaCl、CsCl、干冰、金剛石、石墨晶體結(jié)構(gòu)中的某一種的某一部分。
(1)代表金剛石的是________(填字母編號,下同),其中每個碳原子與______個碳原子最近且距離相等;金剛石屬于________晶體。
(2)代表石墨的是_______,每個正六邊形占有的碳原子數(shù)平均為_______個;
(3)代表NaCl的是_______,每個Na+周圍與它最近且距離相等的Na+有_______個;
(4)代表CsCl的是_______,它屬于_______晶體,每個Cs+與個_______Cl-緊鄰;
(5)代表干冰的是_______,它屬于_______晶體,每個CO2分子與_______個CO2分子緊鄰;
(6)則上述五種物質(zhì)熔點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______________(用字母編號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