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2.已知下列數據:
物   質熔點/℃沸點/℃密度/g•cm-3
乙   醇-114780.789
乙   酸16.6117.91.05
乙酸乙酯-83.677.50.900
濃H2SO43381.84

實驗室制乙酸乙酯的主要裝置如圖1所示,主要步驟為:①在30mL的大試管中按體積比1:4:4的比例配制濃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②按照圖I連接裝置,使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15mL試管所盛飽和Na2CO3溶液(加入1滴酚酞試液)上方2mm~3mm處,③小火加熱試管中的混合液;④待小試管中收集約4mL產物時停止加熱,撤出小試管并用力振蕩,然后靜置待其分層;⑤分離出純凈的乙酸乙酯.
請同學們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H3COOH+CH3CH2OH$?_{△}^{濃硫酸}$CH3COOC2H5+H2O,濃H2SO4的作用是催化劑、吸水劑.
(2)步驟④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在淺紅色Na2CO3溶液上層有約4cm厚的無色液體,振蕩后Na2CO3溶液層紅色變淺,有氣泡,上層液體變薄,原因是上層是油層因為生成的乙酸乙酯難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同時因為揮發(fā)出來的乙酸與碳酸鈉反應,放出CO2氣體,所以有氣泡出現.
(3)步驟⑤中,分離出乙酸乙酯選用的儀器是分液漏斗.
(4)為提高乙酸乙酯的產率,甲、乙兩位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2甲、乙的裝置(乙同學待反應完畢冷卻后再用飽和Na2CO3溶液提取燒瓶中產物).你認為哪種裝置合理,為什么?答:乙,反應物能冷凝回流.

分析 (1)在濃硫酸作催化劑、加熱條件下,乙酸和乙醇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催化能力;
(2)乙酸乙酯是難溶于碳酸鈉溶液的無色液體,碳酸鈉溶液呈堿性,酚酞遇堿變紅色,所以碳酸鈉溶液呈紅色,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醇和乙酸,乙醇極易溶于水,乙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乙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導致溶液堿性降低;
(3)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采用分液方法,分液所用的儀器是分液漏斗;
(4)甲、乙的區(qū)別是乙裝置能冷凝回流.

解答 解:(1)在濃硫酸作催化劑、加熱條件下,乙酸和乙醇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反應方程式為CH3COOH+CH3CH2OH$?_{△}^{濃硫酸}$CH3COOC2H5+H2O;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催化能力,所以該反應中濃硫酸作催化劑和吸水劑,
故答案為:CH3COOH+CH3CH2OH$?_{△}^{濃硫酸}$CH3COOC2H5+H2O;催化劑、吸水劑;
(2)乙酸乙酯是難溶于碳酸鈉溶液的無色液體,碳酸鈉溶液呈堿性,酚酞遇堿變紅色,所以碳酸鈉溶液呈紅色,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醇和乙酸,乙醇極易溶于水,乙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乙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導致溶液堿性降低,所以看到的現象是在淺紅色Na2CO3溶液上層有約4cm厚的無色液體,振蕩后Na2CO3溶液層紅色變淺,有氣泡,上層液體變薄,
故答案為:在淺紅色Na2CO3溶液上層有約4cm厚的無色液體,振蕩后Na2CO3溶液層紅色變淺,有氣泡,上層液體變。簧蠈邮怯蛯右驗樯傻囊宜嵋阴ルy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同時因為揮發(fā)出來的乙酸與碳酸鈉反應,放出CO2氣體,所以有氣泡出現;
(3)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采用分液方法,分液所用的儀器是分液漏斗,
故答案為:分液漏斗;上;乙酸乙酯比水密度小;
(4)甲、乙的區(qū)別是乙裝置能冷凝回流,提高產率,所以選乙,
故答案為:乙,反應物能冷凝回流.

點評 本題考查物質制備,為高頻考點,明確實驗步驟及實驗原理是解本題關鍵,側重考查實驗操作、實驗分析能力,知道碳酸鈉溶液作用,易錯點是(4)題,題目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a2+、Cl-、NH${\;}_{4}^{+}$,還可能大量存在的離子是(  )
A.H+B.OH-C.Ag+D.CO${\;}_{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一個集氣瓶的質量為20.0g,在相同狀況下,裝滿O2時質量為21.0g,裝滿A氣體時為22.0g,則A氣體的摩爾質量為(  )
A.16g/molB.32g/molC.64g/molD.128g/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果Mg2+、M、Fe3+、Cl-四種離子以物質的量之比1:2:2:4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則M可能是( 。
A.SO${\;}_{4}^{2-}$B.CO${\;}_{3}^{2-}$C.OH-D.NO${\;}_{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各組離子在水溶液里能大量共存.但用鹽酸酸化后卻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A.Mg+、Al3+、Cl-、NO3-B.Fe2+、Na+、NO3-、SO42-
C.Ba2+、Na+、K+、NO3-D.K+、Ca2+、CO3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有甲、乙兩位同學根據所學化學知識,設計了由銅和硫酸為原料制取硫酸銅的兩種方案:
①銅與濃硫酸加熱直接反應,即Cu→CuS04
②將銅加到熱的稀硫酸中并通入空氣來制備硫酸銅,即由Cu→CuO→CuSO4試回答:
(1)寫出方案①的化學反應方程式Cu+2H2SO4(濃)$\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這兩種方案,你認為哪一種方案比較合理?②.(答編號),理由是無污染物產生,節(jié)約原料
(2)實驗室采用方案①銅與濃硫酸加熱直接反應制取硫酸銅時,會有氣體產生,若將產生的氣體通入盛有品紅溶液的試管中,現象是品紅溶液褪色;若將Cl2通入品紅溶液中也能看到同樣的現象,如果不從氣體顏色上去判斷,到底是SO2還是Cl2導致了上述現象的發(fā)生,應怎樣操作才能做出判斷:對褪色的溶液加熱,若恢復紅色則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若加熱不能恢復溶液顏色,證明為氯氣導致的品紅溶液褪色,SO2與下列五種有色溶液作用,均能褪色,其實質相同的是:②③⑤(填序號)
①品紅、②酸性KMnO4、③溴水、④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⑤淀粉---碘溶液
(3)如果實驗所需的濃硫酸是用接觸法制取的,現有1.6t 75%的FeS2(雜質不含硫元素)的硫鐵礦,理論上能制得98%的濃硫酸質量為2×106 克.
(4)如果將3.2g Cu與足量的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充分反應,則被還原的硫酸的物質的量為0.05mol.如果把反應后的溶液稀釋至500mL,取出50mL,向其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23.3g,則稀釋后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質的量濃度為2mol/L.把產生的氣體全部緩緩通入100mL a mol/L的NaOH溶液中,若反應物均無剩余,則a的取值范圍是0.5≤b≤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用二氧化氯(ClO2)新型凈水劑替代傳統(tǒng)的凈水劑Cl2,對淡水進行消毒是城市飲用水處理的新技術.
(1)已知ClO2在水處理過程中被還原為Cl-.若以單位質量的氧化劑所得到的電子數來表示消毒效率,則ClO2、Cl2兩種消毒劑的消毒效率由小到大的順序是Cl2<ClO2.(填化學式)
(2)ClO2的制備方法:
①工業(yè)上可用Cl2氧化NaClO2溶液制取ClO2.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②纖維素還原法制ClO2是一種新方法,其原理是:纖維素水解得到的最終產物Y與NaClO3反應生成ClO2.完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 C6H12O6+24NaClO3+12H2SO4=24ClO2↑+6CO2↑+18H2O+12Na2SO4,
假設該反應在標準狀況下生成1.12L氣體,則轉移的電子數為0.04NA
③實驗室通常以NH4Cl、鹽酸、NaClO2(亞氯酸鈉)為原料制備ClO2的流程如下:
推測溶液X為NaCl和NaOH溶液.
(3)ClO2是一種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實驗室通常用NaOH溶液來吸收ClO2,以減少環(huán)境污染.
若實驗時需要450mL 4mol/L的NaOH溶液,則配制時,需要用托盤天平稱取NaOH的質量為80.0g,所使用的儀器除托盤天平、膠頭滴管、玻璃棒外,還必須有500mL容量瓶、燒杯.配制該溶液時,下列操作會使溶液濃度偏高的是CD.(填字母)
A.稱量固體時動作緩慢
B.容量瓶未干燥立即用來配制溶液
C.NaOH固體溶解后立刻轉移
D.在容量瓶中定容時俯視容量瓶刻度線
E.定容后搖勻,發(fā)現液面降低,又補加少量水,重新達到刻度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3molA和2.5molB混合于2L密閉容器中,發(fā)生的反應如下:3A(g)+B(g)?xC(g)+2D(g)5min后反應達到平衡,容器內壓強變小,測得D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1mol/(L•min),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
A.A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15mol/(L•min)
B.平衡時,A的轉化率為20%
C.平衡時,C的濃度為0.25mol/L
D.容器內的起始壓強和平衡壓強之比為11: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由硫酸鈉、硫酸、硫酸鋁組成的混合溶液的pH=1,并且c(SO${\;}_{4}^{2-}$)=0.8mol•L-1,c=(Na+)=0.3mol•L-1,則c(Al3+)為( 。
A.0.4mol•L-1B.0.43mol•L-1C.0.8mol•L-1D.1.2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