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過程在內(nèi)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是

A. 巨噬細胞將抗原分子降解成肽 B. 唾液淀粉酶將淀粉水解

C. 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靶細胞 D. HIV的外殼與DNA組裝成新個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二次市統(tǒng)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正常土壤鹽分含量約為2g/kg,土地鹽堿化已成為全球性危害,選育耐鹽作物有重要意義。某研究小組將粒重相同的A、B兩個品種的小麥植株各均分為3組,實驗處理及結果如表(各植株生長狀況良好且一致,其他培養(yǎng)條件相同且適宜):

組別

小麥品種

A

A

A

B

B

B

土壤鹽分含量/g•kg-1

2

5

9

2

5

9

CO2吸收速率/μmol•m-2•s-1

24.4

23.3

17.3

26.1

23.0

16.6

有效穗數(shù)/穗•株-1

19.8

19.0

17.1

22.6

18.6

12.1

穗粒數(shù)/粒•穗-1

29.4

27.1

26.4

29.5

29.0

16.6

請分析回答:

(1)土壤鹽分含量為2g/kg時,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斷B品種小麥的總光合速率大于A品種,原因是____________。

(2)隨土壤鹽分含量升高,小麥光合速率逐漸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失水導致葉片部分氣孔關閉,供給光合作用的________減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葉綠素活性降低,導致用于暗反應的__________減少。

(3)鹽分含量為9g/kg的土壤宜種植A品種小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浙江省高三新高考選考科目押寶卷二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轉(zhuǎn)基因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是一種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亞單位疫苗,它采用轉(zhuǎn)基因的方法將乙肝病毒表達表面抗原的基因進行質(zhì)粒構建,轉(zhuǎn)入啤酒酵母菌中,通過培養(yǎng)這種重組酵母菌來表達乙肝表面抗原亞單位。轉(zhuǎn)基因酵母的產(chǎn)生過程如圖所示。質(zhì)粒上有SnaBⅠ、AvrⅡ、SacⅠ、BglⅡ四種限制性酶切割位點,且酶切序列如表所示。請回答:

(1)由于HBsAg基因序列已知,因此過程①可通過___________得到大量HBsAg基因,此外也可將其連接在________上,通過大腸桿菌培養(yǎng)擴增。

(2)構建含抗病基因的重組質(zhì)粒時,應選用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__________(不定項選擇)(A.SnaBⅠ B.AvrⅡ C.SacⅠ D.BglⅡ)對含HBsAg基因的DNA和質(zhì)粒進行切割,切割一個含HBsAg基因的DNA分子需要消耗

_______個水分子。

(3)不同的微生物通常需要不同的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已知釀酒酵母培養(yǎng)基配方為:酵母提取物10g,蛋白胨20g,葡萄糖20g,定容至1L,加入1.5%瓊脂粉制成固體培養(yǎng)基。則其滅菌條件應為(______)

A.高壓蒸汽滅菌法,且溫度為121℃,壓力為1kg/cm2,滅菌15分鐘

B.高壓蒸汽滅菌法,且溫度為95℃,壓力為500g/cm2,滅菌30分鐘

C.將配好的培養(yǎng)基放在超凈臺中,打開紫外燈和過濾風,滅菌30分鐘

D.在超凈臺中,打開過濾風,在酒精燈火焰旁用G6玻璃砂漏斗過濾滅菌

(4)將重組質(zhì)粒導入酵母菌后,可用________法接種到固體培養(yǎng)基上。某同學在接種后得到如圖所示的菌落分布,推測該同學接種時可能的操作失誤是__________。若欲利用含卡那霉素的培養(yǎng)基篩選已導入HBsAg基因的酵母菌,則應使重組質(zhì)粒中含有_______作為標記基因,這種培養(yǎng)基屬于__________培養(yǎng)基。

(5)已知酵母菌的最適培養(yǎng)溫度是28℃,在培養(yǎng)時可將培養(yǎng)皿倒置并放入__________進行培養(yǎng)。若不倒置培養(yǎng)將導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浙江省高三新高考選考科目押寶卷二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生物學相關的很多實驗中都用到了顯微鏡,以下關于顯微鏡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實驗需使用顯微鏡,且可觀察到橙黃色的油脂分布在細胞內(nèi)和細胞間

B. 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時,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間期細胞可以看到核仁和松散狀態(tài)的染色質(zhì)

C. 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質(zhì)壁分離及復原實驗中,免需染色就能看到液泡周圍不均勻分布的葉綠體

D. 科學家研究質(zhì)膜時,在電鏡下看到的兩條線是脂雙層外面的兩層蛋白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浙江省高三新高考選考科目押寶卷二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玉米為雌雄同株異花植株,若要對其進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其雜交過程為

A. 人工去雄一套袋一人工授粉一再套袋 B. 套袋一人工授粉—再套袋

C. 人工去雄一人工授粉—再套袋 D. 人工去雄一套袋一人工授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海南省�?谑懈呷�4月調(diào)研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二倍體植物青蒿產(chǎn)生的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已知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白青倝稈(A)對紫紅稈(a)為顯性,稀裂葉(B)對分裂葉(b)為顯性,兩對性狀獨立遺傳。請回答以下相關問題:

(1)具有上述兩對相對性狀的野生型青蒿最多有________種基因型;若F1代中紫紅稈分裂葉植株所占比例為1/8,則其雜交親本的基因型組合為________________。

(2)控制青蒿素株高的等位基因有4對,分別位于4對同源染色體上,其中顯性基因?qū)χ旮叩淖饔孟嗟�,且具有疊加效應。已知基因型為ccddeeff的青蒿株高為10 cm,基因型為CCDDEEFF的青蒿株高為26cm。如果巳知親代青蒿株高是10cm和26 cm,則F1青蒿株高是__________cm,F(xiàn)2中株高不同于親代的概率是__________。

(3)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稀裂葉的青蒿素植株M(純合子,植株能正常發(fā)育并繁殖后代),但其6號染色體為三體(6號染色體有3條)。

①用M作母本,分裂葉二倍體作父本進行雜交,理論上說F1中三體植株(N)和二倍體植株的比例為_________。

②為探究B、b基因是否位于6號把色體上,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一組實驗,假設B、b基因不在6號染色體上,則用植株N自交,子代稀裂葉與分裂葉植株的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海南省�?谑懈呷�4月調(diào)研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中心法則,①〜⑤表示生理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圖中①〜⑤過程全部涉及了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B. 圖中③、⑤過程不可能發(fā)生在人體細胞中

C. 圖中所涉及的過程皆由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提出并完善的

D. 圖中涉及堿基A與U(包括U與A)配對的過程有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浙江省選考(學考)十校聯(lián)盟高三3月適應性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表示北極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間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北極旅鼠種群數(shù)量每3—4年達到峰值,呈周期性波動

B. a點時,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內(nèi)源性調(diào)節(jié)因素的影響

C. b點時北極旅鼠的次級生產(chǎn)量仍可能大于零

D. a點到b點過程中,北極旅鼠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7屆浙江省教育綠色評價聯(lián)盟高三3月適應性考試生物(選考)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①-③分別表示人體細胞中發(fā)生的3種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過程。據(jù)圖分析正確

A. 過程①和②發(fā)生的主要場所相同且均需要解旋酶

B. 當核糖體到達mRNA的終止密碼子時,多肽合成就結束

C. 過程③核糖體移動方向是從右到左

D. DNA復制時以親代的兩條鏈為模板,復制出子代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闂備胶枪妤犲繘骞忛敓锟� 闂傚倸鍊搁崑濠囧箯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