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對某種動物的肝腫瘤細胞進行細胞培養(yǎng)。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在利用肝組織塊制備細胞懸液時,可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
B. 細胞培養(yǎng)應在含5%CO2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進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細胞呼吸
C. 為了防止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細菌的污染,可向培養(yǎng)液中加入適量的抗生素
D. 在合成培養(yǎng)基中,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漿等天然成分
【答案】B
【解析】
1、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過程:取動物組織塊剪碎組織用胰蛋白酶處理分散成單個細胞制成細胞懸液轉入培養(yǎng)液中(原代培養(yǎng))放入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貼滿瓶壁的細胞用酶分散為單個細胞,制成細胞懸液轉入培養(yǎng)液(傳代培養(yǎng))放入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
2、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條件:
(1)無菌、無毒的環(huán)境:(1)消毒、滅菌;(2)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3)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以清除代謝廢物。
(2)營養(yǎng)物質: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等,還需加入血清、血漿等天然物質。
(3)溫度和;適宜的
(4)氣體環(huán)境:空氣(細胞代謝必需的)和5%的(維持培養(yǎng)液的。
A、在利用肝腫瘤組織塊制備細胞懸浮液時,可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A正確;
B、細胞培養(yǎng)應在含5%CO2的恒溫箱中進行,CO2的作用是維持培養(yǎng)基的pH,B錯誤;
C、為了防止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中細菌的污染,可向培養(yǎng)液中加入適量的抗生素,C正確;
D、在合成培養(yǎng)基中,通常需加入動物血清等天然成分,D正確。
故選B。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用某種酶進行有關實驗的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由圖1實驗結果可知該酶的最適催化溫度為30℃左右
B. 圖2和圖4能說明該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 由圖4實驗結果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D. 由實驗結果可知酶具有專一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Ⅰ、下圖為某家族遺傳系譜圖,系譜圖中有甲病(基因A、a)患者、乙病(基因B、b)患者和甲乙兩病兼患患者。Ⅱ-7無乙病家族史。請回答以下問題(概率用分數(shù)表示)。
(1)乙病的遺傳方式為________。其遺傳特點______________。
(2)由于Ⅲ-3個體表現(xiàn)兩種遺傳病,其兄弟Ⅲ-2在結婚前找專家進行遺傳咨詢。專家的答復是: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兩種遺傳病基因攜帶者的概率分別為1/10000和1/100;如果婚后生下的是男孩,則表現(xiàn)甲、乙兩種遺傳病的概率分別是_______、_______。
(3)在該系譜圖中,編號為_______的個體與該系譜圖中的其他個體均無近親關系。
(4)若對Ⅰ-1、Ⅰ-2、Ⅱ-1、Ⅱ-2進行關于甲病的基因檢測,將含有致病基因或正;虻南嚓PDNA片段(數(shù)字代表長度)進行分離,結果如下圖。(a、b、c、d代表上述個體)請回答:
①長度為_____單位的DNA片段含有致病基因。
②個體d是系譜圖中編號為______的個體。
Ⅱ.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有寬葉和窄葉,抗病和不抗病等性狀。已知寬葉(A)對窄葉(a)為顯性,且在玉米苗期便能識別。根據(jù)生產(chǎn)實踐獲知,雜交種(Aa)所結果實在數(shù)目和粒重上都表現(xiàn)為高產(chǎn),分別比顯性和隱性品種產(chǎn)量高12%、20%。某農(nóng)場在培育玉米雜交種時,將純種寬葉玉米和純種窄葉玉米進行了間行均勻種植,但由于錯過了人工授粉的時機,結果導致大面積自然受粉[同株異花受粉(自交)與品種間異株異花受粉(雜交)]。根據(jù)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按照上述栽種方式,兩個品種玉米受粉方式共計有__種。F1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如果將上述自然受粉收獲的種子用于第二年種植,預計收成將比單獨種植雜交種減少8%,因此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應收集_____(填“寬葉”、“窄葉”)植株上的種子,第二年播種后,在幼苗期選擇_____(填“寬葉”、“窄葉”)植株栽種,才能保證產(chǎn)量不下降。
(3)玉米的矮花葉病,由玉米矮花葉病毒引起,苗期出現(xiàn)黃綠相間條紋狀葉,重病株不能結穗?褂衩装ㄈ~病(b)為隱性,現(xiàn)將純種寬葉不抗病玉米(AABB)與純種窄葉抗病玉米(aabb)進行雜交,得到F1。用F1測交,測交后代就有高產(chǎn)且抗矮花葉病的玉米植株,此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如何選出此玉米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為白化病遺傳系譜圖(有關遺傳因子用A、a表示),請據(jù)圖回答。
(1)該遺傳病是由__________性遺傳因子控制的疾病。
(2)Ⅱ2的遺傳因子組成為________。
(3)Ⅲ2是雜合子的概率為__________。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為__________,預計他們生一膚色正常女孩的可能性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工廠生產(chǎn)的一種加酶洗衣粉,其包裝袋上印有如下說明。
成分:含堿性蛋白酶等
用法:洗滌前先將衣物浸于洗衣粉溶液內一段時間,使用溫水效果更佳
注意:切勿用于絲質及羊毛衣料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探究該洗衣粉中酶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設計了如下裝置進行實驗,并將結果用下列曲線圖A、B表示。
請回答以下各題:
(1)由圖可知,使用該加酶洗衣粉的最適宜溫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0℃和75℃時,酶的催化效率基本都為零。但當溫度再度回到45℃時,后者酶的催化能力已不能恢復,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實驗過程中可以通過直接測定______________(指標)來表示該洗衣粉中酶的催化效率。
(4)目前使用的加酶洗衣粉都是一次性的,某洗滌公司為降低生產(chǎn)成本研制了一種能多次重復使用加酶洗衣粉的設備,他們將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尼龍載體上,洗滌完衣物后,經(jīng)過簡單處理,這些酶還可以多次重復利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酶叫________。
(5)除加酶外,很多洗衣粉中還加有香精,高檔洗衣粉中的香精都是由植物芳香油制成的,目前從植物中提取芳香油的方法有(答出兩種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加酶洗衣粉中的淀粉酶可以從霉菌中提取。用固體培養(yǎng)基分離、純化霉菌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①—③表示構成細胞膜的物質,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①、②、③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
B.③構成細胞膜的基本骨架
C.葡萄糖通過細胞膜需要②的協(xié)助
D.細胞識別與①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水通道蛋白位于部分細胞的細胞膜上,能介導水分子跨膜運輸,提高水分子的運輸效率.如圖是豬的紅細胞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中,紅細胞體積和初始體積之比的變化曲線(O點對應的濃度為紅細胞吸水脹破時的NaCl濃度).請回答下列問題:
(1)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是提取細胞膜的良好材料,根據(jù)圖示可知,稀釋豬的紅細胞時應選用濃度為_____mmol/L的NaCl溶液.在低滲溶液中,紅細胞吸水脹破釋放內容物后,剩余的部分稱為“血影”,則“血影”的主要成分是_____.
(2)分析如圖,將相同的豬的紅細胞甲、乙分別放置在A點和B點對應濃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時間后,紅細胞甲的吸水能力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紅細胞乙,原因是_____.
(3)將豬的紅細胞和肝細胞置于蒸餾水中,發(fā)現(xiàn)紅細胞吸水脹破所需的時間少于肝細胞,結合以上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反射弧局部結構示意圖,刺激c點,檢測各位點電位變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若檢測到b、d點有電位變化,說明興奮在同一神經(jīng)元上是雙向傳導的
B. 興奮由c傳導到e時,發(fā)生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換
C. a處檢測不到電位變化,是由于興奮在神經(jīng)元之間是單向傳遞的
D. 電表①偏轉一次,電表②偏轉兩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些溶劑可以破壞多肽鏈結合時的非共價相互作用。用某溶劑處理蛋白質,可以使蛋白質變性,成為失去自然構象的松散肽鏈。當去掉該溶劑時,蛋白質又可以自發(fā)地重新復性成為原來的構象,實驗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變性的蛋白質能夠恢復原來的構象
B. 實驗中所用蛋白質的構象只由它的氨基酸序列決定
C. 無法用雙縮脲試劑來檢測蛋白質是否變性
D. 對變性后的蛋白質進行氨基酸序列測定,無法得到其準確序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