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表示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
(1)圖中結構2是
 
,其主要成分由
 
 和
 
 組成;
(2)提供細胞能量的“動力車間”為[
 
]
 
,該結構的主要功能是進行
 
的主要場所.
(3)結構5為
 
,對蛋白質(zhì)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車間”;
(4)細胞內(nèi)有光合作用的場所是
 
,細胞控制中心
 
;
(5)圖中13所指的是
 
考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
專題:
分析:分析題圖:圖示是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結構1~14依次表示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zhì)基質(zhì)、葉綠體、高爾基體、核仁、染色質(zhì)、核膜、核液、核孔、線粒體、內(nèi)質(zhì)網(wǎng)、核糖體、液泡.
解答: 解:(1)圖中結構2是細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
(2)結構11為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也是能為細胞提供能量的“動力車間”.
(3)結構5為高爾基體,對蛋白質(zhì)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車間”.
(4)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核是細胞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
(5)結構13為核糖體.
故答案為:
(1)細胞壁    纖維素   果膠
(2)11線粒體    有氧呼吸
(3)高爾基體
(4)葉綠體    細胞核
(5)核糖體
點評:本題結合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考查細胞結構和功能,要求考生識記細胞中各結構的圖象,能準確判斷圖中各結構的名稱;識記細胞中各種細胞器的分布、結構和功能,能結合所學的知識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在證明DNA是生物遺傳物質(zhì)的實驗中,用35S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下列對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質(zhì)的解釋,正確的是( 。
A、經(jīng)攪拌與離心后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體蛋白質(zhì)外殼仍吸附在大腸桿菌上
B、離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體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T2噬菌體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少量含有35S的蛋白質(zhì)進入大腸桿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請據(jù)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正常人血糖含量是
 
g/L,饑餓時血糖的主要來源是
 
過程(填序號),此過程發(fā)生在
 
 細胞中,促進此過程的激素是
 
,胰島素的作用是促進
 
(填序號).
(2)在血糖調(diào)節(jié)過程中,胰島素的作用結果反過來影響胰島素的分泌,這種調(diào)節(jié)方式叫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生物科技小組在實驗室用普通培養(yǎng)基成功培育出了微生物.經(jīng)鏡檢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基A培養(yǎng)的是大腸桿菌,培養(yǎng)基B培養(yǎng)的是酵母菌,培養(yǎng)基C可能被污染,而滋生了別的細菌和真菌.
(1)該科技小組不能用普通培養(yǎng)基成功培育出病毒的理由是
 

(2)從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來分析,培養(yǎng)基A中的大腸桿菌菌落屬于
 
;培養(yǎng)基C中的所有微生物構成了
 

(3)酵母菌與大腸桿菌比較,其中屬于真核微生物的是
 
,它在結構上最大的持點是
 

(4)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時,已知一組鏡頭如圖所示,目鏡標有5×和10×,物鏡標有10×和40×.視野中圖象最暗的組合是
 
(填序號),視野中能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的組合是
 
(填序號).
(5)用顯微鏡觀察某標本時,已知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為l0×,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為40×,則物像的放大倍數(shù)為
 

 A.長度、寬度均放大400倍;B.面積放大了400倍;C.長度或?qū)挾确糯?00倍;D.標本的體積放大400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是動物某分泌細胞.向細胞內(nèi)注射用放射性同位素3H標記的氨基酸,一段時間后,在細胞外檢測到含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質(zhì).請回答下列問題([]內(nèi)填序號):
(1)請舉例寫出一種分泌蛋白質(zhì):
 

(2)圖中的①,③、⑤,⑦分別是
 
,
 
,
 
,
 

(3)⑥的分泌蛋白質(zhì)首先是由[
 
]
 
  合成的.
(4)圖中②是
 
,在細胞內(nèi)被形象地稱為深海中的潛艇.
(5)分泌蛋白的合成、運輸和分泌過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
 
]
 
提供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閱讀有關生物膜結構探索歷程的資料,回答相關問題:
  資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種未受精卵細胞的透性時,發(fā)現(xiàn)脂溶性物質(zhì)容易透過細胞膜,不溶于脂質(zhì)的物質(zhì)透過細胞膜十分困難.
  資料2:20世紀初,科學家們第一次將細胞膜從某種細胞中分離出來,化學分析表明,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zhì).
  資料3:1925年科學家用丙酮從某種細胞中提取脂質(zhì),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細胞表面積的2倍.
  資料4:19世紀30年代初,科學家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細胞膜不可能是單純磷脂分子構成,再通過實驗進一步發(fā)現(xiàn)可能還有蛋白質(zhì),于是提出在磷脂雙分子層內(nèi)外兩側都有蛋白質(zhì)分子覆蓋的假說.
  資料5: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學家經(jīng)過計算認為生物膜至少厚約15~20nm.但電鏡照片中,實際測得細胞膜的厚度為7~10nm.
  資料6:1970年,科學家用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等做了一系列相關融合實驗.
(1)僅通過對資料1的分析,你能對膜結構提出什么樣的假說?
 

(2)資料2、3中要獲得純凈的細胞膜,最好選擇哺乳動物的哪一類細胞?
 
.試簡述理由:
 

(3)從資料3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4)資料4、5中,通過比較分析生物膜的計算厚度和實測厚度,科學家對膜結構模型提出了什么樣的假說?
 

(5)資料6中,科學家最早是用紅色熒光染料標記人細胞的膜蛋白,用綠色熒光染料標記小鼠細胞的膜蛋白,進行融合實驗.剛融合時,融合細胞一半發(fā)綠色熒光,另一半發(fā)紅色熒光.在37℃下經(jīng)過40min,兩種顏色的熒光均勻分布,這一實驗現(xiàn)象表明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綜合以上實驗,并在新的觀察和實驗證據(jù)基礎上,提出了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
 
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細胞內(nèi)酚氧化酶與酚類底物是分開存放的,組織細胞受損或衰老解體時,酚氧化酶便有機會與酚類底物接觸而使底物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質(zhì).據(jù)此判斷下列結論合理的是( 。
A、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B、各種生物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相似
C、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動性
D、生物膜具有識別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面4項表述,正確的是( 。
A、生物膜是生物體內(nèi)所有膜結構的統(tǒng)稱,其化學組成基本相同,結構大體相似
B、在檢測某人尿液中的含糖量時,用斐林試劑進行鑒定的方法更為簡便、有效、精確
C、通常青春期人體性腺細胞膜上運輸性激素的載體蛋白數(shù)量要比幼年和老年時期要多
D、在研究農(nóng)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實驗中,可將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放在相同的光照強度條件下進行研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驗證酶的高效性實驗成功的關鍵是( 。
A、試管是否干凈
B、肝臟是否新鮮
C、衛(wèi)生香(或火柴梗)是否點燃
D、所用肝臟研磨液的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