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基因型為Dd的枝條作接穗,嫁接到基因型為dd的砧木上(如圖),得到了嫁接植株丙。植株丙性成熟后進行自花傳粉得到種子,種植所有種子后得到植株丁。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從植株丙上任取一個體細胞,其基因型為Dd或dd

B.形成丙、丁的生殖方式分別是營養(yǎng)生殖、有性生殖

C.植株丙上所結果實的果皮和種皮有三種基因型

D.植株丁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

 

C

本題主要考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區(qū)別,意在考查考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嫁接后長成的植株丙的主體是接穗發(fā)育成的,砧木只為該植物提供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與無機鹽,因此,從植株丙上任取一個體細胞,若取自砧木,則基因型為dd,若取自接穗發(fā)育成的部分,則基因型為Dd。嫁接得到植株丙為營養(yǎng)生殖;自交得到植株丁為有性生殖。植株丙上所結果實的果皮和種皮與接穗的基因型相同,都為Dd;由接穗(基因型為Dd)發(fā)育成的部分性成熟后自交,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根據(jù)遺傳變異的相關原理回答下列育種問題

I.芽的分生組織細胞發(fā)生變異后,可表現(xiàn)為所長成的枝條和植株性狀改變,稱為芽變。

(1)為確定某果樹枝條的芽變是否與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有關,可用            觀察正常枝條與芽變枝條的染色體數(shù)目差異。

(2)桃樹可發(fā)生芽變。已知桃樹株型的高株(D)對矮株(d)顯性,果型的圓(A)對扁(a)為顯性,果皮毛的有毛(H)對無毛(h)為顯性,F(xiàn)從高株圓果有毛的桃樹(DdAaHh)中,選到一株高株圓果無毛的芽變個體(這一芽變是由一對等位基因中的一個基因發(fā)生突變造成的)。在不考慮再發(fā)生其他突變的情況下,未芽變桃樹(DdAaHh)測交后代發(fā)生分離的性狀有                   ,原因是                         ;芽變桃樹測交后代發(fā)生分離的性狀有                    ,原因是                          。

(3)上述桃樹芽變個體用枝條繁殖,所得植株群體性狀表現(xiàn)型為               請用細胞分裂的知識解釋原因                                              。

II.我國育種專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種可育農(nóng)作物新品種小黑麥,該品種是由普通小麥與黑麥雜交培育出的新作物。它既有普通小麥的特性,又綜合了黑麥的耐貧瘠,抗病力強,種子蛋白質(zhì)含量高等優(yōu)點。據(jù)資料表明,普通小麥(2N=6x=42。AABBDD)是野生二粒小麥(2N=4x=28,AABB)與方穗山羊草的雜交后代。(①從播種到收獲種子需兩年。②生物學中把x代表染色體組。)

現(xiàn)有原始物種及其所含染色體組的資料,見下表:

序號

原始物種

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數(shù)

體細胞中所含染色體組

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

黑麥

2

EE

14

擬斯俾爾脫山羊草

2

BB

14

方穗山羊草

2

DD

14

野生一粒小麥

2

AA

14

(4)填寫完成培育可育農(nóng)作物新品種的過程:(用序號表示物種)

       ×        →雜種幼苗經(jīng)秋水仙素處理染色體加倍,培育為野生二粒小麥。

       ×        →雜種幼苗經(jīng)秋水仙素處理染色體加倍培育為普通小麥。

       ×        →雜種幼苗經(jīng)秋水仙素處理染色體加倍培育為可育新品種小黑麥。

(5)獲得該農(nóng)作物新品種種子,整個培育過程至少需要            年。

(6)該新品種細胞中染色體組的組成可寫為          ,育種過程中        是雜交后代可育的關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