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下圖中A、B、C分別表示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據圖回答:
(1) A和C (填C的運輸方式)的相同點:①從方向上,都是從 一側到
一側;②從動力上,均不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 。
(2)B 和C的相同點表現在 ,與C相比,B獨特的特點是:
① ;② 。
(3)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的運輸方式是( )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2012學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理)試卷 題型:綜合題
(9分)下圖表示綠色植物葉肉細胞內發(fā)生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過程,其中a、b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關過程。圖二、圖三表示外界相關條件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響。請據圖回答:
(1) 圖一中①②過程進行的場所分別是 ; 。
(2) ①過程中產生的[H]用于③過程的 。
(3) 若將該植物從CO2濃度為0.03%環(huán)境轉移到CO2濃度為0.05%的環(huán)境中,其他環(huán)境條件不變,葉綠體中C5含量將 。如果在圖二的乙點突然停止光照,葉綠體內C3化合物的含量將 。
(4)圖三中,真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0℃時植物體 (填“能”或“不能”)顯示生長現象;而5℃時的狀態(tài)可用圖二中 點表示。
(5)用大棚種植蔬菜時,白天最好控制光強為圖二中的 點對應的光照強度,溫度為圖三中的 ℃最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江蘇省無錫市2009年秋學期普通高中高三質量調研試卷(生物) 題型:綜合題
(9分)下圖A、B所示的細胞通訊方式為人體內常見的兩種不同類型的信號分子及其信號傳導方式,C表示信號分子對靶細胞作用的方式。
據圖回答:
(1)在人體內,圖A所示過程中的信號分子最可能是 ,參與這類物質合成與分泌的細胞器有 (不得少于兩種)。
(2)如果圖A過程表示胰島素分子對機體的作用過程,那么胰島素分子主要通過 運輸途徑到達靶細胞,主要的靶細胞是 (不得少于兩種)。
(3)如果圖B所示的靶細胞為人體唾液腺細胞,從神經調節(jié)方式的結構組成來看,圖中結構2應該屬于 ,結構3所釋放的物質主要靠靶細胞膜上的 識別接受。
(4)細胞完成信號應答之后,要進行信號解除以終止細胞應答。已知結構3所釋放的物質可使靶細胞產生興奮,分泌唾液,當一次興奮傳遞完成后,該物質立即被分解,若某藥物可以阻止該物質的分解,則這種藥物的即時效應是 。若圖C所示的細胞是唾液腺細胞,當信號分子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后,細胞內 (填細胞器名)活動增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3-2014學年江蘇無錫洛社高級中學三校高三12月聯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9分)下圖中甲表示動物體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部分過程,圖中字母代表激素;圖乙表示的是運動神經纖維末梢和骨骼肌細胞之間的聯系;圖丙表示免疫調節(jié)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⑴在寒冷環(huán)境中,機體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機制,使機體產熱___________,以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這一調節(jié)中樞位于_________________。血液中A、B、C激素含量會增加,但激素的含量卻不會過高,因為在激素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存在________機制,其中A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研究表明,神經遞質有很多種,作用效果也不同。Ach是一種興奮性遞質,在沒有神經沖動傳過來時,Ach存在于圖乙的[ ]________中,當神經沖動傳到軸突末梢時,Ach進入③中,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Na+內流,則突觸后膜的電位表現為________;而有一種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能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Cl-內流,則突觸后膜的電位表現為________。
⑶圖丙中e細胞是________。研究表明,某種溶血性貧血病是由于病毒、藥物等使患者紅細胞膜抗原變性,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與紅細胞膜抗原發(fā)生交叉反應,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發(fā)生溶血。這種病屬于免疫學中的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屆廣東省佛山市高一第二階段考試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9分)下圖中A、B、C分別表示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據圖回答:
(1) A和C (填C的運輸方式)的相同點:①從方向上,都是從 一側到
一側;②從動力上,均不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 。
(2)B 和C的相同點表現在 ,與C相比,B獨特的特點是:
① ;② 。
(3)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的運輸方式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