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6.家蠶為ZW型性別決定的生物,A、a位于2號染色體上,分別控制家蠶斑紋的普通斑、素斑,B、b位于5號染色體上,分別控制家蠶體色的黑色和淡赤色,野生型雌家蠶偶爾變異成突變型1與突變型2兩種突變家蠶,相關染色體及基因如下:

(1)突變型2的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發(fā)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
(2)基因相同的野生型雌雄家蠶交配,后代表現型及其比例為黑色普通斑:淡赤色普通斑:黑色素斑:淡赤色素斑=9:3:3:1,黑色普通斑家蠶中純合子占$\frac{1}{9}$.
(3)請簡要寫出區(qū)分圖中野生型與突變型家蠶的最簡單的方法.觀察雌家蠶的表現型,若呈素斑,則為突變型1(或借助顯微鏡觀察體細胞中染色體,若觀察到染色體缺失,則為突變型1)
借助顯微鏡觀察體細胞中染色體,若觀察到染色體易位,則為突變型2,染色體正常的為野生型.

分析 染色體結構變異分為:缺失、重復、倒位、易位.
分析圖解可知,突變型1中2號染色體上發(fā)生了片段的缺失,導致A基因丟失,屬于結構變異中的缺失;
突變型2中2號染色體的A基因的片段移到了W染色體上,由于這兩條染色體為非同源染色體,因此該種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解答 解:(1)突變型2中2號染色體的A基因的片段移到了W染色體上,由于這兩條染色體為非同源染色體,因此該種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2)根據圖示可知,野生型家蠶的基因型為AaBb,并且兩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基因相同的野生型雌雄家蠶交配(AaBb×AaBb),根據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后代表現型及其比例為黑色普通斑:淡赤色普通斑:黑色素斑:淡赤色素斑=9:3:3:1.黑色普通斑家蠶的基因型有$\frac{1}{16}$AABB、$\frac{2}{16}$AABb、$\frac{2}{16}$AaBB、$\frac{4}{16}$AaBb,因此其中純合子占$\frac{1}{9}$.
(3)突變型1中2號染色體上發(fā)生了片段的缺失,導致A基因丟失,表現型發(fā)生改變,因此可以通過觀察雌家蠶的表現型,若呈素斑,則為突變型1(或借助顯微鏡觀察體細胞中染色體,若觀察到染色體缺失,則為突變型1);
由于染色體結構變異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可以借助顯微鏡觀察體細胞中染色體,若觀察到染色體易位,則為突變型2,染色體正常的為野生型.
故答案為:
(1)易位    非同源
(2)黑色普通斑:淡赤色普通斑:黑色素斑:淡赤色素斑=9:3:3:1       $\frac{1}{9}$
(3)觀察雌家蠶的表現型,若呈素斑,則為突變型1(或借助顯微鏡觀察體細胞中染色體,若觀察到染色體缺失,則為突變型1)
借助顯微鏡觀察體細胞中染色體,若觀察到染色體易位,則為突變型2,染色體正常的為野生型

點評 本題考查了伴性遺傳、染色體數目的變異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分析題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關于人體內的蛋白質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某些分泌蛋白在生命活動中能傳遞信息
B.人體血漿中含有漿細胞分泌的蛋白質
C.分泌蛋白最初在游離的核糖體中由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鏈
D.蛋白質在細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對稱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第一個實驗證據是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S菌能使小鼠患病死亡,R菌不能.下列各項敘述中能證明DNA是轉化因子的是( 。
A.用S菌給小鼠注射,小鼠死亡;用R菌給小鼠注射,小鼠不死亡
B.用S菌DNA與活R菌細菌混合注射,小鼠死亡
C.加熱殺死S菌,并與活R菌細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D.用DNA酶處理S菌DNA后與R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現有甲、乙兩個煙草品種(2n=48),其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這兩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且在光照強度大于800勒克斯時,都不能生長,這是由于它們中的一對隱性純合基因(aa或bb)作用的結果.取甲乙兩品種的花粉分別培養(yǎng)成植株,將它們的葉肉細胞制成原生質體,并將兩者相混,使之融合,誘導產生細胞團.然后,放到大于800勒克斯光照下培養(yǎng),結果有的細胞團不能分化,有的能分化發(fā)育成植株.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煙草品種花粉的基因型分別為aB和Ab.
(2)將葉肉細胞制成原生質體時,使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
(3)細胞融合后誘導產生的細胞團叫愈傷組織.
(4)在大于800勒克斯光照下培養(yǎng),有2種細胞團不能分化;能分化的細胞團是由甲、乙兩品種的原生質體融合來的(這里只考慮2個原生質體的相互融合).由核細胞團分化發(fā)育成的植株,其染色體數是48,基因型是AaBb.該植株自交后代中,在大于800勒克斯光照下,出現不能生長的植株的概率是$\frac{7}{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我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從種群特征看,這項措施的目的主要是( 。
A.控制年齡組成,穩(wěn)定種群密度B.控制死亡率,降低種群密度
C.控制年齡組成,降低種群密度D.控制出生率,降低種群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質粒能成功轉入植物細胞,并將質粒上的一部分外源DNA整合到植物的DNA中.如圖表示利用質粒進行轉化獲得抗除草劑大豆的過程.請據圖分析回答:

(1)過程②將目的基因導入質粒后,需要借助DNA連接酶使質粒與目的基因的切口黏合.
(2)過程③沒有(有/沒有)進行堿基互補配對.
(3)目的基因在大豆細胞中的表達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
(4)過程④得到試管苗的關鍵步驟是利用含有一定營養(yǎng)和植物激素的培養(yǎng)基誘導植物細胞進行脫分化和再分化.
(5)為了檢測通過④過程獲得的幼苗是否具有抗除草劑的特性,可采用的方法是對該幼苗噴施除草劑,觀察其生長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科研人員深入調查了草原上四種主要蝗蟲密度對牧草產量(牧草產量=牧草補償量-蝗蟲取食量)的影響,結果如圖:
(1)你認為該實驗的因變量是牧草產量,科研人員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進行了研究.
(2)對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蟲是亞洲小車蝗.當狹翅雛蝗密度為5頭/m2時,牧草產量增加,原因是牧草補償量大于蝗蟲的取食量.蝗蟲只有達到一定量才會導致危害,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3)天敵從蝗蟲體內獲得的能量最終來自于生產者固定的能量.草原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抗逆基因轉入至擬南芥(2n=10)中,獲得不同株系的擬南芥.
(1)從農桿菌中獲得帶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基因)的Ti質粒,將抗逆基因插入到Ti質粒的T-DNA上,因Ti質粒上的此結構具有可轉移至受體細胞并整合到受體細胞染色體DNA上的特點.
(2)為確定不同擬南芥株系導入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科研人員篩選并通過自交獲得轉基因成功的4個純合株系:1、2、3、4,做了如下雜交實驗.
①4個純合株系植株分別與非轉基因植株正、反交得F1,F1自交獲得F2.F2中抗潮霉素性狀與不抗潮霉素性狀的植株比例為3:1,表明每個株系的H基因均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同一位點,但不能確定4個株系的H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②將上述4個純合株系植株間進行配組形成6個雜交組合(1×2、1×3、1×4、2×3、2×4、3×4),每個組合得F1,F1自交獲得F2
a.除2×4組合外,其它雜交組合F2中抗潮霉素性狀與不抗潮霉素性狀的植株比例均為15:1,表明1、2、3三個株系相比較,它們的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上.
b.2×4組合F2植株全表現抗潮霉素性狀.假設株系1中H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圖1所示,請推測株系2中H基因的位置和株系4中H基因的兩種可能的位置(在圖2中標注,豎線代表染色體,橫線代表基因的位置).

c.根據上述實驗推測,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導入到擬南芥中的基因的插入位置是隨機(隨機/固定)的.
(3)潮霉素抗性可作為轉基因植株后代具有抗逆基因的初步判斷指標.實驗中發(fā)現上述純合株系自交后代的抗逆比例未達到100%,可能的原因是抗逆基因丟失或抗逆基因未表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河南扶溝高級中學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染色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可能導致染色體的結構或基因序列的變化。下列甲、乙分別表示兩種常染色體之間的“交叉互換”模式,丙、丁、戊分別表示某染色體變化的三種情形。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甲可以導致戊的形成

B.甲可以導致丁或戊的形成

C.乙可以導致戊的形成

D.乙可以導致丙或丁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