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物體A、B分別靜止在傾角為θ1,θ2的光滑斜面上,它們的質量分別為mA、mB,用沿斜面 向上的拉力F拉物體A、B,所得加速度a與拉力F的關系圖線如圖中A、B所示,則(  )
A.θ1>θ2,mA>mBB.θ1>θ2,mA<mBC.θ1<θ2,mA>mBD.θ1<θ2,mA<mB

分析 對物體受力分析,受到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式,結合加速度a與拉力F的關系圖象分析即可.

解答 解:對質量為m的物體受力分析,假定動摩擦因素為μ,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
F-mgsinθ=ma
解得:
a=$\frac{F}{m}$-gsinθ,
故a與F關系圖象的斜率表示質量的倒數(shù),故mA<mB;
從圖象可以看出縱軸截距用表示-gsinθ表示,故θ1>θ2,
故選B.

點評 本題關鍵對物體受力分析后,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出a與F關系式,再結合圖象進行討論;注意要根據(jù)公式分析圖象中斜率及截距的意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氫原子發(fā)生能級躍遷時,一定放出光子
B.α粒子散射實驗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結構
C.β衰變中產生的電子,來自原子的內層電子
D.光電效應中逸出的電子,來自原子的外層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一按正弦規(guī)律變化的交流電的圖象如圖所示,根據(jù)圖象可知下列幾個選項中錯誤的是( 。
A.該交流電電壓的有效值是14.1V
B.該交流電的電壓瞬時值表達式是u=20sin0.02t (V)
C.在t=$\frac{T}{8}$(T為交流電的周期)時,該電壓的大小與其有效值相等
D.使用這個交流電的用電器,每通過1C的電量時,電流做了14.1J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如圖所示,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一列簡諧機械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圖為一正弦曲線,其波速為100m/s,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示時刻后極短時間內質點b的加速度一定減小
B.該波的波長為4m
C.該波的周期為0.05s
D.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發(fā)生穩(wěn)定干涉現(xiàn)象,則另一列波的頻率為25H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如圖所示,等腰直角三角體OCD由不同材料A、B拼接而成,P為兩材料在CD邊上的交點,且DP>CP.現(xiàn)OD邊水平放置,讓小物塊從C滑到D;然后將OC邊水平放置,再讓小物塊從D滑到C,小物塊兩次滑動經(jīng)過P點的時間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B材料的動擦因數(shù)相同
B.兩次滑動中物塊到達底端速度相等
C.兩次滑動中物塊到達P點速度相等
D.兩次滑動中物塊到達底端摩擦生熱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有兩塊完全相同的足夠長的木板A和B,在B的右端有一個可以看做 質點的小鐵塊C,三者的質量都為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都為μ,A、B、C開始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 使A以速度v0向右運動并與B相碰,撞擊時間極短,碰后A、B粘在一起運動,而小鐵塊C可以在A、B上滑動,重力加速度為求:
①A與B碰后的瞬間A、B和C的速度.
②小鐵塊C最終相對木板B滑動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將滿偏電流Ig=300μA、內阻Rg=100Ω的電流表改裝成量程為3V的電壓表
①需串聯(lián) (選填“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阻值為R=9900Ω的電阻;
②若使用改裝后的電壓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改裝電壓表的示數(shù)總比準確值稍小一些,采取下列哪種措施可以改進D
A.在R上串聯(lián)一個比R小得多的電阻
B.在R上串聯(lián)一個比R大得多的電阻
C.在R上并聯(lián)一個比R小得多的電阻
D.在R上并聯(lián)一個比R大得多的電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直角三棱鏡的AD邊與光屏MN平行,∠A=30°. 一細光束垂直AB邊射入,光束中含有折射率為n1、n2兩種頻率的光,光線經(jīng)過棱鏡后的光路圖如圖所示.
①試根據(jù)光路圖判斷n1、n2的大小關系;
②要使兩種光都能射到光屏上,折射率的值應滿足什么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關于分子間的作用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間只存在引力B.分子間只存在斥力
C.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D.分子間不可能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