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如圖所示,直線OAC為某一直流電源的總功率P0隨電流I變化的圖線,拋物線OBC為該電源內(nèi)部的熱功率Pr隨電流I變化的圖線,則可知( 。
A.該電源的電動勢為3V,內(nèi)阻為1Ω
B.該電源的電動勢為3V,內(nèi)阻為0.5Ω
C.當(dāng)電流I=2A時,外電阻是2Ω
D.當(dāng)電流I=2A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最大

分析 根據(jù)電源的總功率P隨電流I變化的圖象與電源內(nèi)部熱功率Pr隨電流I變化的圖象的區(qū)別及交點的含義.

解答 解:A、從圖象可知:有兩個交點.O點處是沒有通電,而C處它們的電功率相等,說明外電阻沒有消耗功率.
因此電流為3A時,外電阻阻值為零.
由P=I2r可算出r=$\frac{9}{{3}^{2}}$Ω=1Ω,
所以內(nèi)阻的阻值為1Ω.
在C點時,外電阻為0,所以電動勢E=Ir=3×1V=3V,所以A正確,B錯誤;
C、根據(jù)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知,E=I(R+r),
當(dāng)電路中電流為2A時,外電路的電阻R=$\frac{E}{I}$-r=$\frac{3}{2}$-1=0.5Ω,所以C錯誤;
D、電源的輸出功率為$P=(\frac{E}{R+r})^{2}$,解得當(dāng)且僅當(dāng)R=r=1Ω時,輸出功率最大,此時電流為I=1.5A,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 理解電源的總功率P隨電流I變化的圖象與電源內(nèi)部熱功率Pr隨電流I變化的圖象的涵義.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有兩個振動,其表達式分別是x1=5sin(100πt+$\frac{π}{3}$) cm,x2=5sin(100πt+$\frac{π}{6}$) 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它們的振幅相同B.它們的周期相同
C.它們的相位差恒定D.它們的振動步調(diào)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如圖所示,是利用閃光照相研究平拋運動的示意圖.小球A由斜槽滾下,從桌邊緣水平拋出,當(dāng)它恰好離開桌邊緣時,小球B也同時下落,閃光周期為0.1s的閃光器拍攝的照片中B球有四個像,像間距離已在圖中標(biāo)出,單位為cm,兩球恰在位置4相碰,則A球離開桌面時的速度大小為1.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一根長50cm,沿東西水平放置的金屬棒由靜止開始在磁感應(yīng)強度為3T,沿南北水平方向的勻強磁場中做自由落體運動.求:下落0.7s時金屬中的感應(yīng)電動勢?(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才會改變
B.牛頓用“月-地檢驗”證實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C.卡文迪許測出了引力常量G的數(shù)值
D.庫倫第一個測出了元電荷的電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如圖所示,一個驗電器用金屬網(wǎng)罩罩住,當(dāng)加上水平向右的、場強大小為E的勻強電場時,驗電器的箔片不張開填“張開”或“不張開”),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靜電屏蔽.此時,金屬網(wǎng)罩的感應(yīng)電荷在網(wǎng)罩內(nèi)部空間會激發(fā)一個電場,它的場強與外部場強的關(guān)系是大小相等反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物體做直線運動的s-t圖象,由圖可知( 。
A.t1~t2時間內(nèi),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
B.t1~t2時間內(nèi),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C.t1時刻,兩物體的速度大小相等
D.0~t1時間內(nèi),甲的位移比乙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庫侖定律的適用范圍是( 。
A.真空中兩個帶點球體間的相互作用
B.真空中任意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
C.真空中兩個帶同種電荷的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D.真空中兩個帶電體的大小遠小于它們之間的距離,則可應(yīng)用庫侖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在A板附近有一電子由靜止開始向B板運動,則關(guān)于電子到達B板時的速率,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兩板間距越大,加速的時間就越長,則獲得的速率越大
B.兩板間距越小,加速的時間就越長,則獲得的速率越大
C.兩板間距離越小,加速的時間越短,則獲得的速率越小
D.獲得的速率大小與兩板間的距離無關(guān),僅與加速電壓U有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