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一根不可伸長的輕繩兩端各系一個小球a和b,跨在兩根固定在同一高度的光滑水平細桿C和D上,質量為ma的a球置于地面上,質量為mb的b球從水平位置靜止釋放.當b球擺過的角度為90°時,a球對地面壓力剛好為零,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ma∶mb=2∶1
B.ma∶mb=3∶1
C.若只將細桿D水平向左移動少許,則當b球擺過的角度為小于90°的某值時,a球對地面的壓力剛好為零
D.若只將細桿D水平向左移動少許,則當b球擺過的角度仍為90°時,a球對地面的壓力剛好為零

BD

解析試題分析:設b球下擺時的擺線長為L,根據(jù)機械能守恒,
到達最低點時,,可得,
而此時a對地面的壓力恰好為零,因此
因此ma∶mb=3∶1,B正確,A錯誤;由以上各式可知,擺到最低點時,繩子拉力大小均為,與擺長大小無關,因此無論將d點向左不明向右移動,都會出現(xiàn)b球擺過的角度仍為90°時,a球對地面的壓力剛好為零,因此D正確,C錯誤。
考點:向心力,機械能守恒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小球從高處自由下落到豎直放置的輕彈簧上,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
縮至最短的整個過程中,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小球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B.小球的速度一直減小
C.動能和彈性勢能之和保持不變
D.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和動能之和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a)所示,小球的初速度為v0,沿光滑斜面上滑,能上滑的最大高度為h,在圖(b)中,四個物體的初速度均為v0。在A圖中,小球沿一光滑內(nèi)軌向上運動,內(nèi)軌半徑大于h;在B圖中,小球沿一光滑內(nèi)軌向上運動,內(nèi)軌半徑小于h;在圖C中,小球沿一光滑內(nèi)軌向上運動,內(nèi)軌直徑等于h;在D圖中,小球固定在輕桿的下端,輕桿的長度為h的一半,小球隨輕桿繞O點無摩擦向上轉動.則小球上升的高度能達到h的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輛從圓弧形拱橋最高處勻速駛下,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汽車的動量保持不變B.汽車的機械能減少
C.汽車所受的合外力為零D.汽車所受的合外力做功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質量不計的直角形支架兩端分別連接質量為m和2m的小球A和B。支架的兩直角邊長度分別為2l和l,支架可繞固定軸O在豎直平面內(nèi)無摩擦轉動,如圖所示。開始時OA邊處于水平位置,由靜止釋放,則 (     )

A.A球的最大速度為2
B.A球的速度最大時,兩小球的總重力勢能最小
C.A球的速度最大時,兩直角邊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45°
D.A、B兩球的最大速度之比v1∶v2=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小球以初速度為v0從光滑斜面底部向上滑,恰能到達最大高度為h的斜面頂部。右圖中A是內(nèi)軌半徑大于h的光滑軌道、B是內(nèi)軌半徑小于h的光滑軌道、C是內(nèi)軌直徑等于h光滑軌道、D是斜拋無軌道的運動的小球。小球在底端時的初速度都為v0,則小球在以上四種情況中能到達高度h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質量為2 kg的物體,放在動摩擦因數(shù)μ=0.1的水平面上,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拉力做的功W隨物體的位移x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則  (  )

A.x=0至x=3 m的過程中,物體的加速度是2.5 m/s2
B.x=6 m時,拉力的功率是6 W
C.x=9 m時,物體的速度是3 m/s
D.x=3 m至x=9 m過程中,合力做的功是12 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用輕彈簧相連的物塊A和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塊A緊靠豎直墻壁,一顆子彈沿水平方向射入物塊B并留在其中,在下列依次進行的四個過程中,由子彈、彈簧和A、B物塊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不守恒但機械能守恒的是

A.子彈射入木塊過程
B.B載著子彈向左運動的過程
C.彈簧推載著子彈的B向右運動,直到彈簧恢復原長的過程
D.B因慣性繼續(xù)向右運動,直到彈簧伸長到最長的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從光滑的1/ 4圓弧槽的最高點滑下的小滑塊,滑出槽口時速度方向為水平方向,槽口與一個半球頂點相切,半球底面為水平,若要使小物塊滑出槽口后不沿半球面下滑,已知圓弧軌道的半徑為R1,半球的半徑為R2,則R1和R2應滿足的關系是

A.R1≤R2/2 
B.R1≥R2/2 
C.R1≤R2 
D.R1≥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