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圖所示為用一個游標卡尺測量工件內(nèi)徑的示意圖.由圖知該公件內(nèi)徑是
1.090
1.090
cm.

(2)如圖甲所示,一個彈簧一端固定在傳感器上,傳感器與電腦相連.當對彈簧施加變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壓力)時,在電腦上得到了彈簧形變量與彈簧產(chǎn)生的彈力的關系圖象(如圖乙).則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BCD
BCD


A.彈簧產(chǎn)生的彈力和彈簧的長度成正比
B.彈簧長度的增加量與對應的彈力增加量成正比
C.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是200N/m
D.該彈簧受到反向壓力時,勁度系數(shù)不變
(3)某同學在做“測定木板與木塊間動摩擦因素”的實驗時,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
方案二:用彈簧測力計鉤住木塊,用力拉動木塊,如圖(b)所示.除了實驗必須的彈簧測力計、木塊、木板、細線外,該同學還準備了若干重量均為2.00N的砝碼…
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
方案二
方案二
,理由是
圖(b)中固定彈簧測力計,拉動木板做相對運動,更容易控制拉動的速度,使示數(shù)更穩(wěn)定,測量更準確.
圖(b)中固定彈簧測力計,拉動木板做相對運動,更容易控制拉動的速度,使示數(shù)更穩(wěn)定,測量更準確.


該同學在木塊上加砝碼,改變木塊對木塊的壓力,記錄了5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shù) 1 2 3 4 5
砝碼/個數(shù) 0 1 2 3 4
砝碼對木塊壓力/N 0 2.00 4.00 6.00 8.00
測力計讀數(shù)/N 1.50 2.00 2.50 2.90 3.50
請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上(圖c)作出摩擦力f和砝碼對木塊的壓力F的關系圖象(以F為橫坐標).圖象不過原點的原因是
壓力N中漏掉了木塊的重力.
壓力N中漏掉了木塊的重力.
.由圖象可知,木塊的重量為
6
6
N.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力因素為
0.25
0.25
分析:(1)游標卡尺讀數(shù)的方法是主尺讀數(shù)加上游標讀數(shù),不需估讀.
(2)利用傳感器進行彈力與彈簧形變量之間關系的實驗,使實驗更加準確,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根據(jù)胡克定律正確分析乙圖,得出彈力與形變量之間關系等信息.
(3)方案一:對摩擦力的測量是采用“間接法”進行的,只有當彈簧秤拉動木塊勻速運動時,拉力才與摩擦力成為一對平衡力,它們大小相等.方案二:拉動木板時,木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由于木塊相對地面靜止,則摩擦力與彈簧秤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采用描點法做出圖象.
解答:解:(1)游標卡尺的主尺讀數(shù)為10mm,游標讀數(shù)為0.05×18mm=0.90mm,所以最終讀數(shù)為10.90mm=1.090cm.
(2)A、根據(jù)胡克定律可知:F=k(l-l0)=kx,即彈簧彈力與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與彈簧長度不成正比,故A錯誤;
B、根據(jù)A選項的論述可知B正確;
C、在彈力與彈簧形變量圖象上,圖象的斜率表示勁度系數(shù),由此可知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是200N/m,故C正確;
D、由于圖象斜率不變,因此由實驗可知該彈簧受到反向壓力時,勁度系數(shù)不變,故D正確.
故選BCD.
(3)方案二更合理.理由是:圖(b)中固定彈簧測力計,拉動木板做相對運動,更容易控制拉動的速度,使示數(shù)更穩(wěn)定,測量更準確.
采用描點法畫出的圖象如下:
圖象不過原點的原因是

在砝碼對木塊壓力為0時,木塊本身有重力,即對木板也有壓力,所以木板對木塊也有摩擦力,為1.50N.
所以圖象不過原點的原因是:壓力N中漏掉了木塊的重力.
由題意可知,圖象的斜率k=μ=
△f
△F
=0.25
在砝碼對木塊壓力為0時,木板對木塊也有摩擦力為1.50N.
即f=μF=μG=1.5N
所以木塊重力G=6N.
故答案為:(1)1.090
(2)BCD
(3)方案二;圖(b)中固定彈簧測力計,拉動木板做相對運動,更容易控制拉動的速度,使示數(shù)更穩(wěn)定,測量更準確.
壓力N中漏掉了木塊的重力;6;0.25.
點評:(1)解決本題的關鍵掌握游標卡尺讀數(shù)的方法,主尺讀數(shù)加上游標讀數(shù),不需估讀.
(2)通過實驗、圖象考查了對胡克定律的理解,角度新穎,是一道好題.
(3)在本實驗中,準確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關鍵,因此,只有使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其拉力與摩擦力才是一對平衡力,改進后的方案也是為了使讀數(shù)更準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如圖所示為用打點計時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關于這一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D

A.打點計時器應接直流電源
B.應先釋放紙帶,后接通電源打點
C.需使用秒表測出重物下落的時間
D.測出紙帶上兩點跡間的距離,可知重物相應的下落高度
(2)在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  線運動的實驗中,某同學打出了一條紙帶.已知計時器打點的時間間隔為0.02s,他按打點先后順序每5個點取1個計數(shù)點,得到了O、A、B、C、D等幾個計數(shù)點,如圖所示,則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
0.1
0.1
s.用刻度尺量得OA=1.50cm、AB=1.90cm、BC=2.30cm、CD=2.70cm.由此可知,紙帶做
勻加速
勻加速
運動(選填“勻加速”或“勻減速”),打C點時紙帶的速度大小為
0.25
0.25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8分)(1)(2分) 實驗室中有下列幾個長度測量儀器:①米尺、②10分度游標卡尺、③20分度游標卡尺、④50分度游標卡尺、⑤螺旋測微器。一個同學用其中一種儀器測量某工件的長度為8.116cm,則他所使用的儀器為          (填儀器序號)

(2)(2分)如圖所示為用一多用電表測電阻時的表盤示意圖,該電阻的阻值是        Ω。

(3)(12分)為了測量某電流表A的內(nèi)阻(量程為50mA,內(nèi)阻約10Ω),提供的實驗器材有:

A.直流電壓表V(0~3V,內(nèi)阻約6kΩ)

B.定值電阻R1(5.0Ω   1A)

C.定值電阻R2(50.0Ω  0.1A)

D.滑動變阻器R(0~5Ω  2A)

E.直流電源E(3V,內(nèi)阻很小)

F.導線、電鍵若干

①實驗中定值電阻R。應選用         (選填“R1”或“R2”);

②在如圖虛線框內(nèi)畫出實驗電路。

③某同學在實驗中測出7組對應的數(shù)據(jù)(見下表):

請在圖示坐標中描點作出U-I圖線.由圖象可知,表中的第         次實驗數(shù)據(jù)有錯誤,此電流表的電阻為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8分)(1)(2分) 實驗室中有下列幾個長度測量儀器:①米尺、②10分度游標卡尺、③20分度游標卡尺、④50分度游標卡尺、⑤螺旋測微器。一個同學用其中一種儀器測量某工件的長度為8.116cm,則他所使用的儀器為          (填儀器序號)

(2)(2分)如圖所示為用一多用電表測電阻時的表盤示意圖,該電阻的阻值是        Ω。

(3)(12分)為了測量某電流表A的內(nèi)阻(量程為50mA,內(nèi)阻約10Ω),提供的實驗器材有:

A.直流電壓表V(0~3V,內(nèi)阻約6kΩ)

B.定值電阻R1(5.0Ω   1A)

C.定值電阻R2(50.0Ω  0.1A)

D.滑動變阻器R(0~5Ω  2A)

E.直流電源E(3V,內(nèi)阻很小)

F.導線、電鍵若干

①實驗中定值電阻R。應選用         (選填“R1”或“R2”);

②在如圖虛線框內(nèi)畫出實驗電路。

③某同學在實驗中測出7組對應的數(shù)據(jù)(見下表):

請在圖示坐標中描點作出U-I圖線.由圖象可知,表中的第          次實驗數(shù)據(jù)有錯誤,此電流表的電阻為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沖刺(理科綜合)物理部分 題型:實驗題

(18分)(1)(2分) 實驗室中有下列幾個長度測量儀器:①米尺、②10分度游標卡尺、③20分度游標卡尺、④50分度游標卡尺、⑤螺旋測微器。一個同學用其中一種儀器測量某工件的長度為8.116cm,則他所使用的儀器為          (填儀器序號)

(2)(2分)如圖所示為用一多用電表測電阻時的表盤示意圖,該電阻的阻值是        Ω。

(3)(12分)為了測量某電流表A的內(nèi)阻(量程為50mA,內(nèi)阻約10Ω),提供的實驗器材有:

A.直流電壓表V(0~3V,內(nèi)阻約6kΩ)

B.定值電阻R1(5.0Ω    1A)

C.定值電阻R2(50.0Ω  0.1A)

D.滑動變阻器R(0~5Ω  2A)

E.直流電源E(3V,內(nèi)阻很小)

F.導線、電鍵若干

①實驗中定值電阻R。應選用         (選填“R1”或“R2”);

②在如圖虛線框內(nèi)畫出實驗電路。

③某同學在實驗中測出7組對應的數(shù)據(jù)(見下表):

請在圖示坐標中描點作出U-I圖線.由圖象可知,表中的第          次實驗數(shù)據(jù)有錯誤,此電流表的電阻為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