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圖甲是“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裝置,圖乙是該實驗中獲得的一條紙帶.已知所用交流電源的頻率為50Hz,A、B、C、D、E、F是紙帶上的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還有四個點沒有畫出.

(1)實驗中下列操作步驟必要的有C
A.實驗前需平衡摩擦力
B.應用天平稱出砂桶和砂的質(zhì)量
C.應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
D.實驗時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需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
(2)實驗時由于沒有記錄CD間的讀數(shù),根據(jù)圖乙中已有的數(shù)據(jù)估算出CD間的距離約為2.12cm.
(3)某同學在處理數(shù)據(jù)時將A點記為t=0,B點記為t=0.1s,C點記為t=0.2s…,將AB間距離記為t=0.1s時的位移s=1.50cm,BC間距離記為t=0.2s時的位移s=1.81cm…,并根據(jù)圖乙中的數(shù)據(jù)作出如圖丙所示的s-t圖象,該圖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的是OA之間的距離;若該同學根據(jù)圖象得出s-t圖象的斜率為k(m/s),則該紙帶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是10km/s2(請用斜率k來表示,數(shù)值概不給分).

分析 (1)根據(jù)實驗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結合實驗原理,即可判定;
(2)依據(jù)在連續(xù)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可求出;
(3)根據(jù)橫縱坐標的物理量,結合圖象的縱截距與斜率的含義,即可求解.

解答 解:(1)A、研究小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A錯誤.
B、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中,不涉及到砂桶和砂的質(zhì)量,故B錯誤.
C、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故C正確.
D、該實驗不需要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需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因不需要知道拉小車的拉力,故D錯誤.
故選:C
(2)根據(jù)在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差相等,則有:XBC-XAB=XCD-XBC,
即為:1.81-1.50=XCD-1.81,
解得:XCD=2.12cm;
(3)將AB間距離記為t=0.1s時的位移s=1.50cm,BC間距離記為t=0.2s時的位移s=1.81cm;
因此s-t圖象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的是OA之間的距離;
根據(jù)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與時間的比值,由于各段位移對應的時間均為0.1s,
因此當縱坐標的位移除以0.1s時,即為各段的平均速度值,
那么加速度大小a=$\frac{\overline{v}}{t}$=$\frac{\frac{s}{0.1}}{t}=10×\frac{s}{t}$=10k;
故答案為:(1)C;(2)2.12;(3)OA之間的距離;10k.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掌握紙帶的處理方法,會通過紙帶求解瞬時速度和加速度,關鍵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推論的運用,注意位移與時間的斜率與加速度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6.一物體以2m/s的初速度,0.5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求:
(1)物體的速度達到6m/s所用的時間;
(2)物體第5s內(nèi)位移的大小;
(3)物體前4s內(nèi)平均速度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某種液體的摩爾質(zhì)量是M,密度為ρ,則1mol該液體的體積是$\frac{M}{ρ}$;已知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則1個分子平均占有的體積是$\frac{M}{ρ{N}_{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圖中的V-T圖線,為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變化過程,ab、bc、cd、da都是直線段,其中ab平行cd,da垂直ab,bc垂直于T軸,ab的延長線過原點o,則( 。
A.ab過程是等壓過程B.cd過程是等壓過程
C.bc過程是吸熱過程D.da是壓強減小的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如圖,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體b,b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塊a;a與b之間、b與地面之間均存在摩擦.現(xiàn)用一根細繩拉著a和b一起以V0向左勻速運動,某時刻細繩突然斷裂;與繩斷前相比,可能( 。
A.a與b之間的壓力減少,且a相對b向下滑動
B.a與b之間的壓力增大,且a相對b向上滑動
C.a與b之間的壓力增大,且a相對b靜止不動
D.b與地面之間的壓力不變,且a相對b向上滑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人站在h高處的平臺上,水平拋出一個質(zhì)量為m的物體,物體落地時的速度為v,以地面為重力勢能的零點,不計空氣阻力,則有( 。
A.小球落地時的機械能是$\frac{1}{2}$mv2-mghB.小球落地時的機械能是$\frac{1}{2}$mv2+mgh
C.人對小球做的功是$\frac{1}{2}$mv2-mghD.人對小球做的功是$\frac{1}{2}$mv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湯姆孫發(fā)現(xiàn)電子后猜想出原子內(nèi)的正電荷集中在很小的核內(nèi)
B.α粒子散射實驗中少數(shù)α粒子發(fā)生了較大偏轉是盧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依據(jù)之一
C.愛因斯坦最先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
D.玻爾原子理論無法解釋較復雜原子的光譜現(xiàn)象,說明玻爾提出的原子定態(tài)概念是錯誤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關于近代物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α射線是高速運動的氦原子
B.核聚變反應方程${\;}_{1}^{2}$H+${\;}_{1}^{3}$H→${\;}_{2}^{4}$He+${\;}_{0}^{1}$n,${\;}_{0}^{1}$n表示質(zhì)子
C.采用物理和化學方法可以有效改變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D.玻爾將量子觀念引入原子領域,其理論能夠解釋氦原子光譜的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動勢為E、內(nèi)阻為r、電阻R2為定值電阻,R1為滑動變阻器,A、B為水平放置的電容器的上下兩個極板,當滑動變阻器R1處于某位置時,A、B兩板間的帶電油滴恰好懸浮不動,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極板A、B輕微向上逆時針旋轉相同角度(保持平行)其他條件不變時,油滴可能水平向左運動
B.移動R1的滑動觸頭且其他條件不變時,電壓表的讀數(shù)增大了△U,則電阻R2兩端的電壓減小了△U
C.R1滑動觸頭向左移動且其他條件不變時,帶電油滴向上運動
D.R1滑動觸頭向右移動且其他條件不變時,R2上消耗的熱功率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