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用細線一端和一個10kg的物體相連,另一端用手提起,使物體懸在空中保持靜止,則( 。
A.物體所受拉力的施力物體是手
B.物體所受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C.物體重力的大小為1N
D.物體拉細線的力就是重力
解;A、物體所受拉力是手對物體的作用力,其施力物體是手.故A正確.
   B、物體所受重力地球給物體施加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故B正確.
   C、物體的質量為m=10kg,重力G=mg=10×10N=100N.故C錯誤.
   D、根據平衡條件得到,細線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但兩力的性質、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均不同,不能說物體拉細線的力就是重力.故D錯誤.
故選A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Ⅰ)某同學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一端用細線系于O點,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結點O靜止在某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并在貼于豎直木板的白紙上記錄O點的位置和拉線的方向.
(1)本實驗用的彈簧測力計示數的單位為N,圖中A的示數為
3.6
3.6
N.
(2)下列不必要的實驗要求是
D
D
.(請?zhí)顚戇x項前對應的字母)
(A)應測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彈簧測力計應在使用前校零
(C)拉線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
(D)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
(3)該同學正在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實驗采取了下面哪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B
B

A、控制變量法       B、等效替代法     C、小量放大法       D、建立理想模型法
(Ⅱ)在“利用打點計時器測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的實驗中打點計時器接在50HZ的低壓交變電源上.某同學在打出的紙帶上每5點取一個計數點,共取了A、B、C、D、E、F六個計數點(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的四個點未畫出).從每一個計數點處將紙帶剪開分成五段(分別為a、b、c、d、e段),將這五段紙帶由短到長緊靠但不重疊地粘在xoy坐標系中,如圖(2)所示,由此可以得到一條表示v-t關系的圖線,從而求出加速度的大。

(1)從第一個計數點開始計時,為求出0.15s時刻的瞬時速度,需要測出哪一段紙帶的長度?答:
b
b
;
(2)若測得a段紙帶的長度為2.0cm,e段紙帶的長度為10.0cm,則可求出加速度的大小為
2.0
2.0
m/s2.(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3)請你在xoy坐標系中用最簡潔的方法作出能表示v-t關系的圖線(作答在答題卷圖上),并指出哪個軸相當于v軸?答:
y軸相當于v軸
y軸相當于v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09?巢湖一模)在“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中,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實驗步驟如下:

①把紙帶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后面,另一端穿過打點計時器;
②改變木板的傾角,以重力的一個分力平衡小車及紙帶受到的摩擦力;
③用細線將木板上的小車通過定滑輪與懸吊的砂桶相連(砂和桶總質量遠小于小車總質量);
④接通電源,放開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的點;
⑤在紙帶中選合適的點A、B、C、D…,測出它們到起點O的距離s1、s2、s3、s4…,并測出與它們相鄰的兩點間距離d1、d2、d3、d4…(如圖乙),查得打點周期為T,將數據填入下表中;
⑥保持砂和桶質量不變,增加小車質量,重復實驗步驟④、⑤,將數據填入下表中.
附表:小車第一次總質量M1=0.25kg,第二次總質量M2=0.5kg,T=0.02s
物理量
數據
測量點
測量點到O
點的距離s
(cm)
測量點前后
兩點間距離d
(cm)
小車獲得
的速度v
(m/s)
小車獲得速度的平方v2
[(m/s)2]
小車獲得速度的三次方v3
[(m/s)3]


A 20.05 3.58 0.90 08.1 0.73
B 40.00 5.06 1.27 1.61 2.05
C 60.15 6.20 1.55 2.40 3.72
D 80.24 7.16


A 20.15 2.53 0.63 0.40 0.25
B 40.10 3.58 0.90 0.81 0.73
C 59.90 4.38 1.10 1.21 1.33
D 81.20 5.06 1.27 1.61 2.05
試問:
(1)判斷重力的一個分力是否與小車及紙帶受到的摩擦力平衡的直接證據是
紙帶上點跡間距相等
紙帶上點跡間距相等
;
(2)實驗數據處理時,為什么探究功與v、v2、v3等的關系,而不是與
1
v
、
1
v2
、
1
v3
等的關系?
速度隨做功的增加而增加
速度隨做功的增加而增加
;
(3)將表格中的數據填寫完整;
(4)比較表中第一次各組數據,得到的實驗結論為:
W∝v2
W∝v2

(5)比較表中一、二兩次數據,得到的實驗結論為:
W∝Mv2
W∝Mv2
;
(6)請運用表中第二次數據在右圖所示的坐標中作出相應的圖象,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拉力用F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1)幾名學生進行野外考察,登上一山峰后,他們想粗略測出山頂處的重力加速度.于是他們用細線拴好石塊P系在樹枝上做成一個簡易單擺,如圖所示.然后用隨身攜帶的鋼卷尺、電子手表進行了測量.同學們首先測出擺長L,然后將石塊拉開一個小角度,由靜止釋放,使石塊在豎直平面內擺動,用手表測出單擺完成n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t.
①利用測量數據計算山頂處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g=
 
;
②若振動周期測量正確,但由于難以確定石塊重心,測量擺長時從而將懸點一直量到石塊下端,所以用這次測量數據計算出來的山頂處重力加速度值比真實值
 
  (選填“偏大”、“偏小”或“相等”).精英家教網
(2)在“測定金屬的電阻率”的實驗中,所用金屬電阻絲的電阻約為30Ω.現(xiàn)通過以下實驗測量該金屬材料的電阻率.
①用螺旋測微器測量電阻絲直徑,其示數如圖1所示,則該電阻絲直徑的測量值d=
 
mm;
②實驗中能提供的器材有開關、若干導線及下列器材:
電壓表V1(量程0~3V,內阻約3kΩ);
電壓表V2(量程0~15V,內阻約15kΩ);
電流表A1(量程0~100mA,內阻約5Ω);
電流表A2(量程0~0.6A,內阻約0.1Ω);
滑動變阻器R1(0~10Ω);
滑動變阻器R2(0~1kΩ);
電源E (電動勢為4.5V,內阻不計).
為了便于調節(jié)電路并能較準確的測出電阻絲的阻值,電壓表應選
 
,電流表應選
 
,滑動變阻器應選
 

③如圖2所示,將電阻絲拉直后兩端固定在刻度尺兩端的接線柱a和b上,刻度尺的中間有一個可沿電阻絲滑動的觸頭P,觸頭的另一端為接線柱c,當用手按下觸頭P時,觸頭P才與電阻絲接觸,觸頭的位置可在刻度尺上讀出.實驗中改變觸頭P與電阻絲接觸的位置,并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流表示數I保持不變,分別測量出多組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L與對應的電壓U.請在圖3中完成實驗電路的連接.(要求:能改變電阻絲的測量長度和進行多次測量)
④利用測量數據畫出U-L圖線,如圖4所示,其中(L0,U0)是U-L圖線上的一個點的坐標.根據U-L圖線,用電阻絲的直徑d、電流I和坐標(L0,U0)可計算得出電阻絲的電阻率ρ=
 
.(用所給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0?馬鞍山二模)I.一游標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為1mm,游標上有10個小等分間隔,現(xiàn)用此卡尺來測量工件的直徑,如圖1所示.該工件的直徑為
29.8
29.8
mm.
II.有位同學想知道家中一把小鐵鎖的重心位置,做了如下實驗:用一輕細線一端系在小鐵鎖上,將其懸掛起來,如圖2 (a) 所示,近似將其當作單擺處理.先用米尺量出懸點到小鐵鎖下端的距離L,然后將小鐵鎖拉離平衡位置一個小角度由靜止釋放,測出其多次全振動的時間,算出振動周期T.多次改變懸線長并重復上面操作,得到多組L、T的數據,作出L-T2圖象如圖2 (b) 所示.則可知小鐵鎖的重心到其下端的距離為
1.0
1.0
cm;同時可測得當地重力加速度大小為
9.5
9.5
m/s2(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III.某同學利用下列器材測量一個定值電阻Rx的阻值:
①待測電阻Rx:約100Ω
②1個直流電源E:電動勢約4V,內阻不計
③1塊直流電壓表V:量程0~3V,內阻約15kΩ
④1個電阻箱R:阻值范圍0~999.9Ω
⑤1個單刀開關S
⑥若干導線
(1)按器材的規(guī)格和要求在方框內畫出設計的實驗電路圖.(圖請畫在答題卡上)

(2)實驗中測得:電阻箱讀數為R1時,電壓表讀數為U1;電阻箱讀數為R2時,電壓表讀數為U2.用測定的實驗數據寫出計算待測電阻的表達式:RX=
R1U1-R2U2
U2-U1
R1U1-R2U2
U2-U1

(3)測得的Rx的值比真實值
偏小
偏小
(填“偏大”、“偏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水平桌面上放著質量mA=2 kg的木板A,木板A上放著一個裝有小馬達的滑塊B,滑塊和馬達的總質量mB=1 kg,一根細線一端拴在固定于桌面的立柱MN上,另一端與小馬達相連(馬達線圈電阻不計),如圖所示,開始時,用手抓住木板A使它靜止,開啟小馬達,小馬達轉動時可以使細線卷在軸筒上,從而使滑塊B以v0=1 m/s的恒定速度在木板A上滑動,當滑塊B與木板A右端相距L=1 m時立即釋放木板A,此時木板A右端距離立柱x=1 m,木板A碰到立柱后立即停止,當滑塊B碰到立柱后,也立即停止運動,且小馬達停止工作,已知木板A與滑塊B、木板A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分別為μ1=0.5和μ2=0.1,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g = 10 m/s2。

(1)求釋放木板A后,滑塊B與木板A相對滑動過程中小馬達的功率;

(2)求釋放木板A后的整個運動過程中消耗的電能;

(3)試畫出木板A的v-t圖象,要求標明有關數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