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以速度V=4m/s將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在空中某處拋向空中,不計空氣阻力,小球著地時的速度為V=8m/s,則拋點離地面的高度為多少?
【答案】分析:不計空氣阻力,小球拋出后只有重力做功,根據(jù)動能定理或機械能守恒列式,即可求得拋點離地面的高度.
解答:解:設拋點離地面的高度為h.
根據(jù)動能定理得:mgh=-
得h=
代入解得,h=2.4m
答:拋點離地面的高度為2.4m.
點評:本題是動能定理或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簡單應用,是一道常見的基礎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人以速度V0=4m/s將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在空中某處拋向空中,不計空氣阻力,小球著地時的速度為V=8m/s,則拋點離地面的高度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某人以速度V0=4m/s將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在空中某處拋向空中,不計空氣阻力,小球著地時的速度為V=8m/s,則拋點離地面的高度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選做題】請從A、B和C三小題中選定兩小題作答,如都作答則按A、B兩題評分.

A.(選修模塊3-3)(12分)

.1.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狀態(tài)變化過程如圖所示,第1種變化是從A

B,第2種變化是從AC,比較兩種變化過程則:  ▲  

A.AC過程氣體吸收熱量較多 

B.A到B過程氣體吸收熱量較多

C.兩個過程氣體吸收熱量一樣 

D.兩個過程氣體內(nèi)能增加相同

.2.某人做一次深呼吸,吸進400cm3的空氣,據(jù)此估算他吸入的空氣分子總數(shù)約為  ▲  個(取一位有效數(shù)字,NA =6.02×1023 mol-1)。

.3.在一個恒定標準大氣壓P=1.0×105 Pa下,水在沸騰時,1g的水由液態(tài)變成同溫度的氣態(tài),其體積由1.0 cm3變?yōu)?701 cm3。已知水的汽化熱為L=2264J/g。則體積膨脹時氣體對外做的功為  ▲  ;氣體吸收的熱量為   ▲  ;氣體的內(nèi)能變化量為    ▲   。

B.(選修模塊3-4)(12分)

.1、A、B、C是三個完全相同的時鐘,A放在地面上,B、C分別放在兩個火箭上,以速度vbvc朝同一方向飛行,vbvc。在地面上的人看來,關于時鐘快慢的說法正確的是

A.B鐘最快,C鐘最慢           B.A鐘最快,C鐘最慢

C.C鐘最快,B鐘最慢           D.A鐘最快,B鐘最慢

.2、一列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簡諧波,在 t = 0時刻剛好到達x = 2m處,該波的波長

m,此時x = 1m 處的質(zhì)點振動方向為  ▲  (選填“y軸正方向”或“ y軸負方向”),已知該波的速度為v = 4m/s,則經(jīng)  ▲  s時間x = 5m處的質(zhì)點第一次到達波峰.

 

 

 

 

 

 


.3、如圖為一圓柱形的玻璃棒過中心軸線的剖面圖,該玻璃的折射率為n = ,現(xiàn)有一束光線lAB面射入,入射角θ = 60°,則折射角α=   ,該束光線能否從 AD邊射出    ▲    (填“能”或“不能”)

C.(選修模塊3-5)(12分)

.1、太陽以“核燃燒” 的方式向外界釋放能量,這種燃燒過程使太陽的“體重”每秒鐘減少400萬噸,這里“核燃燒”是指    ▲     

A.重核裂變        B.輕核聚變        C.原子能級躍遷       D.衰變

.2、在研究光電效應實驗中,鋁的逸出功為4.2ev,現(xiàn)用波長為200nm的光線照射鋁板,則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為ev,若增加該入射光的強度,則單位時間內(nèi)從鋁板表面逸出的光電子數(shù) ▲  。(填“增加”、“減少”或“不變”) (普朗克常量h=6.30×10-34 J·S,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質(zhì)量相等且m1m2都等于1kg的兩個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分別以速度v1=2m/s、v2=1m/s同向運動并發(fā)生對心碰撞,碰后

m2被右側(cè)的墻原速彈回,又與m1相碰,碰后兩球都靜止。求

兩球第一次碰后m2球的速度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04-2005學年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高一(下)期中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人以初速度v=2m/s將質(zhì)量為m=1kg的小球拋出,小球落地時的速度為4m/s,不計空氣阻力.則小球剛被拋出時離地面的高度和人對小球做的功分別為( )
A.0.2m,8J
B.0.4m,6J
C.0.6m,2J
D.0.8m,1J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