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關(guān)于物理學家所做的貢獻,下列敘述符合史實的是

A安培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并提出了分子電流假說

B法拉第提出了電場的觀點,并引入了電場線來描述電場

C庫侖通過扭秤實驗建立了庫侖定律,并比較精確地測定了元電荷e的數(shù)值

D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證實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并建立了慣性定律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奧斯特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安培提出了分子電流假說,選項A錯誤;法拉第提出了電場的觀點,并引入了電場線來描述電場,選項B正確;庫侖通過扭秤實驗建立了庫侖定律,密立根比較精確地測定了元電荷e的數(shù)值,選項C錯誤;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證實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牛頓建立了慣性定律,選項D錯誤;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物體受三個共點力的作用,可以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 7 N、8 N9 N B. 8 N、2 N、11 N

C. 7 N、1 N、5 N D. 10 N1 N、1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中:

1)若測某一分力時,彈簧秤的外殼與接觸面發(fā)生了摩擦,這種操作,對實驗結(jié)果 影響。(填

2)下列要求或做法正確的是________。

A.兩根細繩必須等長

B.橡皮條應與兩細繩夾角的平分線在同一直線上

C.兩細繩套應適當長些,便于確定力的方向

D.用一個彈簧秤通過細繩拉橡皮條時,只需要記下彈簧秤的讀數(shù),用兩個彈簧秤通過細繩拉橡皮條時,要記下兩個彈簧秤的讀數(shù)和兩條細線的方向

3)有幾位同學進一步做實驗。先用兩個彈簧秤一起把橡皮條的結(jié)點拉到位置O,用手按住結(jié)點;再改變其中一個彈簧秤的方位,使這個彈簧秤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跟原來不同。固定這個彈簧秤的位置,松開結(jié)點,試著改變另一個彈簧秤的方位,來改變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使結(jié)點回到原來的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兩個彈簧秤后來的拉力的合力跟它們原來的拉力的合力相同

B.兩個彈簧秤后來的拉力的合力跟它們原來的拉力的方向相同大小不相等

C.另一個彈簧秤的方位是唯一的

D.另一個彈簧秤的方位不是唯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某電場中,AB兩點間的電勢差UAB=60 V,BC兩點間的電勢差UBC=-50 V,則A、BC三點電勢高低關(guān)系是 (  )

A. φAφBφC B. φAφCφB C. φAφCφB D. φCφBφ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向心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向心力只改變圓周運動物體速度的方向

B.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除受其他力外,還要受一個向心力作用

C.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是不變的

D.物體由于做圓周運動而產(chǎn)生了一個向心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假如地球的自轉(zhuǎn)角速度增大,關(guān)于物體重力,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放在赤道上的物體的萬有引力不變

B. 放在兩極上的物體的重力不變

C. 放在赤道上的物體的重力減小

D. 放在兩極上的物體的重力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一電容器標注的是:“300V,5μF”,則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該電容器可在300V以下電壓正常工作

B該電容器只能在300V電壓時正常工作

C電壓是200V時,電容不是5μF

D電容是5μF,等于5×10-12 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質(zhì)點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研究地球公轉(zhuǎn)時,由于地球很大,所以不能將地球看做質(zhì)點

B.萬噸巨輪在大海中航行,研究巨輪所處的地理位置時,巨輪可看做質(zhì)點

C.研究火車經(jīng)過南京長江大橋所用的時間時,可以將火車看做質(zhì)點

D.研究短跑運動員的起跑姿勢時,由于運動員是靜止的,所以可以將運動員看做質(zhì)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極少數(shù)的α粒子出現(xiàn)了大角度的散射,其原因是:

A原子核發(fā)生α衰變,向外釋放出的α粒子方向不定

B原子只能處于一系列不連續(xù)的能量狀態(tài)中

C原子核的存在,α粒子在十分靠近它時,受到斥力

Dα粒子與電子發(fā)生碰撞,偏離原來的運動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