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淮安模擬)某實驗小組設計了“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關(guān)系”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已知小車的質(zhì)量為500克,g 取10m/s2,不計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實驗步驟如下:
(1)細繩一端系在小車上,另一端繞過定滑輪后掛一個小砝碼盤.
(2)在盤中放入質(zhì)量為m的砝碼,用活動支柱將木板固定有定滑輪的一端墊高,調(diào)整木板傾角,恰好使小車沿木板勻速下滑.
(3)保持木板傾角不變,取下砝碼盤,將紙帶與小車相連,并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后,釋放小車.
(4)取下紙帶后,在下表中記錄了砝碼的質(zhì)量m和對應的小車加速度a.
(5)改變盤中砝碼的質(zhì)量,重復(2)(3)步驟進行實驗.
實驗次數(shù) 1 2 3 4 5 6 7
m/kg 0.02 0.04 0.05 0.06 0.07 0.08 0.10
a/(m?s-2 1.40 1.79 2.01 2.20 2.38 2.61 3.02
①在坐標紙上作出a-mg圖象.
②上述圖象不過坐標原點的原因是:
求小車所受合力時,沒有考慮砝碼盤的重力
求小車所受合力時,沒有考慮砝碼盤的重力

③根據(jù)(1)問中的圖象還能求解哪些物理量?其大小為多少?
還可以求出砝碼盤的重力,為0.5N
還可以求出砝碼盤的重力,為0.5N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中小車的質(zhì)量是否要遠遠大于砝碼的質(zhì)量:
(選填“是”或“否”).
分析:①根據(jù)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在坐標系內(nèi)描出對應的點,然后作出圖象.
②圖象不過坐標原點,與縱軸相交,這說明在盤中砝碼為零時,小車已經(jīng)具有加速度,對小車進行受力分析,找出其原因.
③由圖象求出截距,對小車進行受力分析,然后答題.
④對小車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小車的受力情況分析答題.
解答:解:①根據(jù)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在坐標系內(nèi)描出對應的點,然后作出圖象,圖象如圖所示.
②由圖象可知,a-mg圖象與縱軸相交,當盤中砝碼質(zhì)量為零時,小車已經(jīng)具有加速度,說明此時小車所受合力不為零,這是因為求小車所受合力時,沒有考慮砝碼盤重力造成的.
③由圖象可知,砝碼重力為零時,小車加速度a=1m/s2,由此可知,砝碼盤的重力G砝碼盤=ma=0.5kg×1m/s2=0.5N.
④砝碼質(zhì)量為m,設斜面傾角為θ,小車質(zhì)量為M,小車勻速下滑,處于平衡狀態(tài),由平衡條件得:Mgsinθ=f+mg,當取下砝碼盤后,小車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sinθ和摩擦力f不變,因此小車所受合外力為mg,由此可知,小車所受合外力與車的質(zhì)量和砝碼質(zhì)量無關(guān),實驗不需要控制小車的質(zhì)量遠遠大于砝碼的質(zhì)量.
故答案為:①圖象如圖所示;②求小車所受合力時,沒有考慮砝碼盤的重力;③還可以求出砝碼盤的重力,為0.5N;④否.
點評:本題考查了作圖、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注意事項等問題,要掌握描點法作圖的方法;理解實驗原理、對小車正確受力分析即可正確解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2?淮安模擬)一滑塊以初速度v0從固定斜面底端上滑(斜面足夠長),則該滑塊的速度-時間圖象不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2?淮安模擬)如圖所示,帶有正電荷量Q的細銅圓環(huán)豎直固定放置,一帶正電荷量q的粒子從很遠處沿水平軸線飛來并到達圓心O.不計粒子的重力.關(guān)于粒子的上述過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2?淮安模擬)如圖所示,固定斜面AB、CD與豎直光滑圓弧BC相切于B、C點,兩斜面的傾角θ=37°,圓弧BC半徑R=2m.一質(zhì)量m=1kg的小滑塊(視為質(zhì)點)從斜面AB上的P點由靜止沿斜面下滑,經(jīng)圓弧BC沖上斜面CD.已知P點與斜面底端B間的距離L1=6m,滑塊與兩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0.25,g=10m/s2.求:
(1)小滑塊第1次經(jīng)過圓弧最低點E時對圓弧軌道的壓力;
(2)小滑塊第1次滑上斜面CD時能夠到達的最遠點Q(圖中未標出)距C點的距離
(3)小滑塊從靜止開始下滑到第n次到達B點的過程中在斜面AB上運動通過的總路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2?淮安模擬)如圖所示,某生產(chǎn)線上相互垂直的甲乙傳送帶等高、寬度均為d,均以大小為v的速度運行,圖中虛線為傳送帶中線.一工件(視為質(zhì)點)從甲左端釋放,經(jīng)長時間由甲右端滑上乙,滑至乙中線處時恰好相對乙靜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