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互相垂直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初速度分別為v1v2,加速度分別為a1a2,它們的合運動軌跡(  )

A如果v1v20,那么軌跡一定是直線

B如果v10,v20,那么軌跡一定是曲線

C如果a1a2,那么軌跡一定是直線

D如果,那么軌跡一定是直線

 

AD

【解析】

判斷合運動是直線還是曲線,看合初速度與合加速度是否共線當合速度的方向與合加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即時,運動軌跡為直線,若合速度的方向與合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運動軌跡為曲線.如果,則物體是從靜止開始運動的,所以力和加速度方向已定在同一條直線上,故左直線運動,故選A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3-2014吉林長春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5分)某物理興趣小組在一次探究活動中,想測量滑塊和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一端裝有定滑輪的表面粗糙的長木板固定在水平實驗臺上,木板上有一滑塊;滑塊左端與穿過打點計時器限位孔的紙帶相連,右端固定一個輕小動滑輪;鉤碼和彈簧測力計通過繞在滑輪上的水平輕繩相連。放開鉤碼,滑塊在長木板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實驗時滑塊加速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處理紙帶,得到滑塊運動的加速度a;改變鉤碼個數(shù),重復實驗;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為縱軸,加速度a為橫軸,得到的圖象是一條斜率為k、縱軸截距為b的傾斜直線,如圖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忽略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則滑塊的質(zhì)量M= ;滑塊和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物理(海南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3分)(2011?海南)三個相同的金屬小球1、2、3分別置于絕緣支架上,各球之間的距離遠大于小球的直徑.球1的帶電量為q,球2的帶電量為nq,球3不帶電且離球1和球2很遠,此時球1、2之間作用力的大小為F.現(xiàn)使球3先與球2接觸,再與球1接觸,然后將球3移至遠處,此時1、2之間作用力的大小仍為F,方向不變.由此可知( )

A.n=3 B.n=4 C.n=5 D.n=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黑龍江省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速度變化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加速度方向保持不變,速度的方向也保持不變

C.速度變化率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D.加速度不斷變小,速度一定不斷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高一物理每課一練: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中,套在豎直細桿上的輕環(huán)A由跨過定滑輪的不可伸長的輕繩與重物B相連.由于B的質(zhì)量較大,故在釋放B后,A將沿桿上升,當A環(huán)上升至與定滑輪的連線處于水平位置時,其上升速度v10,若這時B的速度為v2,則 (  )

Av2v1 Bv2>v1 Cv20 Dv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高一物理每課一練:經(jīng)典力學的成就與局限性(解析版) 題型:簡答題

如何理解經(jīng)典力學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高一物理每課一練:經(jīng)典力學的成就與局限性(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伽利略是經(jīng)典力學的開創(chuàng)者,下列有關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伽利略對運動進行了描述和分類,對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進行了探索,得到了慣性原理,研究了拋體運動的軌跡

B伽利略提出了運動的相對性原理,開創(chuàng)了實驗科學

C伽利略的研究,無論是在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上,還是在動力學的研究方法上,都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貢獻

D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小振幅擺動的等時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高一物理每課一練:斜拋運動(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一支位于O(在地面)的步槍,瞄準位于P(離地高度h)的靶子射擊,在子彈發(fā)射的同時靶子自由落下,試問子彈是否能擊中下落的靶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高一物理每課一練:天體運動(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兩顆人造衛(wèi)星AB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周期之比為TATB1∶8,則軌道半徑之比和運動速率之比分別為(  )

ARARB4∶1,vAvB1∶2

BRARB4∶1,vAvB2∶1

CRARB1∶4,vAvB1∶2

DRARB1∶4vAvB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