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水平傳送帶MN以恒定速度v0=1.0m/s沿順時針方向勻速轉(zhuǎn)動,傳送帶右端平滑地接著光滑且絕緣的水平軌道NP,在軌道NP上方存在水平向左的有界勻強電場,左邊界為NN’,右邊界足夠大,電場強度大小E=2×103 V/m。一小滑塊質(zhì)量m=0.1 kg,帶電量q = +2×10-4 C。小滑塊從A點由靜止開始釋放,AN距離l=50 cm,小滑塊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2,傳送帶足夠長,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電量始終保持不變,g=10m/s2。求:

(1)物體滑上傳送帶后,向左運動的最遠距離sm ;

(2)物體滑上傳送帶到第一次離開傳送帶過程中,傳送帶克服小滑塊的摩擦力所做的功W;

(3)經(jīng)過足夠長時間的運動后,物體能否停下來?(直接給出結(jié)論即可)

 

 

 

 

 

 

 

 解:

(1)設滑塊滑上傳送帶向左運動的最遠距離為x,由動能定理得:

      (3分)解得:x = 1 m  (2分)

(2)設滑塊滑上傳送帶時的速度為v,則有:¥¥    (3分)解得:(1分)

物體在傳送帶上運動的加速度(2分)

物體在傳送帶上向左運動的時間  (1分)

   物體向右運動速度達到v0時,所用時間 (1分)

   傳送帶克服滑塊的摩擦力做功為:(3分)

(4)不能(3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7?淮安模擬)如圖所示,水平傳送帶AB長l=8.3m,質(zhì)量為M=1kg的木塊隨傳送帶一起以v1=2m/s的速度向左勻速運動(傳送帶的傳送速度恒定),木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當木塊運動至最左端A點時,一顆質(zhì)量為m=20g的子彈以v0=300m/s水平向右的速度正對射入木塊并穿出,穿出速度v=50m/s,以后每隔1s就有一顆子彈射向木塊,設子彈射穿木塊的時間極短,且每次射入點各不相同,g取10m/s2.求:
(1)在被第二顆子彈擊中前,木塊向右運動離A點的最大距離?
(2)木塊在傳達帶上最多能被多少顆子彈擊中?
(3)從第一顆子彈射中木塊到木塊最終離開傳送帶的過程中,子彈、木塊和傳送帶這一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熱能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用如圖所示的水平傳送帶AB和斜面BC將貨物運送到斜面的頂端.傳送帶AB的長度L=11m,上表面保持勻速向右運行,運行的速度v=12m/s.傳送帶B端靠近傾角θ=37?的斜面底端,斜面底端與傳送帶的B端之間有一段長度可以不計的小圓弧.在A、C處各有一個機器人,A處機器人每隔△t=1.0s將一個質(zhì)量m=10kg的貨物箱(可視為質(zhì)點)輕放在傳送帶A端,貨物箱經(jīng)傳送帶和斜面后到達斜面頂端的C點時速度恰好為零,C點處機器人立刻將貨物箱搬走.已知斜面BC的長度s=5.0m,傳送帶與貨物箱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0.55,貨物箱由傳送帶的右端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大小損失原來的
111
,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斜面與貨物箱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2)如果C點處的機器人操作失誤,未能將第一個到達C點的貨物箱搬走而造成與第二個貨物箱在斜面上相撞.求兩個貨物箱在斜面上相撞的位置到C點的距離.(本問結(jié)果可以用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水平傳送帶長為s,以速度v始終保持勻速運動,把質(zhì)量為m的貨物放到A點,貨物與皮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當貨物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摩擦力對貨物做的功可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所示,水平傳送帶以恒定速度5m/s沿圖示方向運動,地面上PQ區(qū)間有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B=1T,一質(zhì)量為0.01kg的帶正電0.05C的小物體從磁場左方某處無初速釋放到傳送帶上,若物體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那么,欲使小物體能勻速通過磁場區(qū)域,它釋放時離磁場左邊界P的距離應為多大?(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所示,水平傳送帶長為s,以速度v始終保持勻速運動,質(zhì)量為m的貨物無初速放到A點,貨物運動到B點時恰達到速度v,貨物與皮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當貨物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摩擦力對物體做功為
1
2
mv2
B、摩擦力對物體做功為μmgs
C、傳送帶克服摩擦力做功為μmgs
D、因摩擦而生的熱能為2μmg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