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有兩個質(zhì)量均為m的帶電小球,電量分別為+2q和-q,兩小球用長為L的絕緣細線相連,另用絕緣細線系住帶正電的小球懸于O點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所示,重力加速度為 g,“-q”小球受到細繩的拉力為mg-k$\frac{2{q}^{2}}{{L}^{2}}$細線對懸點O的作用力等于2mg.

分析 1、兩個小球組成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根據(jù)平衡條件可求得細線的拉力.
2、以-q球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根據(jù)平衡條件可求得細線的拉力

解答 解:(1)、以整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可知受重力2mg,細繩的拉力T,有平衡條件得:
T=2mg
(2)而庫侖力為:
F=k$\frac{2{q}^{2}}{{L}^{2}}$
得:T′=mg-k$\frac{2{q}^{2}}{{L}^{2}}$.
故答案為:mg-k$\frac{2{q}^{2}}{{L}^{2}}$,2mg,

點評 本題要靈活運動隔離法和整體法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運用整體法時,由于不分析兩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比較簡便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一行星半徑是500km,它表面的引力加速度是1.0m/s2
(1)對這行星而言,逃逸速度是多少米/秒?
(2)一物體在離開該行星表面時的初始豎直速度是1000m/s,它能升到多大的高度?
(3)一物體從該行星表面以上1000km高處自由落下,在它落到行星表面時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在科學的發(fā)展史上,很多科學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下列符合事實的是( 。
A.哥白尼首先提出了日心說B.開普勒提出了行星運行的三個規(guī)律
C.伽利略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D.牛頓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如圖是汽車從A點出發(fā)到B點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在0~40s內(nèi)汽車的加速度是0.5m/s2,從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為14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一人騎自行車經(jīng)過某公路,發(fā)現(xiàn)前面一公共汽車上遺落一錢包,此時公共汽車正在前方30m處以速度v0=1m/s,做加速度的為a=2m/2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此人立刻以10m/s速度追汽車,此人能追上公共汽車把錢包歸還失主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BCD為豎直放置的半徑R=0.6m的光滑絕緣細圓管組成的圓弧,O為圓弧圓心,C是最低點,虛線BO與豎直方向夾角θ=60°,在虛線BOD下方區(qū)域內(nèi)存在豎直向上的勻強電場,電場強度E=2.0×103N/C,一質(zhì)量為m=0.6kg、帶電量為q=+3×10-3C的小球從O點正上方某處A點以v0水平拋出,恰好能垂直O(jiān)B從B點進入細圓管(g=10m/s2),求:
(1)小球從O點的正上方某處A點水平拋出的初速度v0和AO之間的距離;
(2)小球經(jīng)過圓管最低點C時對圓管的壓力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在某次實驗中,小車質(zhì)量為200g,小盤中砝碼總質(zhì)量為10g,小車經(jīng)過一定時間前進了0.5m,若要使小車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前進0.6米,則小盤中砝碼的質(zhì)量應(yīng)該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的質(zhì)量m=5kg,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當F從零增大到15N時物體開始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F=10N時,物體未被拉動,則靜摩力大小是10N
B.當F=1N時,物體不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C.物體與水平面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大于15N
D.力F增加到15N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突然變?yōu)榱?/t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如圖所示,光滑導(dǎo)軌傾斜放置,下端連一燈泡,勻強磁場垂直于導(dǎo)軌平面,當金屬棒ab(電阻不計)沿導(dǎo)軌下滑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時,燈泡的電功率為P,導(dǎo)軌和導(dǎo)線電阻不計.要使燈泡在金屬棒穩(wěn)定運動狀態(tài)下的電功率為2P,則下面選項中符合條件的是( 。
A.將導(dǎo)軌間距變?yōu)樵瓉淼?\frac{{\sqrt{2}}}{2}$倍B.換一電阻值減半的燈泡
C.換一質(zhì)量為原來了$\sqrt{2}$倍的金屬棒D.將磁場磁感應(yīng)強度B變?yōu)樵瓉淼?\sqrt{2}$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