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第3 s內(nèi)通過的位移是3 m,則(  )

A.第3 s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3 m/s

B.物體的加速度是1.2 m/s2

C.前3 s內(nèi)的位移是6 m

D.3 s末的速度是3.6 m/s


 [解析] 前2 s位移x1=12at21,前3 s內(nèi)位移x2=12at22,則第3 s內(nèi)位移x3=x2-x1=12at22-12at21,可得加速度a=1.2 m/s2,則前3 s內(nèi)的位移x2=12at22=5.4 m;3 s末的速度是v3=1.2×3 m/s=3.6 m/s,第3 s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3 m1 s=3 m/s,故A、B、D正確.

[答案] ABD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有一種“雙聚焦分析器”質(zhì)譜儀,工作原理如圖所示。加速電場的電壓為U,靜電分析器中有會聚電場,即與圓心O1等距各點的電場強度大小相同,方向沿徑向指向圓心O1 ,磁分析器中以O(shè)2為圓心、圓心角為90°的扇形區(qū)域內(nèi),分布著方向垂直于紙面向外的勻強磁場,其左邊界與靜電分析器的右邊界平行。由離子源發(fā)出一個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正離子(初速度為零,重力不計),經(jīng)加速電場加速后,從M點沿垂直于該點的電場方向進入靜電分析器,在靜電分析器中,離子沿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圓弧軌道做勻速圓周運動,并從N點射出靜電分析器。而后離子由P點沿著既垂直于磁分析器的左邊界,又垂直于磁場方向射入磁分析器中,最后離子沿垂直于磁分析器下邊界的方向從Q點射出,并進入收集器。測量出Q點與圓心O2的距離為d,位于Q點正下方的收集器入口離Q點的距離為d/2。(題中的Um、qR、d都為已知量)

(1)求靜電分析器中離子運動軌跡處電場強度E 的大小;

(2)求磁分析器中磁感應(yīng)強度B的大小;

(3)現(xiàn)將離子換成質(zhì)量為4m ,電荷量仍為q的另 一種正離子,其它條件不變。磁分析器空間足夠大,離子不會從圓弧邊界射出,收集器的位置可以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動,要使此時射出磁分析器的離子仍能進入收集器,求收集器水平移動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的圖象能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做直線運動的某物體在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分別為1 m/s、2 m/s、3 m/s……則此物體的運動性質(zhì)是(  )

A.勻變速直線運動

B.非勻變速直線運動

C.加速度不斷增大的運動

D.可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也可能是非勻變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右圖所示是四個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時間圖象,則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是________,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的是________,初速度為零的是________,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汽車以20 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剎車后的加速度大小為5 m/s2,那么開始剎車后2 s內(nèi)與開始剎車后6 s內(nèi)汽車通過的位移之比為(  )

A.1∶1   B.1∶3   C.3∶4   D.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物體以初速度v0=20 m/s沿光滑斜面勻減速向上滑動,當上滑距離x0=30 m時,速度減為v04,物體恰滑到斜面頂部停下,則斜面長度為(  )

A.40 m  B.50 m  C.32 m  D.60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從某高處釋放一粒小石子,經(jīng)過1 s從同一點再釋放另一粒小石子,不計空氣阻力,則在它們落地之前的任一時刻(  )

A.兩粒石子間的距離將保持不變,速度之差保持不變

B.兩粒石子間的距離將不斷增大,速度之差保持不變

C.兩粒石子間的距離將不斷增大,速度之差也越來越大

D.兩粒石子間的距離將不斷減小,速度之差也越來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右圖所示(俯視圖),在水平地面上放一質(zhì)量為1 kg的木塊,木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6,在水平方向上對木塊同時施加相互垂直的兩個拉力F1、F2,已知F1=3 N,F(xiàn)2=4 N,設(shè)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g取10 N/kg,則:

(1)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多少?

(2)若將F2順時針轉(zhuǎn)90°,此時木塊受的合力大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