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8262  8270  8276  8280  8286  8288  8292  8298  8300  8306  8312  8316  8318  8322  8328  8330  8336  8340  8342  8346  8348  8352  8354  8356  8357  8358  8360  8361  8362  8364  8366  8370  8372  8376  8378  8382  8388  8390  8396  8400  8402  8406  8412  8418  8420  8426  8430  8432  8438  8442  8448  8456  176998 

科目: 來源:威海模擬 題型:填空題

某同學和你一起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做法是先將待測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豎直放在彈簧一側,并使彈簧另一端的指針恰好落在刻度尺上.當彈簧自然下垂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0;彈簧下端掛一個50g的砝碼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1;彈簧下端掛兩個50g的砝碼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2;…;掛七個50g的砝碼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7
(1)下表記錄的是該同學已測出的6個值,其中有兩個數(shù)值在記錄時有誤,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______和______.
代表符號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刻度數(shù)值/cm 1.70 3.40 5.10 8.60 10.3 12.1  
(2)實驗中,L3和L7還沒有測定,請你根據下圖將這兩個測量值填入上表中.

精英家教網

(3)為了充分利用測量數(shù)據,該同學將所測得的數(shù)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別計算出了三個差值:d1=L4-L0=6.90cm,d2=L5-L1=6.90cm,d3=L6-L2=7.00cm.
請你給出第四個差值:d4=______=______cm.
(4)根據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g砝碼的彈簧平均伸長量△L.△L用d1、d2、d3、d4表示的式子為:△L=______,代入數(shù)據解得△L=______cm.
(5)計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______N/m.(g取9.8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某同學在豎直懸掛的彈簧下加掛鉤碼,做實驗研究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下表是他的實驗數(shù)據.實驗時彈力始終未超過彈性限度,彈簧很輕,自身質量可以不計.
砝碼質m/g 0 30 60 90 120 150
彈簧總長度l/cm 6.0 7.2 8.3 9.5 10.6 11.8
(1)根據實驗數(shù)據在坐標系中作出彈力F跟彈簧伸長量x關系的圖象.
(2)根據圖象計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______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時,在彈性限度內,靜止懸掛15N重物時,彈簧長度為0.16m,懸掛21N重物時,彈簧長度為0.20m,則彈簧的原長L0=______m,勁度系數(shù)k=______N/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在“探究彈簧彈力大小與伸長量的關系”實驗中,甲、乙兩位同學選用不同的橡皮繩代替彈簧,為測量橡皮繩的勁度系數(shù),他們在橡皮繩下端面依次逐個掛下鉤友(每個鉤友的質量均為m=0.jkg,取g=10m/s2),并記錄繩下端的坐標X(下標i表示掛在繩下端鉤友個數(shù)).然后逐個拿下鉤友,同樣記錄繩下端面的坐標X,繩下端面坐標的值Xi=(X+X)/2的數(shù)據如表:
掛在橡皮繩下端的鉤碼個數(shù) 橡皮繩下端的坐標(X/mm)
1 216.5 216.5
2 246.7 232.
3 284.0 246.5
4 335.0 264.2
5 394.5 281.3
6 462.0 301.0
(1)同一橡皮繩的X______X(大于或小于);
(2)______同學的數(shù)據更符合實驗要求(甲或乙);
(3)選擇一級數(shù)據用作圖法得出該橡皮繩的勁度系數(shù)k(N/m);
(4)為了更好的測量勁度系數(shù),在選用鉤碼時需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為了測量某一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將該彈簧豎直懸掛起來,在自由端掛上不同質量的砝碼.實驗測得了砝碼的質量與彈簧長度l的相應數(shù)據,7個對應點已在圖上標出.(取g=10m/s2
(1)作出m-l的關系圖線;
(2)彈簧的原長為______cm;
(3)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______N/m(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如圖甲所示,一個彈簧一端固定在傳感器上,傳感器與電腦相連.當對彈簧施加變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壓力)時,在電腦上得到了彈簧形變量與彈簧產生的彈力大小的關系圖象(如圖乙).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精英家教網
A.彈簧產生的彈力和彈簧的長度成正比
B.彈簧長度的增加量與對應的彈力增加量成正比
C.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是200N/m
D.該彈簧受到反向壓力時,勁度系數(shù)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Ⅰ)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定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被測彈簧一端固定于A點,另一端B用細繩繞過定滑輪掛鉤碼,旁邊附有一豎直刻度尺,當掛兩個鉤碼時,繩上一定點P對應刻度如圖ab虛線所示,再增加一個鉤碼后,P點對應刻度如圖cd虛線所示.已知每個鉤碼質量均為50克,重力加速度g=9.8m/s2.則被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______N/m.掛三個鉤碼時彈簧的形變量為______cm.(刻度尺最小格為1)
(Ⅱ)某同學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主要步驟如下:
A.在桌面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一端系著繩套;
C.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下O點的位置,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并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個彈簧測力計,通過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F.比較力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上述步驟中:(1)有重要遺漏內容的步驟的序號是______和______;
(2)遺漏的內容分別是______和______.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在“探究彈力與彈簧伸長的關系”實驗中,得到輕質彈簧的彈力F大小和彈簧長度L的關系如圖所示,則由圖線可知:
(1)彈簧的原長是______cm
(2)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______N/m
(3)表示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是圖線______.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通過“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之間的關系”實驗,我們知道: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與形變量x成正比,并且不同彈簧,其勁度系數(shù)也不同.某中學的探究學習小組從資料中查到: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與彈簧的材料和形狀有關.該學習小組想研究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與彈簧原長的關系,現(xiàn)有A,B,C,D四根材料和粗細完全相同僅長度不同的彈簧.
(1)學習小組的同學們經過思考和理論推導,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甲同學認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可能與彈簧長度成正比,乙同學認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可能與彈簧原長成反比,甲、乙有一名同學的看法是正確的.你認為正確的是______(填“甲”或“乙”),就這一環(huán)節(jié)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哪個環(huán)節(jié)______(填序號).
A.分析與論證     B.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C.猜想與假設  D.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2)探究學習小組進行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數(shù)據記錄(g=10m/s2
原長 鉤碼質量 彈簧長度 彈簧伸
長量x
彈簧勁度
系數(shù)k
彈簧A 10.00cm 0.3kg 13.00cm 3.00cm 100N/m
彈簧B 15.00cm 0.1kg 16.49cm 1.49cm 67.1N/m
彈簧C 20.00cm 0.2kg 24.00cm
彈簧D 30.00cm 0.1kg 32.99cm 2.99cm 33.4N/m
請完成上表,從中得出的結論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把一個彈簧測力計的一端固定在墻上,用另一個彈簧測力計水平向左拉金屬板,金屬板向左運動,此時兩個測力計的示數(shù)穩(wěn)定(圖中已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放大畫出),則物塊P與金屬板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______N.(精確到0.01N)若用彈簧測力計測得物塊P重13N,根據表中給出的動摩擦因數(shù),可推算出物塊P的材料為______.
材料 動摩擦因數(shù)
金屬-金屬 0.10
橡膠-金屬 0.50
木頭-金屬 0.20
皮革-金屬 0.30
精英家教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