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乙兩物塊間的彈力不斷增大 B.甲.乙兩物塊間的摩擦力不斷增大 C.甲.乙兩物塊間的摩擦力不斷減小 D.乙物塊與斜面間的摩擦力不斷增大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兩木塊A和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①為了用某一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表示A和B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你認為方案
 
更易于操作.
②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
 

精英家教網(wǎng)
(2)為了測量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某同學設計了一個實驗:如圖所示,在鐵塊A和木板B上貼上待測的紙,B板水平固定,沙桶通過細線與A相連,調節(jié)小沙桶C中沙的多少,使A做勻速向左直線運動,測出沙桶和沙的總質量m以及貼紙的鐵塊A精英家教網(wǎng)的質量M,則可求出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mM
.回答下列問題:
①該同學把紙貼在木塊上而不直接測量兩張紙間的滑動摩擦力,其原因是
 

②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要保證鐵塊A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困難,你能對這個實驗作出改進來解決這一困難嗎?(可根據(jù)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添加實驗器材).
(3)觀察沙堆的形成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由漏斗落下的細沙總是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小圓錐體,繼續(xù)下落時,細沙沿圓錐體表面下滑,當圓錐體的母線與底面夾角達到一定角度時,細沙不再下滑,如此周而復始,使圓錐體不斷增大,如圖所示.由此,我們得出精英家教網(wǎng)結論,沙堆的形成與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有關.若僅給一把皮尺,要測定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假定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回答下列所給的問題:
①必須測定的物理量是
 

②動摩擦因數(shù)與這些物理量的關系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1)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兩木塊A和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①為了用某一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表示A和B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你認為方案______更易于操作.
②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

(2)為了測量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某同學設計了一個實驗:如圖所示,在鐵塊A和木板B上貼上待測的紙,B板水平固定,沙桶通過細線與A相連,調節(jié)小沙桶C中沙的多少,使A做勻速向左直線運動,測出沙桶和沙的總質量m以及貼紙的鐵塊A的質量M,則可求出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數(shù)學公式.回答下列問題:
①該同學把紙貼在木塊上而不直接測量兩張紙間的滑動摩擦力,其原因是______.
②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要保證鐵塊A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困難,你能對這個實驗作出改進來解決這一困難嗎?(可根據(jù)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添加實驗器材).
(3)觀察沙堆的形成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由漏斗落下的細沙總是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小圓錐體,繼續(xù)下落時,細沙沿圓錐體表面下滑,當圓錐體的母線與底面夾角達到一定角度時,細沙不再下滑,如此周而復始,使圓錐體不斷增大,如圖所示.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沙堆的形成與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有關.若僅給一把皮尺,要測定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假定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回答下列所給的問題:
①必須測定的物理量是______.
②動摩擦因數(shù)與這些物理量的關系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1)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兩木塊A和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①為了用某一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表示A和B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你認為方案______更易于操作.
②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

精英家教網(wǎng)

(2)為了測量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某同學設計了一個實驗:如圖所示,在鐵塊A和木板B上貼上待測的紙,B板水平固定,沙桶通過細線與A相連,調節(jié)小沙桶C中沙的多少,使A做勻速向左直線運動,測出沙桶和沙的總質量m以及貼紙的鐵塊A
精英家教網(wǎng)
的質量M,則可求出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m
M
.回答下列問題:
①該同學把紙貼在木塊上而不直接測量兩張紙間的滑動摩擦力,其原因是______.
②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要保證鐵塊A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困難,你能對這個實驗作出改進來解決這一困難嗎?(可根據(jù)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添加實驗器材).
(3)觀察沙堆的形成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由漏斗落下的細沙總是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小圓錐體,繼續(xù)下落時,細沙沿圓錐體表面下滑,當圓錐體的母線與底面夾角達到一定角度時,細沙不再下滑,如此周而復始,使圓錐體不斷增大,如圖所示.由此,我們得出
精英家教網(wǎng)
結論,沙堆的形成與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有關.若僅給一把皮尺,要測定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假定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回答下列所給的問題:
①必須測定的物理量是______.
②動摩擦因數(shù)與這些物理量的關系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1)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兩木塊A和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①為了用某一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表示A和B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你認為方案______更易于操作.
②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

(2)為了測量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某同學設計了一個實驗:如圖所示,在鐵塊A和木板B上貼上待測的紙,B板水平固定,沙桶通過細線與A相連,調節(jié)小沙桶C中沙的多少,使A做勻速向左直線運動,測出沙桶和沙的總質量m以及貼紙的鐵塊A的質量M,則可求出兩張紙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回答下列問題:
①該同學把紙貼在木塊上而不直接測量兩張紙間的滑動摩擦力,其原因是______.
②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要保證鐵塊A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困難,你能對這個實驗作出改進來解決這一困難嗎?(可根據(jù)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添加實驗器材).
(3)觀察沙堆的形成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由漏斗落下的細沙總是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小圓錐體,繼續(xù)下落時,細沙沿圓錐體表面下滑,當圓錐體的母線與底面夾角達到一定角度時,細沙不再下滑,如此周而復始,使圓錐體不斷增大,如圖所示.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沙堆的形成與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有關.若僅給一把皮尺,要測定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假定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回答下列所給的問題:
①必須測定的物理量是______.
②動摩擦因數(shù)與這些物理量的關系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所示,甲帶正電,乙是不帶電的絕緣物塊,空間中有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甲、乙疊放在一起,二者無相對滑動地沿粗糙的斜面,由靜止開始加速下滑,在加速階段( 。
A、甲、乙兩物塊間的彈力不斷增大B、甲、乙兩物塊間的摩擦力不斷增大C、甲、乙兩物塊間的摩擦力不斷減小D、乙物塊與斜面間的摩擦力不斷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小題有多個,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多選或不選的得0分)

1.B     2.A     3.BCD     4.ABD     5.AD      6.ABD

7.C     8.BCD   9.AD     10.D        11.BD     12.CD

二、實驗題(本小題共3小題,共18分)

14.(1)1000Ω(1分)    操作①中將選擇開關

20090418

“×100”擋;在操作②之前疏漏了重新調零,

應將兩表筆短接,調節(jié)調零旋鈕,重新進行歐

姆調零(2分)

   (2)見右圖(2分,變阻器連成限流式可給1分。)

   (3)大于(1分)

15.(1)見圖(3分)

 

 

 

 

 

 

 

 

 

   (3)1.46V(1.44V―1.48V)(2分)

    0.72Ω   (0.69Ω―0.74Ω)

16.(8分)解:設燈泡的額定電壓為U,額定電流為I。

    則當K閉合時,根據(jù)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得:

       (2分)

    當K斷開后,要燈泡仍正常發(fā)光,必有:

        (2分)

    由以上二式聯(lián)立可得:()  (2分)

    求得R2=50Ω(2分)

17.(10分)解:(1)當線框上邊ab進入磁場,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I,線框的速度為v由于線框勻速運動,線框受力平衡,F(xiàn)+mg=Mg  (2分)

                                  F=BIL      (1分)

                                  E=BIv      (1分)

                               聯(lián)立解得  v=3.2m/s      (2分)

   (2)重物M下降做的功為  W=MgL=0.14J              (2分)

     由能量守恒可得產生的電能為 (2分)

18.(16分)解:(1)粒子運動軌跡如圖所示,設粒子在P點時速度大小為v0,OQ段為四分之一圓弧,QP段為拋物線,根據(jù)對稱性可知,粒子在Q點的速度大小也為V,方向與x軸正方向成45°。可得

    •  

       

       

       

       

       

       

       

       

       

       

       

         (2)Q到P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3分)

                      即                      (1分)

         (3)在Q點時,                  (1分)

          由P到Q過程中,豎直方向上有:        (1分)

       

          水平方向有:    (1分)  則OQ=3L-2L=L    (1分)

          得粒子在OQ段圓周運動的半徑                    (1分)

          Q到O的時間:                           (1分)

          設粒子到M點的速度為零則粒子從0到M點所用的時間為

                                                (1分)

          料子從P開始運動到第二次離開磁場所用的時間為

                      t=t1+2t2+2t3=(12L+πL)/2v0                     (2分)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