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一組數據可知固體有剩余.無論硝酸和什么金屬反應.都有n(HNO3)=4 n(NO).加入100 mL硝酸溶液時.n(NO)=0.1mol.則n(HNO3)=0.4mol.c(HNO3)=4mol/L.⑵Fe.Cu Cu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今有一包鐵粉和銅粉的混合粉末,為確定其組成,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用4 mol·L-1的FeCl3溶液(其他用品略)與 混合粉末反應,其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假定反應前后溶液的體積不變):
試回答下列問題:
(1)由第②組數據計算可知,原混合粉末中n(Fe):n(Cu)=_________。
(2)第①組溶液反應后,溶液中c(Fe3+)= ___________mol·L-1。
(3)在②、③、④中,剩余固體只有銅的是 _________(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無水硫酸銅在加熱條件下能發(fā)生分解反應,生成氧化銅、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氧氣.某學生試圖用下圖所示裝置來確定該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計量關系

試回答:
(1)加熱過程中,試管A中發(fā)生的實驗現象為
白色固體變黑
白色固體變黑

(2)裝置E和F的作用是
測出產生O2的體積
測出產生O2的體積
;
(3)該學生使用裝置B的本意是除去混合氣體中的三氧化硫以提純氧氣,他的做法正確嗎?為什么?
不正確,O2能被NaHSO3溶液吸收
不正確,O2能被NaHSO3溶液吸收

(4)該學生利用上述裝置將一定質量的無水硫酸銅置于A中加熱使其分解,最后測得氧氣的體積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ABD
ABD
(填序號)
A.無水硫酸銅未完全分解
B.實驗結束時裝置A中殘留有氣體
C.S
O
 
3
NaHS
O
 
3
溶液吸收時產生了S
O
 
2
氣體
D.最后讀量筒中的讀數時,E中的液面低于F中的液面
(5)另一學生將4.8g無水硫酸銅充分加熱使其完全分解后,用正確的實驗方法除去了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最后測出氧氣的體積為224mL(標準狀況).據此可計算出二氧化硫為
0.02
0.02
mol,三氧化硫為
0.01
0.01
mol.
(6)由上述實驗數據可知無水硫酸銅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3CuSO4═3CuO+SO3↑+2SO2↑+O2
3CuSO4═3CuO+SO3↑+2SO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寧德一模)某化學研究小組為測定Na2O2樣品(僅含Na2O雜質)的純度,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進行探究.
[實驗一]取樣品0.100g,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測定.(夾持裝置省略)
(1)檢查裝置A氣密性的方法是
夾緊止水夾,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旋開活塞,一段時間后,若水不能順利流下,證明氣密性良好;或者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右側的導管插入水中,用手捂住分液漏斗,看是否有氣泡產生,冷卻后是否有一段水柱形成
夾緊止水夾,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旋開活塞,一段時間后,若水不能順利流下,證明氣密性良好;或者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右側的導管插入水中,用手捂住分液漏斗,看是否有氣泡產生,冷卻后是否有一段水柱形成

(2)若在實驗過程中共產生氣體11.20mL(已折算成標準狀況),則樣品中Na2O2的純度為
78%
78%

[實驗二]樣品溶于水后用鹽酸滴定
(3)取一定量樣品溶于水并稀釋至250mL,配制時,所用到的玻璃儀器除了燒杯和玻璃棒外,還需用到
250 mL容量瓶、膠頭滴管
250 mL容量瓶、膠頭滴管

(4)取上述所配溶液各25.00mL,用一定濃度的標準鹽酸滴定,平行實驗記錄如下表:
實驗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標準鹽酸體積(mL) 23.00 24.98 25.00 25.02
由表中數據可知,標準鹽酸體積的平均值為
25.00
25.00
mL.若滴定前用上述所配溶液潤洗錐形瓶,對實驗測定結果產生的影響是
偏高
偏高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對比分析
(5)小組同學對比兩個實驗發(fā)現,實驗一測得的Na2O2樣品的純度比理論值明顯偏。涍^分析,小組同學認為,明顯偏差不是由操作失誤和裝置缺陷引起的,可能是反應原理上的原因.查閱資料發(fā)現:Na2O2與水反應產生的H2O2未完全分解.
①寫出Na2O2與水生成H2O2的化學方程式
Na2O2+2H2O=2NaOH+H2O2
Na2O2+2H2O=2NaOH+H2O2

②若將實驗一稍加改進,就能使測定結果接近理論值,寫出改進方案:
反應前向Na2O2樣品中加入少量MnO2
反應前向Na2O2樣品中加入少量M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將煤轉化為水煤氣的主要化學反應為C(石墨,s)+H2O(g)═CO(g)+H2(g).已知:C(石墨,s)、H2(g)和CO(g)的燃燒熱分別是393.5kJ/mol、285.8kJ/mol、283.0kJ/mol;H2O(g)=H2O(l)△H=-44.0kJ/mol.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以上數據,寫出C(石墨,s)與水蒸氣反應的熱化學反應方程式:
C(石墨,s)+H2O(g)=CO(g)+H2(g)△H=+131.3kJ/mol
C(石墨,s)+H2O(g)=CO(g)+H2(g)△H=+131.3kJ/mol

(2)比較反應熱數據可知,1mol CO(g)和1mol H2(g)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之和比1mol C(石墨,s)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多.甲同學據此認為“煤轉化為水煤氣可以使燃燒放出更多的熱量”;乙同學根據蓋斯定律作出如圖1所示循環(huán)圖,并據此認為“煤轉化為水煤氣后再燃燒放出的熱量與煤直接燃燒放出的熱量相等”.

請評價甲、乙兩同學的觀點,正確的是
(填“甲”或“乙”),判斷的理由是
甲同學忽略了煤轉化為水煤氣要吸收熱量
甲同學忽略了煤轉化為水煤氣要吸收熱量

(3)人們把拆開1mol化學鍵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該化學鍵的鍵能.已知:石墨、O2分子中化學鍵的鍵能分別是460.7kJ/mol、497kJ/mol,則C=O鍵的鍵能為
1136.3
1136.3
kJ/mol.
(4)煉鐵高爐中可將煤轉化為CO再還原鐵的氧化物,已知煉鐵過程中有下列熱化學方程式:
①Fe2O3(s)+3CO(g)=2Fe(s)+3CO2(g)△H=-24.8kJ/mol
②Fe2O3(s)+CO(g)=2Fe3O4(s)+CO2(g)△H=-47.2kJ/mol
③Fe3O4(s)+CO(g)=3FeO(s)+CO2(g)△H=+640.4kJ/mol
由FeO固體得到Fe固體和CO2氣體時對應的△H約為
-218.0
-218.0
kJ/mol.
(5)水煤氣也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CO和H2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合成甲醛,能滿足“綠色化學”的要求,完全利用原料中的原子,實現零排放.該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如圖2所示.該反應屬于
吸熱
吸熱
(填“吸熱”或“放熱”)反應,該反應的△H=
反應物質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
反應物質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10分)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測定鎂銅合金中鎂的質量分數,取出3g合金樣品,將60g稀硫酸分6次加入樣品中,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干燥、稱重,得到的實驗數據如下:

稀硫酸用量
剩余固體質量
第一次加入10g
mg
第二次加入10g
2.0g
第三次加入10g
1.5g
第四次加入10g
1.0g
第五次加入10g
0.6g
第六次加入10g
0.6g
(1)從以上數據可知,最后剩余的0.6g固體的成分是      ;這六次實驗中,第   次加入稀硫酸時樣品中的鎂已經完全反應;表格中,m=       。
(2)計算合金樣品中鎂的質量分數。
(3)計算所用稀硫酸中H2SO4的質量分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