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某;瘜W興趣小組學生進行如下實驗.a.使用銅和稀硫酸制備硫酸銅晶體.步驟如下: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瘜W興趣小組學生進行如下實驗.

(1)

使用銅和稀硫酸制備硫酸銅晶體.步驟如下:

步驟①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

步驟③的主要操作包括:________

(2)

某同學查詢資料得知:銅屑放入稀硫酸中不發(fā)生反應,若在稀硫酸中加入H2O2,銅屑可逐漸溶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瘜W興趣小組學生為了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強弱,該校學生先組裝了如圖的實驗裝置(夾持儀器已略去).進行了下述一些實驗:
(1)某生檢查裝置A的氣密性時,先關閉止水夾,從左管向U型管內(nèi)加水,至左管液面高于右管液面,靜置一段時間后,若U型管兩側液面差不發(fā)生變化,則氣密性良好.你認為該學生的操作正確與否?
正確
正確
(填“正確”或“錯誤”)
(2)大理石與乙酸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O3+2CH3COOH=Ca(CH3COO)2+CO2↑+H2O
CaCO3+2CH3COOH=Ca(CH3COO)2+CO2↑+H2O

(3)裝置A中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苯酚鈉溶液中,實驗現(xiàn)象為
溶液出現(xiàn)渾濁
溶液出現(xiàn)渾濁
,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C6H5O-+CO2+H2O=C6H5OH+HCO3-
C6H5O-+CO2+H2O=C6H5OH+HCO3-

(4)有學生認為(2)中的實驗現(xiàn)象不足以證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強,他的理由是
乙酸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乙酸也可以和苯酚鈉溶液反應,生成苯酚
乙酸有揮發(fā)性,揮發(fā)出的乙酸也可以和苯酚鈉溶液反應,生成苯酚
.改進該裝置的方法是
在裝置A和B之間連一個盛有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洗氣瓶
在裝置A和B之間連一個盛有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洗氣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化學興趣小組學生為了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強弱,該校學生先組裝了如圖的實驗裝置(夾持儀器已略去).進行了下述一些實驗:
(1)某生檢查裝置A的氣密性時,先關閉止水夾,從左管向U型管內(nèi)加水,至左管液面高于右管液面,靜置一段時間后,若U型管兩側液面差不發(fā)生變化,則氣密性良好.你認為該學生的操作正確與否?    (填“正確”或“錯誤”)
(2)大理石與乙酸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裝置A中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苯酚鈉溶液中,實驗現(xiàn)象為    ,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4)有學生認為(2)中的實驗現(xiàn)象不足以證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強,他的理由是    .改進該裝置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瘜W興趣小組為探究鐵與濃硫酸的反應,設計了圖1、圖2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1)比較兩個實驗裝置,圖2裝置的優(yōu)點是:
①能更好的吸收有毒氣體SO2防止其污染環(huán)境;
便于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便于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2)導氣管e有兩個主要作用:一是在反應過程中,因?qū)Ч懿迦胍好嫦拢善鸬健币悍狻弊饔米柚筍O2氣體逸出而防止污染環(huán)境;二是
停止加熱時,能防止倒吸或平衡壓強
停止加熱時,能防止倒吸或平衡壓強

(3)能說明有SO2氣體產(chǎn)生的實驗現(xiàn)象是
品紅溶液褪色
品紅溶液褪色

(4)反應一段時間后,用滴管吸取A試管中的溶液滴入到適量水中作為試樣,試樣中所含金屬離子的成分有以下三種可能:
Ⅰ:只含有Fe3+;
Ⅱ:只含有Fe2+
Ⅲ:既有Fe3+又有Fe2+
為驗證Ⅱ、Ⅲ的可能性,選用如下試劑,填寫下列空格:
A.稀HCl溶液       B.稀硫酸          C.KSCN溶液      D.酸性KMnO4溶液
E.NaOH溶液        F.淀粉KI溶液      G.H2O2溶液
驗證Ⅱ:取試樣,先滴加少量的
C
C
(填試劑序號,下同),振蕩,再滴加少量的
G
G
,根據(jù)溶液顏色的變化可確定假設Ⅱ是否正確.
驗證Ⅲ:步驟1.取試樣,滴加少量的
C(或F)
C(或F)
(填試劑序號),溶液的顏色變
紅(或藍)
紅(或藍)
色,則試樣中含有Fe3+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Fe3++3SCN-═Fe(SCN)3或2I-+2Fe3+=I2+2Fe2+
Fe3++3SCN-═Fe(SCN)3或2I-+2Fe3+=I2+2Fe2+

步驟2.再取適量的試樣滴加少量的
D
D
(填試劑序號),溶液顏色的變化為
酸性KMnO4溶液的淺紅色褪去
酸性KMnO4溶液的淺紅色褪去
,則試樣中含有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按圖所示將實驗裝置連接好,進行化學能與熱能轉化的實驗探究.請幫他們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前,在U型管內(nèi)加入少量品紅溶液(或紅墨水).打開3個T型管螺旋夾,使U型管內(nèi)兩邊的液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再夾緊螺旋夾.
(1)在內(nèi)部的試管里盛1g氧化鈣,當?shù)稳?mL左右的蒸餾水后,打開a、b螺旋夾,可觀察到U型管里的紅墨水如何變化?
U型管里的紅墨水向右移動,導致右側液面高于左側液面
U型管里的紅墨水向右移動,導致右側液面高于左側液面

(2)如果用這個裝置觀察到U型管內(nèi)出現(xiàn)與上述(1)相反的現(xiàn)象,可在小試管中加入
NH4Cl或NH4NO3等銨鹽
NH4Cl或NH4NO3等銨鹽
固體后滴入適量的蒸餾水.
(3)若向內(nèi)部的試管中放入幾小塊銅片,再用滴管滴入10mL稀硝酸,能否得到(1)中現(xiàn)象?
,另外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銅片表面有氣泡冒出,過一會兒,試管口附近有紅棕色氣體出現(xiàn),U型管里的紅墨水向右移動
銅片表面有氣泡冒出,過一會兒,試管口附近有紅棕色氣體出現(xiàn),U型管里的紅墨水向右移動
;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
銅片和稀硝酸反應生成NO,NO被氧氣氧化為NO2;該反應放熱,使大試管內(nèi)氣壓增大,導致U型管里的紅墨水向右移動
銅片和稀硝酸反應生成NO,NO被氧氣氧化為NO2;該反應放熱,使大試管內(nèi)氣壓增大,導致U型管里的紅墨水向右移動
;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O,2NO+O2=2NO2
3Cu+8HNO3=3Cu(NO32+2NO↑+4H2O,2NO+O2=2NO2
;由此可知,反應后產(chǎn)物的總能量
小于
小于
(填“大于”、“小于”、“等于”)硝酸和銅片的總能量.此時該裝置有明顯的不足,原因是
NO、NO2逸散到空氣中,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NO、NO2逸散到空氣中,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改進的方法是
在試管上加一雙孔塞,用導氣管將生成的氣體導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
在試管上加一雙孔塞,用導氣管將生成的氣體導入到氫氧化鈉溶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A

B

C

D

B

B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B

B

C

D

 

16.(8分,每空兩分)

H  O

|   ||

   (1)HOCH2CH2―N―C―CH3

   (2)②

NH2 O

|    ||

   (3)①CH3CH2CH―C―OH

NO2                NO2

|                    |

②CH3CH―CH2CH2CH3  CH3CH―CH(CH32

   (1)(2分)

 

 

 

 

 

 

 

   (2)氟(1分); 2F2+H2O     4HF+O2(2分)

   (3)NH3>PH3(2分)

100080

   (4)

18.(8分,每空2分)

       a、紅色固體變黑。(1分);加熱濃縮,冷卻結晶,過濾。(1分)

 

       b、2Cu2++2H2O     2Cu+4H++O2↑(2分); 20g(2分)

       c、 Cu+H2O2+H2SO4=CuSO4+2H2O(2分)

19.(共12分)

   (1)①沸騰爐(1分)  吸收塔(1分)

②點燃或光照(2分)

③4FeS2+11O2      2Fe2O3+8SO2(2分)

   (2)①離子鍵,共價鍵(2分)

2A1+20H-+2H2O=2A1O2+3H2↑(2分)

③4NH3(g)+5O2(g)=4NO(g)+6H2O(g);△H=-906.8kJ?mol-1(2分)

20.(共6分,每空2分)

(1)NH+4+OH      NH3?H2O     NH3↑+H2O

(2)NH4HCO3或者(NH42CO3

(3)c(Na+)>c(HCO3)>c(CO32-)>c(OH-)>c(H+

21.(共12分,每空2分)

(1)HO―       ―COOH

  • (2)HCOO―     ―COOCH2CH2CH3  HCOO―     ―COOCH(CH32

     

    (3)2CH3CH2OH+2Na→2CH3CH2ONa+H2↑;置換反應

     

    (4)2CH3CH2OH+O2          2CH3CHO+2H2O↑

     

    (5)C和F

     


    同步練習冊答案
    <style id="txmts"><div id="txmts"></div></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