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我國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這次汶川地震是我國大陸內(nèi)部地震,屬于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地震波分三種:縱波(P波),速度vP=9.9 km/s;橫波(S波),速度vS=4.5 km/s;面波(L波),速度vL=1.4 m/s,
(1)位于震源上方汶川附近的地震觀測點N處有水平擺A與豎直擺B(如圖16甲),地震發(fā)生時最先劇烈振動的是哪個擺?
(2)地震觀測臺T記錄到的地震曲線假如如圖16乙所示,則由圖可知a、b、c三種波形各對應于哪種地震波?若在曲線圖上測得P波與S波的時間差為5.80 s,則地震觀測臺T距震源Z多遠?
(3)若地震P波沿直線傳播到地震觀測臺T時,地表某標志物振動方向沿圖丙中ZT方向,測得某時刻標志物的水平分位移x=24 mm,豎直分位移y=1.2 mm,由此估算震源深度.
【解析】:(1)最先振動的是B擺,縱波速度最快,縱波使B擺最先劇烈上下振動.
(2)根據(jù)波速大小可推知,a處的波形對應的是速度最快的P波(縱波),b處的波形對應的是速度較快的S波(橫波),c處的波形對應的是速度較慢的L波(面波).設地震觀測臺T距震源的距離為s,則-=t,代入數(shù)據(jù)得s=47.9 km.
(3)設震源深度為h,縱波沿ZT方向傳播,設縱波傳播的方向與地面的夾角為θ,則tanθ=,h=s·sinθ,代入數(shù)據(jù)得h=2.4 km.
我國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這次汶川地震是我國大陸內(nèi)部地震,屬于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地震波分三種:縱波(P波),速度vP=9.9 km/s;橫波(S波),速度vS=4.5 km/s;面波(L波),速度vL=1.4 m/s,
(1)位于震源上方汶川附近的地震觀測點N處有水平擺A與豎直擺B(如圖16甲),地震發(fā)生時最先劇烈振動的是哪個擺?
(2)地震觀測臺T記錄到的地震曲線假如如圖16乙所示,則由圖可知a、b、c三種波形各對應于哪種地震波?若在曲線圖上測得P波與S波的時間差為5.80 s,則地震觀測臺T距震源Z多遠?
(3)若地震P波沿直線傳播到地震觀測臺T時,地表某標志物振動方向沿圖丙中ZT方向,測得某時刻標志物的水平分位移x=24 mm,豎直分位移y=1.2 mm,由此估算震源深度.
【解析】:(1)最先振動的是B擺,縱波速度最快,縱波使B擺最先劇烈上下振動.
(2)根據(jù)波速大小可推知,a處的波形對應的是速度最快的P波(縱波),b處的波形對應的是速度較快的S波(橫波),c處的波形對應的是速度較慢的L波(面波).設地震觀測臺T距震源的距離為s,則-=t,代入數(shù)據(jù)得s=47.9 km.
(3)設震源深度為h,縱波沿ZT方向傳播,設縱波傳播的方向與地面的夾角為θ,則tanθ=,h=s·sinθ,代入數(shù)據(jù)得h=2.4 km.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時,在彈性限度內(nèi),懸掛15 N重物時,彈簧長度為0.16 m;懸掛20 N重物時,彈簧長度為0.18 m,求彈簧的原長L0和勁度系數(shù)k.
【解析】:由F=kΔx得
15=k(0.16-L0)①
20=k(0.18-L0)②
聯(lián)立①②解得:
L0=0.10 m,k=250 N/m.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時,在彈性限度內(nèi),懸掛15 N重物時,彈簧長度為0.16 m;懸掛20 N重物時,彈簧長度為0.18 m,求彈簧的原長L0和勁度系數(shù)k.
【解析】:由F=kΔx得
15=k(0.16-L0)①
20=k(0.18-L0)②
聯(lián)立①②解得:
L0=0.10 m,k=250N/m.
(10分)用力F提拉用細繩連在一起的A、B兩物體,以5 m/s2的加速度勻加速豎直上升,如圖3-16所示,已知A、B的質(zhì)量分別為1 kg和2 kg,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5 N,(g=10m/s2)求:
圖3-16
(1)力F的大小是多少?
(2)為使繩不被拉斷,加速上升的最大加速度為多少?
【解析】:(1)整體法求F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mA+mB)g =(mA+mB)a
∴F=(mA+mB)(g+a)=(1+2)×(10+5) N=45 N.
(2)繩恰好不被拉斷時,繩對B的拉力為F′=35 N,此時加速度最大
對B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mBg=mBam
∴am== m/s2=7.5 m/s2.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