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分析解決問題.檢測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進行力的合成與分解.要對物體運動規(guī)律進行分析.然后再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把物體受的力和運動聯(lián)系起來.列方程求解.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的頻率為50Hz開始實驗時,細線上掛適當?shù)你^碼,釋放小車后,小車做勻加速運動,與小車相連的紙帶上被打出一系列小點.
(1)圖2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帶的一部分:0、l、2、3、4、5、6、7是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打點(圖中未標出),計數(shù)點問的距離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計算的加速度a=
 
m/s2(2)(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精英家教網(wǎng)
(2)實驗中,該同學測出拉力F(鉤碼重力)和小車質(zhì)量M,根據(jù)a=
FM
計算出加速度.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根據(jù)公式計算出的加速度要比利用紙帶測出的加速度大.若該同學實驗操作過程沒有錯誤,試分析其原因.(至少寫兩點)
(3)另一同學在完成同樣的實驗時,每次實驗在吊掛之處逐次增加一個質(zhì)量為50g的砝碼,利用紙帶測出每次小車的加速度,如果小車質(zhì)量為l 00g,細繩質(zhì)量可忽略,則下列曲線中哪一個用于描述小車加速度隨著吊掛砝碼個數(shù)的變化最為適合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的頻率為50Hz開始實驗時,細線上掛適當?shù)你^碼,釋放小車后,小車做勻加速運動,與小車相連的紙帶上被打出一系列小點.
(1)圖2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帶的一部分:0、1、2、3、4、5、6、7是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打點(圖中未標出),計數(shù)點問的距離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計算的加速度a=______m/s2(2)(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2)實驗中,該同學測出拉力F(鉤碼重力)和小車質(zhì)量M,根據(jù)數(shù)學公式計算出加速度.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根據(jù)公式計算出的加速度要比利用紙帶測出的加速度大.若該同學實驗操作過程沒有錯誤,試分析其原因.(至少寫兩點)
(3)另一同學在完成同樣的實驗時,每次實驗在吊掛之處逐次增加一個質(zhì)量為50g的砝碼,利用紙帶測出每次小車的加速度,如果小車質(zhì)量為l 00g,細繩質(zhì)量可忽略,則下列曲線中哪一個用于描述小車加速度隨著吊掛砝碼個數(shù)的變化最為適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的頻率為50 Hz.開始實驗時,細線上掛適當?shù)你^碼,釋放小車后,小車做勻加速運動,與小車相連的紙帶上被打出一系列小點.

①下圖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帶的一部分:1、2、3、4是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打點,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計算的加速度a=         m/s2 (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計數(shù)點2對應的速度大小v2=       m/s (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②實驗中,該同學測出拉力F(鉤碼重力)和小車質(zhì)量M,根據(jù)計算出加速度.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根據(jù)公式計算出的加速度要比利用紙帶測出的加速度大.若該同學實驗操作過程沒有錯誤,試分析其原因.(至少寫兩點)____________

③另一同學在完成同樣的實驗時,每次實驗在吊掛之處逐次增加一個質(zhì)量為50g的砝碼,利用紙帶測出每次小車的加速度,如果小車質(zhì)量為100g,細繩質(zhì)量可忽略,則下列曲線最適合描述小車加速度隨著吊掛砝碼個數(shù)變化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源的頻率為50Hz開始實驗時,細線上掛適當?shù)你^碼,釋放小車后,小車做勻加速運動,與小車相連的紙帶上被打出一系列小點.
(1)圖2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帶的一部分:0、l、2、3、4、5、6、7是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打點(圖中未標出),計數(shù)點問的距離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計算的加速度a=    m/s2(2)(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2)實驗中,該同學測出拉力F(鉤碼重力)和小車質(zhì)量M,根據(jù)計算出加速度.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根據(jù)公式計算出的加速度要比利用紙帶測出的加速度大.若該同學實驗操作過程沒有錯誤,試分析其原因.(至少寫兩點)
(3)另一同學在完成同樣的實驗時,每次實驗在吊掛之處逐次增加一個質(zhì)量為50g的砝碼,利用紙帶測出每次小車的加速度,如果小車質(zhì)量為l 00g,細繩質(zhì)量可忽略,則下列曲線中哪一個用于描述小車加速度隨著吊掛砝碼個數(shù)的變化最為適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甲)為“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砂和砂桶的質(zhì)量為m,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為M實驗中用砂和砂桶總重力的大小作為細線對小車拉力的大小.
(1)當M與m的大小關系滿足
 
時,才可以認為繩子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砂、砂桶的重力大小.
(2)某一組同學先保持砂及砂桶質(zhì)量m一定來做實驗,其具體操作步驟如下,以下做法正確的是
 

A.平衡摩擦力時,應將砂、砂桶用細繩通過定滑輪系在小車上
B.每次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時,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實驗時,先放開小車,再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D.用天平測出m以及小車和砝碼質(zhì)量M,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可直接用公式a=
mgM
求出
(3)實驗中,為了使細線對小車的拉力等于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先調(diào)節(jié)長木板一端滑輪的高度,使細線與長木板平行.接下來還需要進行的一項操作是
 

A.將長木板水平放置,讓小車連著已經(jīng)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給打點引時器通電,調(diào)m的大小,使小車在砂和砂桶的牽引下運動,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B.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龋屝≤囘B著已經(jīng)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撤去砂和砂桶,給打點計時器通電,輕推小車,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C.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撤去紙帶以及砂和砂桶,輕推小車.觀察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4)如圖(乙)是實驗中得到的一條紙帶,A、B、C、D、E、F、G為7個相鄰的計數(shù)點,相鄰的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量出相鄰的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分別為:sAB=4.22cm、sBC=4.65cm、sCD=5.08cm、sDE=5.49cm、sEF=5.9l cm、sFG=6.34cm.已知打點計時器的工作頻率為50Hz,則小車的加速度a=
 
m/s2,E點速度VE
 
m/s.(結(jié)果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選擇題

1、B    2、C  3、AC    4、D    5、BC  6BC  

7、A  解析:由題意知,地面對物塊A的摩擦力為0,對物塊B的摩擦力為

對A、B整體,設共同運動的加速度為a,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對B物體,設A對B的作用力為,同理有

聯(lián)立以上三式得:

 8、B    9、A       10、B

二、實驗題

11、⑴ 不變    ⑵ AD  ⑶ABC  ⑷某學生的質(zhì)量

三、計算題

12、解析: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f=ma

                         

    拋物后減速下降有:

                          Δv=a/Δt

                    解得:

 

13、解析:人相對木板奔跑時,設人的質(zhì)量為,加速度為,木板的質(zhì)量為M,加速度大小為,人與木板間的摩擦力為,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對人有:;

(2)設人從木板左端開始距到右端的時間為,對木板受力分析可知:,方向向左;

由幾何關系得:,代入數(shù)據(jù)得:

(3)當人奔跑至右端時,人的速度,木板的速度;人抱住木柱的過程中,系統(tǒng)所受的合外力遠小于相互作用的內(nèi)力,滿足動量守恒條件,有:

 (其中為二者共同速度)

代入數(shù)據(jù)得,方向與人原來運動方向一致;

以后二者以為初速度向右作減速滑動,其加速度大小為,故木板滑行的距離為

  

14. 解析:(1)從圖中可以看出,在t=2s內(nèi)運動員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其加速度大小為

 =8m/s2

設此過程中運動員受到的阻力大小為f,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mg-f=ma

得           f=m(g-a)=80×(10-8)N=160N

(2)從圖中估算得出運動員在14s內(nèi)下落了

                     39.5×2×2m158 m

根據(jù)動能定理,有

所以有    =(80×10×158-×80×62)J≈1.25×105J

(3)14s后運動員做勻速運動的時間為

              s=57s

運動員從飛機上跳下到著地需要的總時間

        t=t+t′=(14+57)s=71s

15. 13、解析:(1)取豎直向下的方向為正方向。

   球與管第一次碰地前瞬間速度,方向向下。

   碰地的瞬間管的速度,方向向上;球的速度,方向向下,

   球相對于管的速度,方向向下。

   碰后,管受重力及向下的摩擦力,加速度a=2g,方向向下,

   球受重力及向上的摩擦力,加速度a=3g,方向向上,

球相對管的加速度a=5g,方向向上。

取管為參照物,則球與管相對靜止前,球相對管下滑的距離為:

要滿足球不滑出圓管,則有

(2)設管從碰地到它彈到最高點所需時間為t1(設球與管在這段時間內(nèi)摩擦力方向不變),則:

設管從碰地到與球相對靜止所需時間為t2,

因為t1 >t2,說明球與管先達到相對靜止,再以共同速度上升至最高點,設球與管達到相對靜止時離地高度為h’,兩者共同速度為v’,分別為:

然后球與管再以共同速度v’作豎直上拋運動,再上升高度h’’為

因此,管上升最大高度H’=h’+h’’=

(3)當球與管第二次共同下落時,離地高為,球位于距管頂處,同題(1)可解得在第二次反彈中發(fā)生的相對位移。

 

16. 解析:(1)小球最后靜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空氣阻力做功使其機械能減少,設小球從開始拋出到最后靜止所通過的路程S,有 fs=mv02/2       已知 f =0.6mg    代入算得: s=  5 v02/(6g)                

    (2)第一次上升和下降:設上升的加速度為a11.上升所用的時間為t11,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1;下降的加速度為a12,下降所用時間為t12

    上升階段:F=mg+f =1.6 mg

    由牛頓第二定律:a11 =1.6g           

    根據(jù):vt=v0-a11t11,  vt=0

    得:v0=l.6gt11, 所以t11= 5 v0/(8g)              

    下降階段:a12=(mg-f)/m= 0.4g          

    由h1= a11t112/2  和 h2= a12t122/2      得:t12=2t11=5 v0/(4g)          

    所以上升和下降所用的總時間為:T1=t11+t12=3t11=  15 v0/(8g)        

    第二次上升和下降,以后每次上升的加速度都為a11,下降的加速度都為a12;設上升的初速度為v2,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2,上升所用時間為t21,下降所用時間為t22

    由v22=2a12h1  和v02=2a11h1          得  v2= v0/2           

    上升階段:v2=a11t21     得:t21= v2/ a11=  5 v0/(16g)       

    下降階段:  由  h2= a11t212/2   和h2= a12t222/2        得t22=2t21       

 所以第二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總時間為:T2=t21+t22=3t21=15 v0/(16g)= T1/2    

    第三次上升和下降,設上升的初速度為v3,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3,上升所用時間為t31,下降所用時間為t32

    由 v32=2a11h   和v22=2a12h         得:  v3= v2/2  = v0/4

    上升階段:v3=a11t3l,得t31= 5 v0/(32g)    

    下降階段:由 h3= a11t312/2       和h3= a12t322/2            得:t32=2t31    

    所以第三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總時間為:T3=t31+t32=3t31=15 v0/(32g)= T1/4       

    同理,第n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總時間為: Tn        

    所以,從拋出到落地所用總時間為: T=15 v0/(4g)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