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古代詩詞說法錯誤的是

A、律詩有七律、五律。七律是每句七字共八句,五律則是每句五字共八句
B、律詩八句分為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每聯(lián)都必須對仗工整。
C、絕句共四句,每句七個字叫七絕,每句五個字叫五絕。
D、詞也叫長短句,最早是入樂歌唱的,每首詞的詞牌就是它最早歌唱的樂調(diào)。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期中題 題型:單選題

有關(guān)古代詩詞說法錯誤的是
[     ]
A、律詩有七律、五律。七律是每句七字共八句,五律則是每句五字共八句
B、律詩八句分為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每聯(lián)都必須對仗工整。
C、絕句共四句,每句七個字叫七絕,每句五個字叫五絕。
D、詞也叫長短句,最早是入樂歌唱的,每首詞的詞牌就是它最早歌唱的樂調(dià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dāng)?shù)母拍詈托g(shù)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jīng)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yán)碚,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nèi)總結(jié)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xiàn)意境的藝術(shù)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guān)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guān)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境和象的關(guān)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guān)系,首先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rèn)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jì)》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zhì)。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qū)σ庀蟮睦斫鈪s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紛紛暮雪下轅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guān)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wù)摼澈拖蟮年P(guān)系,必須承認(rèn)“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rèn)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guān)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dāng)?shù)木渥邮牵?nbsp;     )(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dāng)?shù)母拍詈托g(shù)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jīng)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yán)碚摚覀兛梢栽趶V闊的范圍內(nèi)總結(jié)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xiàn)意境的藝術(shù)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guān)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guān)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境和象的關(guān)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guān)系,首先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rèn)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jì)》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zhì)。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qū)σ庀蟮睦斫鈪s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危R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guān)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小題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wù)摼澈拖蟮年P(guān)系,必須承認(rèn)“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rèn)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guān)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小題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小題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dāng)?shù)木渥邮牵?nbsp;     )(2分)
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小題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溫州育英實驗學(xué)校初二實驗班秋季9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dāng)?shù)母拍詈托g(shù)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jīng)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yán)碚,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nèi)總結(jié)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xiàn)意境的藝術(shù)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guān)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guān)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境和象的關(guān)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guān)系,首先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rèn)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jì)》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zhì)。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qū)σ庀蟮睦斫鈪s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危R魯青未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guān)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小題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wù)摼澈拖蟮年P(guān)系,必須承認(rèn)“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rèn)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guān)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小題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小題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dāng)?shù)木渥邮牵?nbsp;     )(2分)
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小題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溫州育英實驗學(xué)校初二實驗班秋季9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dāng)?shù)母拍詈托g(shù)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jīng)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yán)碚,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nèi)總結(jié)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xiàn)意境的藝術(shù)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guān)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guān)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境和象的關(guān)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guān)系,首先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rèn)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jì)》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zhì)。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qū)σ庀蟮睦斫鈪s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guān)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wù)摼澈拖蟮年P(guān)系,必須承認(rèn)“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rèn)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guān)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dāng)?shù)木渥邮牵?nbsp;     )(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dāng)?shù)母拍詈托g(shù)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jīng)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yán)碚,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nèi)總結(jié)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xiàn)意境的藝術(shù)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guān)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guān)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境和象的關(guān)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guān)系,首先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rèn)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jì)》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可見劉禹錫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zhì)。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qū)σ庀蟮睦斫鈪s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危R魯青未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以上這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guān)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小題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wù)摼澈拖蟮年P(guān)系,必須承認(rèn)“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rèn)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guān)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小題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小題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dāng)?shù)木渥邮牵?nbsp;     )(2分)
A.境生于象外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小題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dāng)?shù)母拍詈托g(shù)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jīng)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yán)碚,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nèi)總結(jié)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xiàn)意境的藝術(shù)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guān)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guān)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境和象的關(guān)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guān)系,首先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rèn)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jì)》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zhì)。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qū)σ庀蟮睦斫鈪s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fēng)掣紅旗凍不翻。”“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以上這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guān)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____________。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nèi)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B.談?wù)摼澈拖蟮年P(guān)系,必須承認(rèn)“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rèn)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guān)系。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dāng)?shù)木渥邮牵?nbsp;    )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江蘇省句容市后白中學(xué)九年級入學(xué)摸底考試語文試卷3(帶解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①國學(xué)和周杰倫,兩者搭界嗎?
  ②從歌曲《菊花臺》可見一斑,幾百字的歌詞中,處處凝結(jié)中國元素,“誰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薄6硪磺肚嗷ù伞,則是一幅江南潑墨山水畫,“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猶如繡花針落地”;厥字芙軅惖某擅,《東風(fēng)破》《將軍》《本草綱目》《發(fā)如雪》,大半與古中國的意象有關(guān)。他以“馬錢子、決明子、蒼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紙、宋體字”入畫,追問著“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fēng)破”。吐詞不清,又鄭重其事,以最時髦的方式“復(fù)原”了舊河山。
 、塾纱艘l(fā)的潮流,令人驚嘆。很多年輕人,之前對國學(xué)漠然視之,“所謂中國風(fēng),不就是畫著臉譜的戲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極八卦,四書五經(jīng),或一套剛猛的少林拳嗎?”可因為周杰倫,他們愛上了國學(xué),發(fā)現(xiàn)了流行音樂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傳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舉行的北大、清華獨立招生考題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詞作為考題:“‘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有什么語法錯誤?”
 、懿粌H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彥斌的《訣別詩》,無一走的不是“復(fù)古路線”。臺上輕輕唱,臺下高聲和。都是年輕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動容。
 、菔呛檬菈模繝幷撜叻殖蓛膳桑阂慌烧J(rèn)為“媚俗”,把“國學(xué)”低俗化了。另一派則認(rèn)為“剛剛好”,“陽春白雪”早就該和“下里巴人”聯(lián)姻,青少年不感冒,國學(xué)怎么可能興旺得起來?對這個問題,方文山(臺灣金牌詞人)這么看:“自五四運動詞詩徹底分家后,新詩基本上已經(jīng)成為純文學(xué)的一員,極少與旋律產(chǎn)生互動。而歌詞則完全依附于音樂發(fā)展,詞意不再講究文學(xué)性。這次將歌詞知識化的舉動,應(yīng)該是流行歌詞首度對國學(xué)領(lǐng)域作較為整體的顯著貢獻吧!”
 、拊趦(nèi)地,長期以來國學(xué)與流行音樂,被有意無意地分隔。一個居廟堂之高,一個處江湖之遠。其實,如今高高在上的《詩經(jīng)》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從不諱言“詩”可以“歌”,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寫來唱的,傳播得越遠越成功,至于“凡有飲水處,皆能歌柳詞”,簡直就是最高的贊美了。而近現(xiàn)代,1915年李叔同寫下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哀而不傷,一時傳唱。但它也是古典“詩歌”的“絕唱”。1920年,劉半農(nóng)作詞、趙元任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開始替代“長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內(nèi)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臺灣,一直“文脈未絕”。古典詩詞與流行文化的分野,沒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養(yǎng),煥發(fā)勃勃生機。著名華語作家金庸、梁羽生、瓊瑤,很多時候直接以詞牌名標(biāo)注小說的章回。
 、鄬Υ,內(nèi)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積極思忖如何讓國學(xué)與時尚元素相結(jié)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語言文字的司長曾表示:“現(xiàn)在有些地方誦讀國學(xué)經(jīng)典要求學(xué)生穿古裝,甚至手拿戒尺搖頭晃腦,太拘于形式了。我們正考慮把經(jīng)典國學(xué)詩文譜寫成流行歌曲,讓中小學(xué)生傳唱,這樣做是考慮到中小學(xué)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
 、崆貢r明月漢時關(guān),月光今照菊花臺。古老莊重的國學(xué),要善于借力時尚輕便的方式做好傳播。要知道,年輕人喜歡素坯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歡瓶身上花紋曼妙的牡丹花。
  (選自《中國青年》,有刪改)
【小題1】聯(lián)系全文,說說《菊花臺》等“中國風(fēng)”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國元素”。(2分)
【小題2】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說說為什么當(dāng)今很多年輕人對國學(xué)沒興趣,甚至“漠然視之”。(2分)
【小題3】仔細閱讀下列選項,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項。(2分)

A.作者認(rèn)為,周杰倫之所以受年輕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詞吸引人。
B.北大、清華獨立招生考題中,把《青花瓷》的歌詞作為考題,表明在批判周杰倫的歌詞。
C.專家認(rèn)為,國學(xué)沒落主要是因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對國學(xué)領(lǐng)域的顯著貢獻是把音樂旋律與詞意的文學(xué)性結(jié)合在了一起。
【小題4】聯(lián)系全文,簡述標(biāo)題“月光今照菊花臺”的含義。(3分)
【小題5】讀了本文,請圍繞“國學(xué)與時尚”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作者展開討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xué)年江蘇省句容市九年級入學(xué)摸底考試語文試卷3(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①國學(xué)和周杰倫,兩者搭界嗎?

 、趶母枨毒栈ㄅ_》可見一斑,幾百字的歌詞中,處處凝結(jié)中國元素,“誰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則是一幅江南潑墨山水畫,“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猶如繡花針落地”;厥字芙軅惖某擅,《東風(fēng)破》《將軍》《本草綱目》《發(fā)如雪》,大半與古中國的意象有關(guān)。他以“馬錢子、決明子、蒼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紙、宋體字”入畫,追問著“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fēng)破”。吐詞不清,又鄭重其事,以最時髦的方式“復(fù)原”了舊河山。

 、塾纱艘l(fā)的潮流,令人驚嘆。很多年輕人,之前對國學(xué)漠然視之,“所謂中國風(fēng),不就是畫著臉譜的戲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極八卦,四書五經(jīng),或一套剛猛的少林拳嗎?”可因為周杰倫,他們愛上了國學(xué),發(fā)現(xiàn)了流行音樂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傳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舉行的北大、清華獨立招生考題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詞作為考題:“‘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有什么語法錯誤?”

 、懿粌H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彥斌的《訣別詩》,無一走的不是“復(fù)古路線”。臺上輕輕唱,臺下高聲和。都是年輕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動容。

 、菔呛檬菈?爭論者分成兩派:一派認(rèn)為“媚俗”,把“國學(xué)”低俗化了。另一派則認(rèn)為“剛剛好”,“陽春白雪”早就該和“下里巴人”聯(lián)姻,青少年不感冒,國學(xué)怎么可能興旺得起來?對這個問題,方文山(臺灣金牌詞人)這么看:“自五四運動詞詩徹底分家后,新詩基本上已經(jīng)成為純文學(xué)的一員,極少與旋律產(chǎn)生互動。而歌詞則完全依附于音樂發(fā)展,詞意不再講究文學(xué)性。這次將歌詞知識化的舉動,應(yīng)該是流行歌詞首度對國學(xué)領(lǐng)域作較為整體的顯著貢獻吧!”

 、拊趦(nèi)地,長期以來國學(xué)與流行音樂,被有意無意地分隔。一個居廟堂之高,一個處江湖之遠。其實,如今高高在上的《詩經(jīng)》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從不諱言“詩”可以“歌”,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寫來唱的,傳播得越遠越成功,至于“凡有飲水處,皆能歌柳詞”,簡直就是最高的贊美了。而近現(xiàn)代,1915年李叔同寫下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哀而不傷,一時傳唱。但它也是古典“詩歌”的“絕唱”。1920年,劉半農(nóng)作詞、趙元任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開始替代“長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內(nèi)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臺灣,一直“文脈未絕”。古典詩詞與流行文化的分野,沒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養(yǎng),煥發(fā)勃勃生機。著名華語作家金庸、梁羽生、瓊瑤,很多時候直接以詞牌名標(biāo)注小說的章回。

 、鄬Υ耍瑑(nèi)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積極思忖如何讓國學(xué)與時尚元素相結(jié)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語言文字的司長曾表示:“現(xiàn)在有些地方誦讀國學(xué)經(jīng)典要求學(xué)生穿古裝,甚至手拿戒尺搖頭晃腦,太拘于形式了。我們正考慮把經(jīng)典國學(xué)詩文譜寫成流行歌曲,讓中小學(xué)生傳唱,這樣做是考慮到中小學(xué)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

  ⑨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月光今照菊花臺。古老莊重的國學(xué),要善于借力時尚輕便的方式做好傳播。要知道,年輕人喜歡素坯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歡瓶身上花紋曼妙的牡丹花。

  (選自《中國青年》,有刪改)

1.聯(lián)系全文,說說《菊花臺》等“中國風(fēng)”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國元素”。(2分)

2.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說說為什么當(dāng)今很多年輕人對國學(xué)沒興趣,甚至“漠然視之”。(2分)

3.仔細閱讀下列選項,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項。(2分)

A.作者認(rèn)為,周杰倫之所以受年輕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詞吸引人。

B.北大、清華獨立招生考題中,把《青花瓷》的歌詞作為考題,表明在批判周杰倫的歌詞。

C.專家認(rèn)為,國學(xué)沒落主要是因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對國學(xué)領(lǐng)域的顯著貢獻是把音樂旋律與詞意的文學(xué)性結(jié)合在了一起。

4.聯(lián)系全文,簡述標(biāo)題“月光今照菊花臺”的含義。(3分)

5.讀了本文,請圍繞“國學(xué)與時尚”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作者展開討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①國學(xué)和周杰倫,兩者搭界嗎?
 、趶母枨毒栈ㄅ_》可見一斑,幾百字的歌詞中,處處凝結(jié)中國元素,“誰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薄6硪磺肚嗷ù伞,則是一幅江南潑墨山水畫,“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猶如繡花針落地”;厥字芙軅惖某擅鳎稏|風(fēng)破》《將軍》《本草綱目》《發(fā)如雪》,大半與古中國的意象有關(guān)。他以“馬錢子、決明子、蒼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紙、宋體字”入畫,追問著“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fēng)破”。吐詞不清,又鄭重其事,以最時髦的方式“復(fù)原”了舊河山。
 、塾纱艘l(fā)的潮流,令人驚嘆。很多年輕人,之前對國學(xué)漠然視之,“所謂中國風(fēng),不就是畫著臉譜的戲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極八卦,四書五經(jīng),或一套剛猛的少林拳嗎?”可因為周杰倫,他們愛上了國學(xué),發(fā)現(xiàn)了流行音樂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傳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舉行的北大、清華獨立招生考題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詞作為考題:“‘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有什么語法錯誤?”
 、懿粌H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彥斌的《訣別詩》,無一走的不是“復(fù)古路線”。臺上輕輕唱,臺下高聲和。都是年輕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動容。
 、菔呛檬菈模繝幷撜叻殖蓛膳桑阂慌烧J(rèn)為“媚俗”,把“國學(xué)”低俗化了。另一派則認(rèn)為“剛剛好”,“陽春白雪”早就該和“下里巴人”聯(lián)姻,青少年不感冒,國學(xué)怎么可能興旺得起來?對這個問題,方文山(臺灣金牌詞人)這么看:“自五四運動詞詩徹底分家后,新詩基本上已經(jīng)成為純文學(xué)的一員,極少與旋律產(chǎn)生互動。而歌詞則完全依附于音樂發(fā)展,詞意不再講究文學(xué)性。這次將歌詞知識化的舉動,應(yīng)該是流行歌詞首度對國學(xué)領(lǐng)域作較為整體的顯著貢獻吧!”
 、拊趦(nèi)地,長期以來國學(xué)與流行音樂,被有意無意地分隔。一個居廟堂之高,一個處江湖之遠。其實,如今高高在上的《詩經(jīng)》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從不諱言“詩”可以“歌”,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寫來唱的,傳播得越遠越成功,至于“凡有飲水處,皆能歌柳詞”,簡直就是最高的贊美了。而近現(xiàn)代,1915年李叔同寫下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哀而不傷,一時傳唱。但它也是古典“詩歌”的“絕唱”。1920年,劉半農(nóng)作詞、趙元任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開始替代“長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內(nèi)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臺灣,一直“文脈未絕”。古典詩詞與流行文化的分野,沒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養(yǎng),煥發(fā)勃勃生機。著名華語作家金庸、梁羽生、瓊瑤,很多時候直接以詞牌名標(biāo)注小說的章回。
 、鄬Υ耍瑑(nèi)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積極思忖如何讓國學(xué)與時尚元素相結(jié)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語言文字的司長曾表示:“現(xiàn)在有些地方誦讀國學(xué)經(jīng)典要求學(xué)生穿古裝,甚至手拿戒尺搖頭晃腦,太拘于形式了。我們正考慮把經(jīng)典國學(xué)詩文譜寫成流行歌曲,讓中小學(xué)生傳唱,這樣做是考慮到中小學(xué)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
 、崆貢r明月漢時關(guān),月光今照菊花臺。古老莊重的國學(xué),要善于借力時尚輕便的方式做好傳播。要知道,年輕人喜歡素坯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歡瓶身上花紋曼妙的牡丹花。
  (選自《中國青年》,有刪改)
小題1:聯(lián)系全文,說說《菊花臺》等“中國風(fēng)”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國元素”。(2分)
小題2: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說說為什么當(dāng)今很多年輕人對國學(xué)沒興趣,甚至“漠然視之”。(2分)
小題3:仔細閱讀下列選項,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項。(2分)
A.作者認(rèn)為,周杰倫之所以受年輕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詞吸引人。
B.北大、清華獨立招生考題中,把《青花瓷》的歌詞作為考題,表明在批判周杰倫的歌詞。
C.專家認(rèn)為,國學(xué)沒落主要是因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對國學(xué)領(lǐng)域的顯著貢獻是把音樂旋律與詞意的文學(xué)性結(jié)合在了一起。
小題4:聯(lián)系全文,簡述標(biāo)題“月光今照菊花臺”的含義。(3分)
小題5:讀了本文,請圍繞“國學(xué)與時尚”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作者展開討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