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選出正確的選項。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fā)生:_________

A.少頃
B.既而
C.是時
D.一時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說明文閱讀(6分,每小題兩分)
(1)、自碑亭再北,地勢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臺,全部砌成寬大的石階。石階以小平臺劃分為8段,每段30步至50步不等,共290級。石階盡處,就是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中央則矗立著陵園的主體建筑——祭殿。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里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無論是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們展示它那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
(2)、祭堂與南端入口處石坊的水平距離為700米,垂直高差為73米,其間有392個踏級。祭堂是寬30米、深24.7米,高28.7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它在整個陵園建筑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其正面明間的雙檐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書“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著“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室內(nèi)立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則采用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
(3)、祭堂后面是高8.4米,直徑13.7米的墓室。墓室中央砌有圓形凹穴,穴中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臥像,周圍有環(huán)形走道及石欄以供瞻仰。室頂為半球形穹窿,對外不開窗,用電氣照明及機械通風。中山先生的靈柩在1929年奉安時,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處,外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墓室外砌有環(huán)形圍墻,外鋪草地,還種植了梅、玉蘭等花木。
(4)、中山陵是自辛亥革命以后,我國為革命領導人興建的一座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陵墓。中山陵建成以后,吸引了眾多國內(nèi)外人士前來瞻仰。建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陵園十分關注,除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以外,還對整個陵區(qū)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和精心的維護,使得這位偉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終保持著整齊、寧靜、肅穆的景象。
小題1:下列對“祭堂”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碑亭向北,地勢高峻,由此經(jīng)過290級石階,來到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的后面才是祭堂。
B.正面明間的雙檐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書“天地正氣”的祭堂在整個陵園建筑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祭堂寬30米、深24.7米,高28.7米。
C.祭堂位于高8.4米,直徑13.7米的墓室前面。
D.中山陵是自辛亥革命以后,我國為革命領導人興建的一座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陵墓。
小題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表述不夠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段(1)主要介紹了站在中山陵的平臺上所看到的美麗景色。
B.墓室外砌有環(huán)形圍墻,外鋪草地,還種植了梅、玉蘭這兩種花木。
C.中山陵建成以后,吸引了眾多國內(nèi)外人士前來瞻仰。建國以來,陵園也一直得到黨和國家的特別關注。
D.為了中山先生靈柩的安全,在1929年奉安時,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處,外用鋼筋混凝土加固。
小題3:下列對本選文寫法及文中畫線的詞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列數(shù)字是選文運用的最明顯的說明方法。
B.本選文主要運用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
C.“端坐平視”是說明中山石像嚴肅威嚴,“栩栩如生”是說明中山石像如真人。
D.中央偏北處”是說明中山石像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七夕乞巧

蓋國梁

①隨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織女廣泛地受到人們的同情和尊敬。因為織女心靈手巧,是個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間時,曾把超群的織錦繡花技術傳授給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國許多地方的婦女在這一天要舉行別致的活動。少女少婦們趁著織女和牛郎相會團圓、心情愉快的時候,祭祀她,向她乞求靈巧,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女紅(ɡōnɡ)技藝。因此,人們又把七月初七稱為“女兒節(jié)”“姑娘節(jié)”或“乞巧節(jié)”。

②古代對“乞巧”這一活動很重視,節(jié)前要張燈結彩,搭乞巧樓,陳設瓜果,婦女兒童,皆著新衣。這種乞巧習俗,在漢代已初見端倪。到魏晉南北朝時,乞巧習俗已極為普遍。那時,有一種一端有七個針孔的特制“七巧針”,婦女們用彩線來回穿過它的針孔,誰穿得快就表明誰心靈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時,乞巧習俗更為盛行。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jié)穿針乞巧的風俗。

③乞巧活動形式很多。還有一種是“卜巧”!堕_元天寶遺事》還記載:唐玄宗與妃子于是日良宵,在華清宮歌舞會宴。宴后讓宮女們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飾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結網(wǎng),以結網(wǎng)疏密、網(wǎng)形周正與否來確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網(wǎng)結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風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無不爭相供迎。宋人錢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詩:“欲聞天語猶嫌遠,更結三層乞巧樓!《歲時雜記》說,宋代東京汴梁潘樓等處出現(xiàn)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物,從七月初一起就熱鬧非凡,王公貴戚多搭建乞巧樓,庶民百姓則用竹木或麻稈編結乞巧棚。這些描述使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之盛況。

⑤元明清沿襲唐宋舊俗,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乞巧形式不斷出新,花樣愈來愈多。除穿針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丟巧針”的游戲。方法是在七月七日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曬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層膜后,此時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盆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丟針的婦女便全神貫注地看水底的針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水底針影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杵!搬樐芨∷边@個有趣而不可思議的活動,在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讓廉的《春明歲時瑣記》等書里,都有較詳盡的記載。

⑥七夕的活動中還有一種叫“看巧云”。據(jù)說,這一天天上的云彩會幻化出各種奇特的形狀,有的像仙山樓閣,有的像獅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們仰望觀賞,隨意指點,馳騁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狀占卜命運。其實,這本是天空自然現(xiàn)象的常景,但在七夕這天看來卻別有意義。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靈手巧?當然不會!扒伞笔瞧虿粊淼摹K自捳f:“三天不動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為妙”“曲熟韻自來”,這里貫穿這“生熟”兩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從熟中來的。                                        (選文有刪改)

19.文章圍繞“七夕乞巧”主要寫了哪三部分內(nèi)容?(每空10個字以內(nèi))(3分)

(1)      ▲      ;(2)      ▲      ;(3)      ▲     

20.說說第②段、第④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宋人錢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詩:“欲聞天語猶嫌遠,更結三層乞巧樓!

                                        ▲                                        

2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3分)

(1)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乞巧形式不斷出新,花樣愈來愈多。

(2)據(jù)說,這一天天上的云彩會幻化出各種奇特的形狀,有的……

                                        ▲                                         

2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開頭用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增添了閱讀的趣味。

B.從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時間順序說明,條理比較清晰。

C.第⑦段運用大量俗語,文章語言風格與其民俗內(nèi)容相得益彰。

D.唐代皇宮也熱衷卜巧,這說明唐代乞巧習俗比其他朝代更為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七夕乞巧

蓋國梁

①隨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織女廣泛地受到人們的同情和尊敬。因為織女心靈手巧,是個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間時,曾把超群的織錦繡花技術傳授給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國許多地方的婦女在這一天要舉行別致的活動。少女少婦們趁著織女和牛郎相會團圓、心情愉快的時候,祭祀她,向她乞求靈巧,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女紅(ɡōnɡ)技藝。因此,人們又把七月初七稱為“女兒節(jié)”“姑娘節(jié)”或“乞巧節(jié)”。

②古代對“乞巧”這一活動很重視,節(jié)前要張燈結彩,搭乞巧樓,陳設瓜果,婦女兒童,皆著新衣。這種乞巧習俗,在漢代已初見端倪。到魏晉南北朝時,乞巧習俗已極為普遍。那時,有一種一端有七個針孔的特制“七巧針”,婦女們用彩線來回穿過它的針孔,誰穿得快就表明誰心靈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時,乞巧習俗更為盛行。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jié)穿針乞巧的風俗。

③乞巧活動形式很多。還有一種是“卜巧”!堕_元天寶遺事》還記載:唐玄宗與妃子于是日良宵,在華清宮歌舞會宴。宴后讓宮女們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飾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結網(wǎng),以結網(wǎng)疏密、網(wǎng)形周正與否來確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網(wǎng)結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風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無不爭相供迎。宋人錢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詩:“欲聞天語猶嫌遠,更結三層乞巧樓!《歲時雜記》說,宋代東京汴梁潘樓等處出現(xiàn)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物,從七月初一起就熱鬧非凡,王公貴戚多搭建乞巧樓,庶民百姓則用竹木或麻稈編結乞巧棚。這些描述使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之盛況。

⑤元明清沿襲唐宋舊俗,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乞巧形式不斷出新,花樣愈來愈多。除穿針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丟巧針”的游戲。方法是在七月七日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曬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層膜后,此時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盆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丟針的婦女便全神貫注地看水底的針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水底針影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杵。“針能浮水”這個有趣而不可思議的活動,在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讓廉的《春明歲時瑣記》等書里,都有較詳盡的記載。

⑥七夕的活動中還有一種叫“看巧云”。據(jù)說,這一天天上的云彩會幻化出各種奇特的形狀,有的像仙山樓閣,有的像獅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們仰望觀賞,隨意指點,馳騁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狀占卜命運。其實,這本是天空自然現(xiàn)象的常景,但在七夕這天看來卻別有意義。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靈手巧?當然不會!扒伞笔瞧虿粊淼摹K自捳f:“三天不動手生,三天不念口生!薄笆质鞛槊睢薄扒祉嵶詠怼保@里貫穿這“生熟”兩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從熟中來的。

(選文有刪改)

19.文章圍繞“七夕乞巧”主要寫了哪三部分內(nèi)容?(每空10個字以內(nèi))(3分)

(1)      ▲      ;(2)      ▲      ;(3)      ▲     

20.說說第②段、第④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宋人錢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詩:“欲聞天語猶嫌遠,更結三層乞巧樓!

                                        ▲                                        

2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3分)

(1)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乞巧形式不斷出新,花樣愈來愈多。

(2)據(jù)說,這一天天上的云彩會幻化出各種奇特的形狀,有的……

                                        ▲                                        

2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開頭用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增添了閱讀的趣味。

B.從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時間順序說明,條理比較清晰。

C.第⑦段運用大量俗語,文章語言風格與其民俗內(nèi)容相得益彰。

D.唐代皇宮也熱衷卜巧,這說明唐代乞巧習俗比其他朝代更為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七夕乞巧

蓋國梁

①隨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織女廣泛地受到人們的同情和尊敬。因為織女心靈手巧,是個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間時,曾把超群的織錦繡花技術傳授給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國許多地方的婦女在這一天要舉行別致的活動。少女少婦們趁著織女和牛郎相會團圓、心情愉快的時候,祭祀她,向她乞求靈巧,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女紅(ɡōnɡ)技藝。因此,人們又把七月初七稱為“女兒節(jié)”“姑娘節(jié)”或“乞巧節(jié)”。

②古代對“乞巧”這一活動很重視,節(jié)前要張燈結彩,搭乞巧樓,陳設瓜果,婦女兒童,皆著新衣。這種乞巧習俗,在漢代已初見端倪。到魏晉南北朝時,乞巧習俗已極為普遍。那時,有一種一端有七個針孔的特制“七巧針”,婦女們用彩線來回穿過它的針孔,誰穿得快就表明誰心靈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時,乞巧習俗更為盛行。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jié)穿針乞巧的風俗。

③乞巧活動形式很多。還有一種是“卜巧”!堕_元天寶遺事》還記載:唐玄宗與妃子于是日良宵,在華清宮歌舞會宴。宴后讓宮女們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飾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結網(wǎng),以結網(wǎng)疏密、網(wǎng)形周正與否來確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網(wǎng)結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風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無不爭相供迎。宋人錢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詩:“欲聞天語猶嫌遠,更結三層乞巧樓!《歲時雜記》說,宋代東京汴梁潘樓等處出現(xiàn)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物,從七月初一起就熱鬧非凡,王公貴戚多搭建乞巧樓,庶民百姓則用竹木或麻稈編結乞巧棚。這些描述使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之盛況。

⑤元明清沿襲唐宋舊俗,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乞巧形式不斷出新,花樣愈來愈多。除穿針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丟巧針”的游戲。方法是在七月七日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曬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層膜后,此時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盆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丟針的婦女便全神貫注地看水底的針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水底針影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杵。“針能浮水”這個有趣而不可思議的活動,在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讓廉的《春明歲時瑣記》等書里,都有較詳盡的記載。

⑥七夕的活動中還有一種叫“看巧云”。據(jù)說,這一天天上的云彩會幻化出各種奇特的形狀,有的像仙山樓閣,有的像獅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們仰望觀賞,隨意指點,馳騁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狀占卜命運。其實,這本是天空自然現(xiàn)象的常景,但在七夕這天看來卻別有意義。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靈手巧?當然不會。“巧”是乞不來的。俗話說:“三天不動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為妙”“曲熟韻自來”,這里貫穿這“生熟”兩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從熟中來的。

(選文有刪改)

19.文章圍繞“七夕乞巧”主要寫了哪三部分內(nèi)容?(每空10個字以內(nèi))(3分)

(1)      ▲      ;(2)      ▲      ;(3)      ▲     

20.說說第②段、第④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宋人錢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詩:“欲聞天語猶嫌遠,更結三層乞巧樓。”

                                        ▲                                        

2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3分)

(1)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乞巧形式不斷出新,花樣愈來愈多。

(2)據(jù)說,這一天天上的云彩會幻化出各種奇特的形狀,有的……

                                        ▲                                        

2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開頭用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增添了閱讀的趣味。

B.從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時間順序說明,條理比較清晰。

C.第⑦段運用大量俗語,文章語言風格與其民俗內(nèi)容相得益彰。

D.唐代皇宮也熱衷卜巧,這說明唐代乞巧習俗比其他朝代更為盛行。

三(50分)

23.請以“有意思的節(jié)日”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校名、人名。(5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