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詞句中劃線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有功業(yè)有文采) B.雄姿英發(fā)(英氣勃發(fā)) C.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形容微寒) D.回首向來蕭瑟處(發(fā)抖的樣子)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3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2011學(xué)年度江蘇省海門中學(xué)高一下學(xué)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因笑③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蘇軾《石鐘山記》)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鼓:振動。 |
B.桴止響騰,余韻徐歇騰:傳播。 |
C.汝識之乎識:知道。 |
D.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殆:幾乎。 |
A.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周景王之無射也 |
B.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
C.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D.今以鐘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
A.文中寫絕壁下的景觀,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
B.文中極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埋下伏筆。 |
C.文中標明了四處“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針對李渤觀點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處的“笑”是一種輕松愉快的笑,表現(xiàn)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 |
D.作者以探究石鐘山命名為由來提出自己不迷信舊說,大膽質(zhì)疑,敢于探索的主張。作者指出石鐘山命名的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漁工水師”不能合作考察。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22分。其中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韓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今人主之于法術(shù)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①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主用術(shù)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xí)②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③趨于耕農(nóng),而游士危于戰(zhàn)陳,則法術(shù)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shù)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④矣。
昔者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钡客跣兄谀甓耙樱瑓瞧鹬庥诔。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shè)告坐⑤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⑥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zhàn)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于秦。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dāng)矣,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當(dāng)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亂,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則法術(shù)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shù)哉!此世所以亂無霸王也。
1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刖其左足 刖:砍斷腳,古代的一種酷刑。
B.而游士危于戰(zhàn)陳 陳:通“陣”,指軍隊陣列
C.獨周乎道言也 周:契合,此可引申為采納
D.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 治:被治理,此引申為被管制
13.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一組是
A.玉人曰:“石也!/ 是寡人之過也
B.和雖獻璞而未美 /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C.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 /乃能銜哀致誠
D.主以尊安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14.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A.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B.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C.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D.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15.下列對課文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兩次進獻君王,均以欺騙罪被處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時他才得以獻玉而正名,并將玉命名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韓非指出若以法、術(shù)治國的話,臣則失去擅權(quán)弄權(quán)的自由,士民則失去游說游蕩的自由,法、術(shù)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禍害。
C.第三段,韓非借吳起與商君之例,闡明了法、術(shù)能否施行于世,取決于君主的判斷力以及臣子細民的處世態(tài)度。然后借此針砭時弊,指出當(dāng)世亂而無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運用和氏之喻、吳起商鞅之例外,還拿悼王孝公楚秦兩國君主對法的態(tài)度及其結(jié)果作對比,文筆犀利而深入淺出,敘議相間而富于變化。
16.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悲夫?qū)氂穸}之以石。(3分)
(2)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zhàn)之士。(3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而刖其左足 刖:砍斷腳,古代的一種酷刑。 |
B.而游士危于戰(zhàn)陳 陳:通“陣”,指軍隊陣列 |
C.獨周乎道言也 周:契合,此可引申為采納 |
D.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 治:被治理,此引申為被管制 |
A.玉人曰:“石也。”/ 是寡人之過也 |
B.和雖獻璞而未美 /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
C.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 /乃能銜哀致誠 |
D.主以尊安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
A.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
B.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
C.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
D.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兩次進獻君王,均以欺騙罪被處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時他才得以獻玉而正名,并將玉命名為“和氏之璧”。 |
B.第二段,韓非指出若以法、術(shù)治國的話,臣則失去擅權(quán)弄權(quán)的自由,士民則失去游說游蕩的自由,法、術(shù)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禍害。 |
C.第三段,韓非借吳起與商君之例,闡明了法、術(shù)能否施行于世,取決于君主的判斷力以及臣子細民的處世態(tài)度。然后借此針砭時弊,指出當(dāng)世亂而無霸主的原因。 |
D.文章除了運用和氏之喻、吳起商鞅之例外,還拿悼王孝公楚秦兩國君主對法的態(tài)度及其結(jié)果作對比,文筆犀利而深入淺出,敘議相間而富于變化。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廣東省連州市連州中學(xué)高一下期期中考試語文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fā)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②。南崖下漁火數(shù)十星,相接續(xù)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③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dāng)?shù)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比辉孪轮壑,仰視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dāng)?shù)句。
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fā)時,風(fēng)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蛘f有神人金堂數(shù)百間,當(dāng)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側(cè),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后湖云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余積,即此處也!比粍t此下近山根,當(dāng)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shù)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shù)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zhuǎn)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緩,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fēng)起浪作,劇飲當(dāng)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shù)片。復(fù)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余四人尋山以歸。明日記。 (選自《君山月夜泛舟記》吳敏樹⑤)
【注】①君山。在湖南岳陽洞庭湖中。傳說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稱湘妃。
②費甥、坡孫:吳敏樹的外甥名費,孫子名坡。
③上人:對僧人的尊稱。“開”是僧人之名。與“超上人”同。
④灣碕(qí):彎曲的岸邊。
⑤吳敏樹。清朝岳陽人。
【小題1】下列各句中劃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未有若周君山者之上也周:環(huán)繞 |
B.嘗以著之詩歌著:著作 |
C.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危:危險 |
D.余顧語坡孫顧:顧念 |
A.又北入后湖 | B.又西出香爐峽中 |
C.風(fēng)東南來 | D.旋而東 |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A.文章以小舟的行進為線索,描寫月夜洞庭湖的湖光遠景,敘述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景色與神話交織,出色地再現(xiàn)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靜安謐和神秘奇異。 |
B.由黎君說的一句話引發(fā)大家聯(lián)想起當(dāng)年蘇軾赤壁之游,朗誦起《前赤壁賦》中的詠月名句,表現(xiàn)了眾人對蘇軾的懷念。 |
C.舟出香爐峽之后,文章著力點染背風(fēng)處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響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吳中,水底宮殿“神人金堂”的神話,描述簡潔,意韻無窮。 |
D.文章結(jié)尾,描述舟中乘興夜飲的情狀,同時點染出超上人少飲啖梨的雅趣,洋溢著清醇、溫馨、醉人的情感,顯現(xiàn)出洞庭湖覽勝的獨特神韻。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廣東省連州市高一下期期中考試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fā)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②。南崖下漁火數(shù)十星,相接續(xù)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③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dāng)?shù)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比辉孪轮壑校鲆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dāng)?shù)句。
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fā)時,風(fēng)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蛘f有神人金堂數(shù)百間,當(dāng)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側(cè),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后湖云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余積,即此處也!比粍t此下近山根,當(dāng)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shù)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shù)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zhuǎn)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緩,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fēng)起浪作,劇飲當(dāng)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shù)片。復(fù)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余四人尋山以歸。明日記。 (選自《君山月夜泛舟記》吳敏樹⑤)
【注】①君山。在湖南岳陽洞庭湖中。傳說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稱湘妃。
②費甥、坡孫:吳敏樹的外甥名費,孫子名坡。
③上人:對僧人的尊稱。“開”是僧人之名。與“超上人”同。
④灣碕(qí):彎曲的岸邊。
⑤吳敏樹。清朝岳陽人。
1.下列各句中劃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未有若周君山者之上也周:環(huán)繞 |
B.嘗以著之詩歌著:著作 |
C.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危:危險 |
D.余顧語坡孫顧:顧念 |
2.選出劃線詞語用法不同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3分)
A.又北入后湖 |
B.又西出香爐峽中 |
C.風(fēng)東南來 |
D.旋而東 |
3.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是作者等泛舟所見的一組是( )(3分)
①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
②南崖下漁火數(shù)十里,相接續(xù)而西。
③根抱一巨石,方丈余。
④水益平不波,見灣碕,思可小泊。
⑤平視之,已做橫長狀。
⑥山周七里有奇。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以小舟的行進為線索,描寫月夜洞庭湖的湖光遠景,敘述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景色與神話交織,出色地再現(xiàn)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靜安謐和神秘奇異。 |
B.由黎君說的一句話引發(fā)大家聯(lián)想起當(dāng)年蘇軾赤壁之游,朗誦起《前赤壁賦》中的詠月名句,表現(xiàn)了眾人對蘇軾的懷念。 |
C.舟出香爐峽之后,文章著力點染背風(fēng)處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響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吳中,水底宮殿“神人金堂”的神話,描述簡潔,意韻無窮。 |
D.文章結(jié)尾,描述舟中乘興夜飲的情狀,同時點染出超上人少飲啖梨的雅趣,洋溢著清醇、溫馨、醉人的情感,顯現(xiàn)出洞庭湖覽勝的獨特神韻。 |
5.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dāng)?shù)句。
(2)翻譯。(6分)
①有棚于坳者數(shù)家,洲人避水來者也。(3分)
②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3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未有若周君山者之上也周:環(huán)繞 |
B.嘗以著之詩歌著:著作 |
C.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危:危險 |
D.余顧語坡孫顧:顧念 |
A.又北入后湖 | B.又西出香爐峽中 |
C.風(fēng)東南來 | D.旋而東 |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A.文章以小舟的行進為線索,描寫月夜洞庭湖的湖光遠景,敘述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景色與神話交織,出色地再現(xiàn)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靜安謐和神秘奇異。 |
B.由黎君說的一句話引發(fā)大家聯(lián)想起當(dāng)年蘇軾赤壁之游,朗誦起《前赤壁賦》中的詠月名句,表現(xiàn)了眾人對蘇軾的懷念。 |
C.舟出香爐峽之后,文章著力點染背風(fēng)處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響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吳中,水底宮殿“神人金堂”的神話,描述簡潔,意韻無窮。 |
D.文章結(jié)尾,描述舟中乘興夜飲的情狀,同時點染出超上人少飲啖梨的雅趣,洋溢著清醇、溫馨、醉人的情感,顯現(xiàn)出洞庭湖覽勝的獨特神韻。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屆廣東省廣雅中學(xué)高三入學(xué)檢測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楊善會,字敬仁,弘農(nóng)華陰人也。父初,官至毗陵太守。善會大業(yè)中為鄃令,以清正聞。
俄而山東饑饉,百姓相聚為盜,善會以左右數(shù)百人逐捕之,皆克捷。其后賊帥張金稱眾數(shù)萬,屯于縣界,屠城剽邑,郡縣莫能御。善會率勵所領(lǐng),與賊搏戰(zhàn),或日有數(shù)合,每挫其鋒。煬帝遣將軍段達來討金稱,善會進計達,達不能用,軍竟敗焉。達深謝善會。后復(fù)與賊戰(zhàn),進止一以謀之,于是大克。
金稱復(fù)引渤海賊孫宣雅、高士達等眾數(shù)十萬,破黎陽而還,軍鋒甚盛。善會以勁兵千人邀擊,破之,擢拜朝請大夫、清河郡丞。金稱稍更屯聚,以輕兵掠冠氏。善會與平原通守楊元弘步騎數(shù)萬眾,襲其本營。武賁郎將王辯軍亦至,金稱釋冠氏來援,因與辯戰(zhàn),不利,善會選精銳五百赴之,所當(dāng)皆靡,辯軍復(fù)振。賊退守本營,諸軍各還。
于時山東思亂,從盜如市,郡縣微弱,陷沒相繼。能抗賊者,唯善會而已。前后七百余陣,未嘗負敗,每恨眾寡懸殊,未能滅賊。會太仆楊義臣討金稱,復(fù)為賊所敗,退保臨清。取善會之策,頻與決戰(zhàn),賊乃退走。乘勝遂破其營,盡俘其眾。金稱將數(shù)百人遁逃,后歸漳南,招集余黨。善會追捕斬之,傳首行在所。帝賜以尚方甲槊弓劍,進拜清河通守。其年,從楊義臣斬漳南賊帥高士達,傳首江都宮,帝下詔褒揚之。
士達所部將竇建德,自號長樂王,來攻信都。臨清賊王安擁兵數(shù)千,與建德相影響。善會襲安斬之。建德既下信都,復(fù)擾清河,善會逆拒之,反為所敗,嬰城固守。賊圍之四旬,城陷,為賊所執(zhí)。建德釋而禮之,用為貝州刺史。善會罵曰老賊何敢擬議國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豈是汝屠酤兒輩敢欲更相吏邪臨之以兵辭氣不撓凜然有節(jié)。建德猶欲活之,為其部下所請,又知終不為己用,于是害之。清河士庶莫不傷痛焉
——選自《隋史》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每恨眾寡懸殊,未能滅賊遺憾 |
B.擢拜朝請大夫、清河郡丞提升,提拔 |
C.復(fù)擾清河,善會逆拒之抵觸,不順從 |
D.反為所敗,嬰城固守繞,圍繞 |
A.乘勝遂破其營,盡俘其眾其年,從楊義臣斬漳南賊帥高士達 |
B.善會大業(yè)中為鄃令復(fù)為賊所敗,退保臨清 |
C.破黎陽而還,軍鋒甚盛建德釋而禮之,用為貝州刺史 |
D.善會率勵所領(lǐng),與賊搏戰(zhàn)金稱釋冠氏來援,因與辯戰(zhàn) |
A.善會進計(于)達,達不能用 | B.金稱釋冠氏來援,因與辯戰(zhàn),(金稱)不利 |
C.取善會之策,頻與(金稱)決戰(zhàn) | D.善會逆拒之,反為(建德)所敗 |
A.將軍段達討伐金稱,善會進獻計謀,未予采納,段達失敗。后來的戰(zhàn)斗中,段達采納了善會的謀略,大大地打敗了金稱。 |
B.那時崤山以東地區(qū)時局混亂,百姓紛從盜賊,官府勢力微弱,很多郡縣被盜賊攻陷。當(dāng)時能夠抵抗強盜的人,只有善會。 |
C.善會英勇善戰(zhàn),斬殺了金稱,將金稱的首級送到了皇帝所在的地方,跟從楊義臣斬殺了士達,將士達的首級送到江都宮。 |
D.建德打敗了善會后,因為部下的請求,想讓善會存活下來,但又考慮到善會終究不能為自己所用,最終還是殺害了善會。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張范,字公儀,河內(nèi)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辭不受。性恬靜樂道,忽于榮利,征命無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議郎,遷伊闕都尉。董卓作亂,承欲合徒眾與天下共誅卓。承弟昭時為議郎,適從長安來,謂承曰:“今欲誅卓,眾寡不敵,且起一朝之謀,戰(zhàn)阡陌之民,士不素撫,兵不練習(xí),難以成功。卓阻兵而無義,固不能久;不若擇所歸附,待時而動,然后可以如志!背腥恢,乃解印綬間行歸家,與范避地揚州。袁術(shù)備禮招請,范稱疾不往,術(shù)不強屈也。遣承與相見,術(shù)問曰:“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廣,士民之眾,欲徼福齊桓,擬跡高祖,何如?”承對曰:“在德不在強。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雖由匹夫之資,而興霸王之功,不足為難。若茍僭擬,干時而動,眾之所棄,誰能興之?”術(shù)不悅。是時,太祖將征冀州,術(shù)復(fù)問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數(shù)千,敵十萬之眾,可謂不量力矣!子以為何如?”承乃曰:“漢德雖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挾天子以令天下,雖敵百萬之眾可也!毙g(shù)作色不懌,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詣太祖,太祖表以為諫議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戩為山東賊所得,范直詣賊請二子,賊以陵還范。范謝曰:“諸君相還兒厚矣。夫人情雖愛其子,然吾憐戩之小,請以陵易之。”賊義其言,悉以還范。太祖自荊州還,范得見于陳,以為議郎,參丞相軍事,甚見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與世子居守。太祖謂文帝:“舉動必諮此二人!笔雷訄(zhí)子孫禮。救恤窮乏,家無所余,中外孤寡皆歸焉。贈遺無所逆,亦終不用,及去,皆以還之。建安十七年卒。
——選自《三國志•魏書》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乃解印綬間行歸家 間:(得)機會。
B.欲徼福齊桓,擬跡高祖 擬:比,比擬。
C.若茍僭擬,干時而動 干:冒犯,沖犯。此處可譯為“背離”。
D.贈遺無所逆,亦終不用 逆:迎,迎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且起一朝之謀 不出,火且盡
B.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今曹公挾天子以令天下,雖敵百萬之眾可也 雖大風(fēng)浪不可鳴也,而況石乎
D.太祖自荊州還,范得見于陳 趙氏求救于齊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張范“忽于榮利”的一組是( )
①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辭不受 ②征命無所就 ③乃解印綬間行歸家
④袁術(shù)備禮招請,范稱疾不往 ⑤范以疾留彭城 ⑥救恤窮乏,家無所余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組是( )
A.董卓作亂時,張范與張承想要集合徒眾與天下豪杰一起討伐董卓,后在其弟張昭的勸阻下作罷。
B.張范讓張承去見袁術(shù),由于張承在言談之中沒有曲意逢迎袁術(shù),致使見面不歡而散。從中可以看出張承“方正”的性格。
C.張范與張承的兒子同被盜賊劫持,張范前往賊穴營救,最終盜賊被他的仁義之言所感動,把兩個孩子都還給了他。
D.太祖每當(dāng)出兵征戰(zhàn),常常讓張范和邴原輔助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并告誡曹丕若有所行動一定要向兩人咨詢,足見張范深得太祖器重。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