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詞類活用類型與其它三項不同的是 |
A.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B.汝之純明宜業(yè)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 C.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08 月考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莫言:把中國鄉(xiāng)村的故事講給世界
格林
①“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隨著10月11日,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筆下神奇瑰麗的“高密東北鄉(xiāng)”也一夜之間成為世界文壇最輝煌的地理名詞之一。
②童年的莫言是苦難的,饑餓是一生的噩夢。五六歲時,趕上“三年自然災害”,為了填飽肚子,莫言吃野草、啃樹皮,甚至搶煤吃。1961年春,村里的小學拉來一車亮晶晶的煤塊,莫言和小伙伴一擁而上,每人搶起一塊煤,“咯嘣咯嘣”啃起來。
③極端饑餓的日子里莫言曾聽鄰村的右派大學生說過,他認識一個作家寫了本書,得了成千上萬的稿費,每天能吃三頓餃子,還是肥肉餡的,咬一口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神仙的生活也不過如此!為了吃上肥肉餡的餃子,莫言決心長大后一定要當個作家。
④成名后的莫言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回望童年,“我當然希望童年能過得好一些,但從文學的角度講,沒有受完整的教育,吃不飽,穿不暖,15歲前光著屁股,干著不應該是孩子干的農(nóng)活,這些獨特的經(jīng)歷,成為了我創(chuàng)作的財富。”
⑤高密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古城,流傳著許多詭譎的傳說、神秘的風俗,還有老人們講的改朝換代的歷史和神仙鬼怪故事,這些都是莫言文學生命的最早啟蒙。
⑥祖父曾說過,村后的小橋上有個“嚷噪鬼”,夜晚一人過橋,它會在背后拍你的肩, 發(fā)出“嚷噪”的冷笑聲。有一次,莫言晚上經(jīng)過小石橋,不由得放聲歌唱。母親問他,深更半夜為什么要唱?“我怕那個‘嚷噪鬼’”,他驚魂未定地回答。這些都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著莫言,并成為他日后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
⑦除了聽來的故事,莫言也如饑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著養(yǎng)分。那時的農(nóng)村,書籍還是稀罕物。莫言就一家一戶地去借,周圍十幾個樹子,誰家有本什么書他都了如指掌。為了閱讀石匠家那套帶插圖的《封神演義》,莫言要給石匠家推磨磨面一上午。
⑧在《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使用了 “高密東北鄉(xiāng)”。而《紅高粱》蜚聲海內(nèi)外,讓莫言和異彩斑斕的“高密東北鄉(xiāng)”進入了西方的視野。
⑨在《紅高粱》誕生后的20多年里,莫言一直忠實地延續(xù)著“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故事。《紅高梁家族》寫了 “我爺爺我奶奶”;20世紀90年代中期,《豐乳肥臀》寫了 “我爹我娘”;2006年的《生死疲勞》寫了“我”這代人,高密東北多這個地處膠東平原邊緣默默無聞的中國鄉(xiāng)村,逐漸成為一個足以媲美?思{的“約克納帕塔法鎮(zhèn)”和馬爾克斯的“馬孔多小鎮(zhèn)”的獨立文學王國。
⑩莫言的作品內(nèi)容豐富、想象狂放、語言犀利、敘事磅礴,具有狂歡化的風格!都~約時報》書評認為:莫言是一位世界級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說,莫言的創(chuàng)作代表了亞洲的最高水平。
(11)然而,光環(huán)與盛名并未讓莫言滿足。近年來,他逐漸結(jié)束了高密東北鄉(xiāng)家族系列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而精心對小說進行著各種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莫言看來,“重復自己比抄襲別人還要可恥”。 2009年,閉關三年的莫言推出了創(chuàng)新之作《蛙》 ,內(nèi)容以“鄉(xiāng)村醫(yī)生姑”一生的經(jīng)歷為主線,關注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在民間的影響,是極少有人涉獵的題材,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也迥異于以往。2011年,《蛙》問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12)舉國為“諾獎”歡騰之際,莫言依然低調(diào)而謙遜, “興奮五分鐘可以了,不要把這當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作家重要的是作品而非獎項。我要盡快從當前的熱鬧與喧囂中走出,宜干什么干什么。0”當問起他會用什么樣的方式慶祝獲獎時他的回答不過是和家人一起包一頓餃子吃。
(選自《中國人物》 2012年第12期,有刪改)
2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nbsp; )( )(5分)
A.莫言所寫的“高密東北鄉(xiāng)”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鄉(xiāng)土,書寫的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傳統(tǒng),具有地域特色。這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印證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
B.苦難磨礪了莫言,也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財富,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的饑餓促使他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可見苦難是作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C.傳記開篇引用莫言作品《紅高粱》中的語句,目的在于營造蒼涼壯闊的意境,引出傳主,讓讀者對莫言的文字有直觀的印象。
D.本文多處引用了莫言的原話和他人對莫言的評價,內(nèi)容豐富,增強了傳記的客觀真實性,也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莫言以及他的作品。
E.莫言的作品《蛙》問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源自于他對小說進行的各種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及在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方面所做的突破,但題材極少有人涉獵是主要的原因。
26.文中第⑥、⑦段分別寫了莫言小時“經(jīng)過小石橋”和“給石匠家推磨”兩件事,主要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27.作為作家,莫言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
28.托爾斯泰說:“寫你的村莊,你就寫了世界!蹦詭资耆缫蝗赵卩l(xiāng)土,創(chuàng)造了瑰麗的“高密東北鄉(xiāng)”這一文學王國,最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作家”。這對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什么啟示?請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一位你熟悉的作家,談談你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5屆吉林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莫言:把中國鄉(xiāng)村的故事講給世界
格林
①“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隨著10月11日,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筆下神奇瑰麗的“高密東北鄉(xiāng)”也一夜之間成為世界文壇最輝煌的地理名詞之一。
②童年的莫言是苦難的,饑餓是一生的噩夢。五六歲時,趕上“三年自然災害”,為了填飽肚子,莫言吃野草、啃樹皮,甚至搶煤吃。1961年春,村里的小學拉來一車亮晶晶的煤塊,莫言和小伙伴一擁而上,每人搶起一塊煤,“咯嘣咯嘣”啃起來。
③極端饑餓的日子里莫言曾聽鄰村的右派大學生說過,他認識一個作家寫了本書,得了成千上萬的稿費,每天能吃三頓餃子,還是肥肉餡的,咬一口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神仙的生活也不過如此!為了吃上肥肉餡的餃子,莫言決心長大后一定要當個作家。
④成名后的莫言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回望童年,“我當然希望童年能過得好一些,但從文學的角度講,沒有受完整的教育,吃不飽,穿不暖,15歲前光著屁股,干著不應該是孩子干的農(nóng)活,這些獨特的經(jīng)歷,成為了我創(chuàng)作的財富!
⑤高密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古城,流傳著許多詭譎的傳說、神秘的風俗,還有老人們講的改朝換代的歷史和神仙鬼怪故事,這些都是莫言文學生命的最早啟蒙。
⑥祖父曾說過,村后的小橋上有個“嚷噪鬼”,夜晚一人過橋,它會在背后拍你的肩, 發(fā)出“嚷噪”的冷笑聲。有一次,莫言晚上經(jīng)過小石橋,不由得放聲歌唱。母親問他,深更半夜為什么要唱?“我怕那個‘嚷噪鬼’”,他驚魂未定地回答。這些都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著莫言,并成為他日后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
⑦除了聽來的故事,莫言也如饑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著養(yǎng)分。那時的農(nóng)村,書籍還是稀罕物。莫言就一家一戶地去借,周圍十幾個樹子,誰家有本什么書他都了如指掌。為了閱讀石匠家那套帶插圖的《封神演義》,莫言要給石匠家推磨磨面一上午。
⑧在《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使用了 “高密東北鄉(xiāng)”。而《紅高粱》蜚聲海內(nèi)外,讓莫言和異彩斑斕的“高密東北鄉(xiāng)”進入了西方的視野。
⑨在《紅高粱》誕生后的20多年里,莫言一直忠實地延續(xù)著“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故事!都t高梁家族》寫了 “我爺爺我奶奶”;20世紀90年代中期,《豐乳肥臀》寫了 “我爹我娘”;2006年的《生死疲勞》寫了“我”這代人,高密東北多這個地處膠東平原邊緣默默無聞的中國鄉(xiāng)村,逐漸成為一個足以媲美?思{的“約克納帕塔法鎮(zhèn)”和馬爾克斯的“馬孔多小鎮(zhèn)”的獨立文學王國。
⑩莫言的作品內(nèi)容豐富、想象狂放、語言犀利、敘事磅礴,具有狂歡化的風格。《紐約時報》書評認為:莫言是一位世界級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說,莫言的創(chuàng)作代表了亞洲的最高水平。
(11)然而,光環(huán)與盛名并未讓莫言滿足。近年來,他逐漸結(jié)束了高密東北鄉(xiāng)家族系列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而精心對小說進行著各種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莫言看來,“重復自己比抄襲別人還要可恥”。 2009年,閉關三年的莫言推出了創(chuàng)新之作《蛙》 ,內(nèi)容以“鄉(xiāng)村醫(yī)生姑”一生的經(jīng)歷為主線,關注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在民間的影響,是極少有人涉獵的題材,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也迥異于以往。2011年,《蛙》問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12)舉國為“諾獎”歡騰之際,莫言依然低調(diào)而謙遜, “興奮五分鐘可以了,不要把這當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作家重要的是作品而非獎項。我要盡快從當前的熱鬧與喧囂中走出,宜干什么干什么。0”當問起他會用什么樣的方式慶祝獲獎時他的回答不過是和家人一起包一頓餃子吃。
(選自《中國人物》 2012年第12期,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nbsp; )( )(5分)
A.莫言所寫的“高密東北鄉(xiāng)”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鄉(xiāng)土,書寫的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傳統(tǒng),具有地域特色。這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印證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
B.苦難磨礪了莫言,也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財富,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的饑餓促使他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可見苦難是作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C.傳記開篇引用莫言作品《紅高粱》中的語句,目的在于營造蒼涼壯闊的意境,引出傳主,讓讀者對莫言的文字有直觀的印象。
D.本文多處引用了莫言的原話和他人對莫言的評價,內(nèi)容豐富,增強了傳記的客觀真實性,也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莫言以及他的作品。
E.莫言的作品《蛙》問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源自于他對小說進行的各種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及在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方面所做的突破,但題材極少有人涉獵是主要的原因。
2.文中第⑥、⑦段分別寫了莫言小時“經(jīng)過小石橋”和“給石匠家推磨”兩件事,主要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作為作家,莫言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
4.托爾斯泰說:“寫你的村莊,你就寫了世界。”莫言幾十年如一日扎根于鄉(xiāng)土,創(chuàng)造了瑰麗的“高密東北鄉(xiāng)”這一文學王國,最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作家”。這對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什么啟示?請結(jié)合文本,聯(lián)系一位你熟悉的作家,談談你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莫言所寫的“高密東北鄉(xiāng)”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鄉(xiāng)土,書寫的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傳統(tǒng),具有地域特色。這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印證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 |
B.苦難磨礪了莫言,也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財富,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的饑餓促使他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可見苦難是作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
C.傳記開篇引用莫言作品《紅高粱》中的語句,目的在于營造蒼涼壯闊的意境,引出傳主,讓讀者對莫言的文字有直觀的印象。 |
D.本文多處引用了莫言的原話和他人對莫言的評價,內(nèi)容豐富,增強了傳記的客觀真實性,也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莫言以及他的作品。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屆廣東省番禺中學高三11月段考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讀下面的文字。
關于進化論的講演 [英]赫胥黎
①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兒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稈”。這是一個關于一棵豆子的傳說,它一個勁兒地長,聳入云霄直達天堂,它的葉子伸展成一個巨大的華蓋。故事的主人公,順著豆稈爬了上去,發(fā)現(xiàn)寬闊茂密的葉子支撐著另一個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樣的成分組成的,然而卻是那樣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談,我現(xiàn)在的探索與這個勇敢的探險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處。我請求你們與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嘗試著去進入一個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們所知,那個世界是一個簡單的、看起來無生氣的東西?墒侨绻羞m當?shù)姆N植條件,最重要的一條是有足夠暖和的溫度,它就會非常顯著地表現(xiàn)出一種十分驚人的活力。從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壯長大,同時經(jīng)過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并不會像我們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樣使我們那么感到驚奇,只是因為我們每日每時都可以看到這些變化。
②這一植物以覺察不出的步驟逐漸長大,成為由根、莖、葉、花和果實組成的一種既大且多樣化的結(jié)構(gòu),每一部分從里到外都是按照一個極端復雜而又異常精確細致的模型鑄造出來的。在每個復雜的結(jié)構(gòu)中,就像在它們最微小的組成部分中一樣,都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能量,協(xié)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這種能量,不停地工作著來維持其整體的生命并有效地實現(xiàn)其在自然界體系中所應起的作用。經(jīng)過如此巧奪天工建立起來的大廈一旦全部完成,它就開始倒塌。這種植物逐漸凋謝。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無生氣的、或多或少的簡單物體,恰如它由之生長出來的那個豆子一樣;而且也像豆子那樣富有產(chǎn)生相似的循環(huán)表現(xiàn)的潛在能力。
③不必用有詩意的或科學的想象來尋求與這種向前進展、又好像是回復到起點的過程的類比。這就像向上投擲出去的一塊石頭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著軌道飛行的箭的進程。或者我們也可以說,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當?shù)氖,將胚芽擴展成為成長的植物比作打開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滾滾流動和不斷展寬的河流,而由此達到“發(fā)展”或“進化”的概念。在這里和在別的地方一樣,名詞只是“噪聲”和“煙霧”,重要的是對名詞所表示的事實要有一個明確而恰當?shù)母拍。由此說來,當前的這一事實是永遠重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長中的植物,從種子的比較簡單和潛伏的狀態(tài)過渡到完全顯現(xiàn)為高度分化的類型,然后又回復到簡單和潛伏狀態(tài)。
④對這一過程的性質(zhì)深刻理解的價值在于:它適用于豆子,也適用于一般有生命的東西。在動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樣,從非常低級的類型到最高級的類型,生命過程表現(xiàn)出同樣的循環(huán)進化。不僅如此,我們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環(huán)進化從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來。諸如表現(xiàn)在水之流入大海復歸于水源;天體中的月盈月虧、位置的來回轉(zhuǎn)移;人生年歲的無情增加;王朝和國家的相繼崛起、興盛和沒落——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題。
⑤正如沒有人在涉過急流時能在同一水里落腳兩次,因此,也沒有人能確切斷定這個能感覺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現(xiàn)狀。我們對事物的本質(zhì)認識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們所謂的靜止只不過是沒有被覺察到的活動;表面的平靜乃是無聲而劇烈的戰(zhàn)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時刻,宇宙狀態(tài)只是各種敵對勢力的一種暫時協(xié)調(diào)的表現(xiàn),是斗爭的一幕,所有的戰(zhàn)士都依次在斗爭中陣亡。對世界的每個局部來說是這樣,對整體來說也是這樣。自然知識越來越導致這樣的結(jié)論:“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萬物”都是宇宙物質(zhì)的部分過渡形式,在沿著進化道路前進,從星云的潛力,通過太陽、行星、衛(wèi)星的無限成長,通過事物的千變?nèi)f化,通過生命和思維上的無限的差異,也許,還通過我們沒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種存在形式,而回復到它們由之產(chǎn)生的不確定的潛在狀態(tài)。這樣,宇宙的最明顯的屬性,就是它的不穩(wěn)定性。它所表現(xiàn)的面貌與其說是永恒的實體,不如說是變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動和滲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沒有什么東西是持續(xù)不變的。
(選自赫胥黎1893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的一次講演,題目為譯者所加)
【小題1】文中那“一棵豆子”具有怎樣的特點?(4分)
【小題2】作者為什么要在文章的開頭引用“杰克和豆桿”的故事?(5分)
【小題3】科學語言的生動性是與準確性緊密聯(lián)系的,在文中三個劃線句子中任意選取一句,賞析其語言特色。(6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屆廣東省高三11月段考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讀下面的文字。
關于進化論的講演 [英]赫胥黎
①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兒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稈”。這是一個關于一棵豆子的傳說,它一個勁兒地長,聳入云霄直達天堂,它的葉子伸展成一個巨大的華蓋。故事的主人公,順著豆稈爬了上去,發(fā)現(xiàn)寬闊茂密的葉子支撐著另一個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樣的成分組成的,然而卻是那樣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談,我現(xiàn)在的探索與這個勇敢的探險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處。我請求你們與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嘗試著去進入一個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們所知,那個世界是一個簡單的、看起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是如果有適當?shù)姆N植條件,最重要的一條是有足夠暖和的溫度,它就會非常顯著地表現(xiàn)出一種十分驚人的活力。從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壯長大,同時經(jīng)過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并不會像我們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樣使我們那么感到驚奇,只是因為我們每日每時都可以看到這些變化。
②這一植物以覺察不出的步驟逐漸長大,成為由根、莖、葉、花和果實組成的一種既大且多樣化的結(jié)構(gòu),每一部分從里到外都是按照一個極端復雜而又異常精確細致的模型鑄造出來的。在每個復雜的結(jié)構(gòu)中,就像在它們最微小的組成部分中一樣,都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能量,協(xié)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這種能量,不停地工作著來維持其整體的生命并有效地實現(xiàn)其在自然界體系中所應起的作用。經(jīng)過如此巧奪天工建立起來的大廈一旦全部完成,它就開始倒塌。這種植物逐漸凋謝。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無生氣的、或多或少的簡單物體,恰如它由之生長出來的那個豆子一樣;而且也像豆子那樣富有產(chǎn)生相似的循環(huán)表現(xiàn)的潛在能力。
③不必用有詩意的或科學的想象來尋求與這種向前進展、又好像是回復到起點的過程的類比。這就像向上投擲出去的一塊石頭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著軌道飛行的箭的進程。或者我們也可以說,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當?shù)氖,將胚芽擴展成為成長的植物比作打開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滾滾流動和不斷展寬的河流,而由此達到“發(fā)展”或“進化”的概念。在這里和在別的地方一樣,名詞只是“噪聲”和“煙霧”,重要的是對名詞所表示的事實要有一個明確而恰當?shù)母拍。由此說來,當前的這一事實是永遠重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長中的植物,從種子的比較簡單和潛伏的狀態(tài)過渡到完全顯現(xiàn)為高度分化的類型,然后又回復到簡單和潛伏狀態(tài)。
④對這一過程的性質(zhì)深刻理解的價值在于:它適用于豆子,也適用于一般有生命的東西。在動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樣,從非常低級的類型到最高級的類型,生命過程表現(xiàn)出同樣的循環(huán)進化。不僅如此,我們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環(huán)進化從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來。諸如表現(xiàn)在水之流入大海復歸于水源;天體中的月盈月虧、位置的來回轉(zhuǎn)移;人生年歲的無情增加;王朝和國家的相繼崛起、興盛和沒落——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題。
⑤正如沒有人在涉過急流時能在同一水里落腳兩次,因此,也沒有人能確切斷定這個能感覺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現(xiàn)狀。我們對事物的本質(zhì)認識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們所謂的靜止只不過是沒有被覺察到的活動;表面的平靜乃是無聲而劇烈的戰(zhàn)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時刻,宇宙狀態(tài)只是各種敵對勢力的一種暫時協(xié)調(diào)的表現(xiàn),是斗爭的一幕,所有的戰(zhàn)士都依次在斗爭中陣亡。對世界的每個局部來說是這樣,對整體來說也是這樣。自然知識越來越導致這樣的結(jié)論:“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萬物”都是宇宙物質(zhì)的部分過渡形式,在沿著進化道路前進,從星云的潛力,通過太陽、行星、衛(wèi)星的無限成長,通過事物的千變?nèi)f化,通過生命和思維上的無限的差異,也許,還通過我們沒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種存在形式,而回復到它們由之產(chǎn)生的不確定的潛在狀態(tài)。這樣,宇宙的最明顯的屬性,就是它的不穩(wěn)定性。它所表現(xiàn)的面貌與其說是永恒的實體,不如說是變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動和滲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沒有什么東西是持續(xù)不變的。
(選自赫胥黎1893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的一次講演,題目為譯者所加)
1.文中那“一棵豆子”具有怎樣的特點?(4分)
2.作者為什么要在文章的開頭引用“杰克和豆桿”的故事?(5分)
3.科學語言的生動性是與準確性緊密聯(lián)系的,在文中三個劃線句子中任意選取一句,賞析其語言特色。(6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四川省南充市畢業(yè)生第二次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問題。(共23分)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淵明還是沒有產(chǎn)生應有的反響。好評有一些,比較零碎。直到宋代。
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蘇東坡是熱鬧中人,由他來激贊一種幾百年前的安靜,容易讓人信任。細細一讀,果然是好。于是,陶淵明成了熱門。
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節(jié)選自余秋雨《重巒疊嶂間的田園》,略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
A.陶淵明拒絕轟動,又沒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為民眾和文壇接受。
B.第一段中劃線處“他可能還會覺得”的內(nèi)容,從字面上看是陶淵明覺得,實質(zhì)上是作者覺得。
c.陶淵明雖然也斷斷續(xù)續(xù)地做過一些小官,但他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他惦念著自己的田園,擔心自己的田園荒蕪了,因此辭官回到了田園。
D.中國的文化人格從漫長的古代到東晉末期出現(xiàn)了三次非常重要的發(fā)展變化。
E.本文采用了比較、比喻、欲揚先抑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藝術表達效果。
2.文章開頭說:“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可能有點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該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概括說明“安靜”對中國文化人的影響。(5分)
4.作者在文末說,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的高峰”。從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歡成為“土坡”,不愿成為“被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高峰”。針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談談你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問題。(共23分)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桑俨换厝,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淵明還是沒有產(chǎn)生應有的反響。好評有一些,比較零碎。直到宋代。
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蘇東坡是熱鬧中人,由他來激贊一種幾百年前的安靜,容易讓人信任。細細一讀,果然是好。于是,陶淵明成了熱門。
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節(jié)選自余秋雨《重巒疊嶂間的田園》,略有刪改)
【小題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
A.陶淵明拒絕轟動,又沒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為民眾和文壇接受。
B.第一段中劃線處“他可能還會覺得”的內(nèi)容,從字面上看是陶淵明覺得,實質(zhì)上是作者覺得。
c.陶淵明雖然也斷斷續(xù)續(xù)地做過一些小官,但他對田間勞動更感興趣,他惦念著自己的田園,擔心自己的田園荒蕪了,因此辭官回到了田園。
D.中國的文化人格從漫長的古代到東晉末期出現(xiàn)了三次非常重要的發(fā)展變化。
E.本文采用了比較、比喻、欲揚先抑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藝術表達效果。
【小題2】文章開頭說:“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可能有點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是什么?該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題3】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概括說明“安靜”對中國文化人的影響。(5分)
【小題4】作者在文末說,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的高峰”。從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歡成為“土坡”,不愿成為“被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高峰”。針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談談你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