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釋,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A.故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STRONG>觀(景象)
B.古之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收獲、心得)
C.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危險)
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之(幫助)
C
請?jiān)谶@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01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釋,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
A.故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STRONG>觀(景象)
B.古之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收獲、心得)
C.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危險)
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之(幫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桂壯紅皮書·高中同步系列·活題巧解巧練·高二語文(上) 題型:013

閱讀下文,完成(1)~(4)題。

  子厚前時少年,勇于為人,不自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使子厚在臺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斥時,有人力能舉之,且必復(fù)用不窮。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xué)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書選自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1)下列加粗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

A.故卒死于窮         裔:后代

B.使子厚在臺省時        使:假使

C.以彼此           易:換

D.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孰:哪個

(2)有通假字的一項(xiàng)是

[  ]

A.故卒死于窮裔

B.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

C.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

D.雖有出于人

(3)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xiàng)的一項(xiàng)是

[  ]

A.不自貴重顧藉

B.士卒多為用者

C.材不為世用

D.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

(4)各句加粗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xiàng)是

[  ]

A.道不行于時也

B.有人力能舉之

C.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

D.如此則荊吳之勢強(qiáng),鼎足之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6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fēng)波未靜,心憚遠(yuǎn)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dāng)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日《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脫然有——懷:思念。
B.皆口腹自——役:差役。
C.饑凍雖——切:急迫。
D.猶望一——稔:莊稼成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實(shí)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①親多勸余為長吏②便求之
B.①生生所資,未其術(shù)②遂用于小邑
C.①悟已之不諫②懷良辰以孤
D.①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②既窈窕以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虛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①諸侯惠愛為德②登東皋舒嘯
B.①脫然有懷,求靡途②善萬物得時
C.①事順心②于今無會
D.①時風(fēng)波未靜②受任敗軍之際
4.以下六句話分為四組,能夠反映陶淵明對官場厭惡、鄙棄態(tài)度的一項(xiàng)是(     )
①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②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③饑凍雖切,違己交病
④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⑤于時風(fēng)波未靜,心憚遠(yuǎn)役
⑥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④D.②⑤⑥
5.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非矯厲所得——不是勉強(qiáng)自己致力于事務(wù)所能做到的。
B.皆口腹自役——都是為了謀生糊口而役使自己出來做官。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不久程家妹妹在武昌去世。
D.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受饑挨凍雖然迫切,但違背自己的意志出來做官卻帶來更大的痛苦。
6.下列對陶淵明“就官”“去官”的原因分析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A.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shù)的原因,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yuǎn)的因素。
B.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如果不是“公田之利,足以為酒”,他是絕對不會去做彭澤令的。
C.陶淵明辭官最根本的原因是質(zhì)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dāng)時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yīng)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黃岡題庫·練考新課堂》高一語文(全冊)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這幾個例子可以證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兒童讀物的。盧梭在《愛彌兒》卷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rèn)為有壞心術(shù),舉狐貍騙烏鴉嘴里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了,不會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要真是這樣,不就證明小孩子居心本來欠好嗎?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一個什么世界、一個什么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rèn)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孩子教得復(fù)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rèn)為寓言要不得,因?yàn)樗鸭儤愕男『⒔痰糜唵瘟,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bào),也像在禽獸中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dāng)。緣故是,盧梭是原始主義者,主張復(fù)古,而我是相信進(jìn)步的人——雖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道:“車子的前進(jìn),都是我的力量!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部分的解釋,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

A.盧梭在《愛彌兒》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盧梭,英國的啟蒙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文學(xué)家)

B.認(rèn)為有壞心術(shù)。(心術(shù),心眼)

C.要真是這樣,不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嗎?(心里懷著某種念頭)

D.善惡的果報(bào)。(因果報(bào)應(yīng))

2.對“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一個什么世界、什么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

A.作者認(rèn)為小孩子不該讀寓言,寓言會把孩子教得愈簡單、愈幼稚。

B.作者認(rèn)為小孩子該讀寓言,寓言可以讓小孩子分辨是非、善惡。

C.如果社會上是非的分別、善惡果報(bào),也像寓言中的禽獸那樣公開清楚,孩子就不能讀;反之,能讀。

D.作者呼喚世人要凈化社會環(huán)境,為小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3.“我是相信進(jìn)步的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雖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軸心上,嗡嗡地叫道:‘車子的前進(jìn),都是我的力量’”一句中,“蒼蠅”比喻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說法,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項(xiàng)是

[  ]

A.盧梭和錢鐘書的觀點(diǎn)相同,都反對小孩子讀寓言,各自的理由也相同。

B.盧梭和錢鐘書的觀點(diǎn)完全不同,各自的理由也不同。

C.盧梭是原始主義者,主張回到原始社會中去,那樣社會只有真善美,沒有假惡丑。

D.作者錢鐘書是相信進(jìn)步的人,他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fā)展的,相信真善美總將戰(zhàn)勝假惡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螅o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xiàng)是(     )
A.社稷之臣也——是:這
B.且爾言矣——過:超過
C.君子疾夫曰欲之——舍:避而不談
D.而必為之——辭:托詞
2.比較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①冉有、季路于孔子
②圖窮匕
③則將焉用彼
④今由與求也,夫子
A.兩個“見”字相同,兩個“相”字也相同
B.兩個“見”字相同,兩個“相”字不同
C.兩個“見”字不同,兩個“相”字相同
D.兩個“見”字不同,兩個“相”字也不同
3.從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與其他三項(xiàng)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B.……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C.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D.則將焉用彼相矣
4.下列各句中括號里補(bǔ)充出來的省略成分,不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
A.昔者先王以(顓臾)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之)也
C.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之)也
D.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己)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
5.以下五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孔子“主張禮治”的一組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②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⑤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6.把文段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課外練習(xí)(第二冊) 題型:048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地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xué)不如彼邪?則學(xué)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xué)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xué)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fēng)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曾鞏《墨池記》

1.下面給加粗字注音錯誤的一項(xiàng)是(3分)

[  ]

A.豈信然(y6)

B.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qi1ng)以仕

C.豈有徜徉肆(z@)

D.(p9)于來世者何如哉?

2.根據(jù)文意,填寫下列空白處的內(nèi)容(用文章的原詞句)(4分)

A.《臨川己》的作者是_________

B.“晉王右軍”指的是________

C.王羲之曾經(jīng)仰慕的人是________

D.王羲之的墨池在的地方是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粗“以”字的含義相同的兩項(xiàng)(3分)

[  ]

臨于溪,日新城 、谟械赝萑欢

③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仕 ④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揭之

⑤雖一能不廢   、薅及乎其跡邪?

⑦其亦欲推其事勉其學(xué)者邪?

4.對下面句中三個“其”字意義解釋正確的一項(xiàng)是(3分)

[  ]

A.①他(指王盛) ②他的(指王羲之) ③這些

B.①還是 ②他的(指王盛) ③學(xué)舍

C.①大概 ②這些 ③那些

D.①莫非 ②他的(指王羲之) ③那些

5.下列各項(xiàng)中,對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3分)

[  ]

A項(xiàng)

①此為其故跡,豈信邪?

(確實(shí))

②而又嘗自于此邪?

(歡樂)

B項(xiàng)

①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以

(出外做事)

②羲之之書,晚

(竟然)

C項(xiàng)

①蓋亦以精力自者,非天成也

(取得)

②恐其不

(顯著)

D項(xiàng)

①書“晉王右軍墨池”之文字于楹間以

(標(biāo)明)

②而使后人之如此

(尊重、推崇)

6.對下面兩句理解正確的一項(xiàng)是(6分)

①雖一能不以廢

[  ]

A.即使只有一點(diǎn)才能,也不愿被埋沒掉

B.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把它埋沒

C.雖然有才能,也不應(yīng)虛度光陰

D.雖然能始終如一,不半途而廢

②況仁人莊士之遺風(fēng)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  ]

A.況且我思念著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流傳下來的好風(fēng)氣,影響到后世,又該怎么樣呢?

B.況且我認(rèn)為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遺留下來的德行和思想表現(xiàn)在后世,又該怎么樣呢?

C.況且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流傳下來教化和精神影響到后世,那又會怎么樣呢?

D.況且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流傳下來的德行和思想被后人繼承,好不好呢?

7.下面四句中,最能表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項(xiàng)是(3分)

[  ]

A.當(dāng)取人之長,補(bǔ)己之短

B.學(xué)習(xí)有專長,才可能出成績

C.為人要行善,發(fā)揚(yáng)古人的好作風(fēng)

D.天才從勤學(xué)苦練當(dāng)中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下列各句中對加粗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無乃爾是:過錯
B.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舍棄,回避
C.則將焉用彼矣 相:輔助
D.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 :傾訴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昔先王以為東蒙主 不能
B.且在邦域中矣 既來之,則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將焉用彼相矣 故遠(yuǎn)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患不安 不在顓臾,在蕭墻之內(nèi)也
3.以下五句話中,全都體現(xiàn)孔子治國安邦原則的一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③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④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⑤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圍繞“季氏將伐顓臾是錯誤的”這一觀點(diǎn)展開反駁,通過孔子與他的學(xué)生冉有、季路之間的對話,批駁了季氏兼并顓臾的企圖,闡明了“治國以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B.第1段孔子對弟子的批駁,語勢跌宕起伏,說理層層深入,表達(dá)非常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C.第3段語言的主要特點(diǎn)是形式整齊,音調(diào)和諧,氣勢貫通,層次性極強(qiáng),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過對心態(tài)、表情、動作的刻畫,使人物的形貌和個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當(dāng)仁不讓,直面邪惡,充分地顯示了出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