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補(bǔ)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人園圃,(一人)竊其桃李。 B.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君子)則弗知非。 C.從而譽(yù)之,謂之(為)義。 D.(越王)教馴其臣,(士)私令人焚舟失火。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昌邑一中2007-2008年上學(xué)期高二語文期末考試題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1.對“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一句中的“奮”“烈”“振”的解釋,依次應(yīng)為 ( 。
A.奮起 猛烈 振作
B.奮斗 功德 震撼
C.發(fā)展 功業(yè) 舉起
D.奮斗 烈士 揮動
2.下列各句已補(bǔ)出了被省略的成分,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C.俯首系頸,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陽
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準(zhǔn)確的一句是 ( 。
A.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于是讓蒙恬在北面修筑長城并讓他守衛(wèi)在以竹木做成的籬笆的軍營中。
B.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于是秦始皇廢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焚燒了諸子百家的言論著作,企圖用這個辦法使百姓愚昧無知。
C.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可靠的臣子,精銳的士兵炫耀著堅利的兵器,盤問來往行人。
D.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自認(rèn)為險固的關(guān)中,金屬修建的城墻,正是子孫萬代帝王的基業(yè)呀。
4.對這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這段文字的中心是寫秦始皇功業(yè)的,即其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B.這段文字從愚民、弱民、恃險等方面鋪敘了秦始皇鞏固政權(quán)的一系列措施,側(cè)面反映了暴政的陰影,為下文的“仁義不施”埋下伏筆。
C.作者鋪敘了秦始皇鞏固政權(quán)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諷諫漢文帝,應(yīng)效法秦始皇從多方面制定鞏固政權(quán)的措施。
D.這一段文字把秦的強(qiáng)大渲染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也把秦始皇的驕固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設(shè)計必修三語文人教版(志鴻系列) 人教版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全優(yōu)設(shè)計必修三語文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xiàn)詩,瞽獻(xiàn)曲,史獻(xiàn)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bǔ)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國語·周語》)
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違逆
C.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阜:豐富 D.三年,乃流王于彘 流:流放
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的“之”字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告,則殺之 B.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下列各句括號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
A.召公告(厲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衛(wèi)巫,使(之)監(jiān)謗者,以(之)告,(王)則殺之。
C.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厲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國人)謗矣,(國人)乃不敢言。
全都表明天子聽取諫言重要性的一項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為民者宣之使言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④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bǔ)察 ⑤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歷史,對了解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事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B.在如何對待百姓公開議論朝政的問題上,厲王沒有聽取召公的意見,而是聽從了衛(wèi)巫的主張,對百姓采取“弭”的態(tài)度,予以鎮(zhèn)壓,施行暴政。
C.厲王對自己“弭謗”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潰”設(shè)喻,勸說厲王對待百姓的議論應(yīng)該采用“導(dǎo)”的方法,使他們能夠暢所欲言,這樣才能使國家昌盛。
D.厲王沒有聽從召公的勸諫,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這個地方,使他們再也無法議論朝政。
翻譯上段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
(1)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屆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上學(xué)期第一次月考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xiàn)詩,瞽獻(xiàn)曲,史獻(xiàn)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bǔ)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國語·周語》)
【小題1】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 |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違逆 |
C.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阜:豐富 | D.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 |
A.以告,則殺之 | B.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 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
A.召公告(厲王)曰:“民不堪命矣!” |
B.王怒,得衛(wèi)巫,使(之)監(jiān)謗者,以(之)告,(王)則殺之。 |
C.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厲王)成而行之。 |
D.吾能弭(國人)謗矣,(國人)乃不敢言。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A.《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歷史,對了解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事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
B.在如何對待百姓公開議論朝政的問題上,厲王沒有聽取召公的意見,而是聽從了衛(wèi)巫的主張,對百姓采取“弭”的態(tài)度,予以鎮(zhèn)壓,施行暴政。 |
C.厲王對自己“弭謗”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潰”設(shè)喻,勸說厲王對待百姓的議論應(yīng)該采用“導(dǎo)”的方法,使他們能夠暢所欲言,這樣才能使國家昌盛。 |
D.厲王沒有聽從召公的勸諫,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這個地方,使他們再也無法議論朝政。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沛公已去, 間 至軍中 間:從小路 | B.張良入謝謝:告罪 |
C.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再:兩次 | D.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督:監(jiān)督 |
A.再拜獻(xiàn)(之于)大王足下 | B.豎子不足與(之)謀 |
C.沛公安在(軍中) | D.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謝) |
A.間至軍中 | B.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 王 也 |
C.外連橫而斗諸侯 | D.項伯殺人,臣 活 之 |
A.張良和范增分別是劉邦和項羽的謀士。 |
B.張良的話,明為道歉,實為指責(zé)項羽,項羽沒聽出他的意思。 |
C.項羽接受劉邦的禮物,這說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禮節(jié)。 |
D.范增看出了劉邦是項羽最大的敵人,對自己殺死劉邦的計謀沒有被采納感到憤怒,所以他把劉邦的禮物打破了。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武)則天將不利王室,越王貞于汝南舉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沒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時狄仁杰檢校刺史,哀其詿誤①,止司刑使,停斬決,飛奏表曰:“臣欲聞奏,似為逆人論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復(fù)毀,意不能定。此輩非其本心,愿矜其詿誤!北碜,特敕配流豐州。諸囚次于寧州,寧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攜哭于碑側(cè),齋三日而后行。諸囚至豐州,復(fù)立碑紀(jì)德。初,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既平之后,將士恃威,征斂無度,仁杰率皆不應(yīng)。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何征發(fā)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亂,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萬越王生!惫廨o質(zhì)之,仁杰曰 :“明公親董戎旃②二十余萬,所在劫奪,遠(yuǎn)邇流離。創(chuàng)巨之余,肝腦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萬越王生耶?且脅從之徒,勢不自固,所以先著綱③理之也。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人士?但恐冤聲騰沸,上徹于天,將請尚方斷馬斬足下,當(dāng)北面請命,死猶生也。”遂為光輔所譖,左授復(fù)州刺史。尋征還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
注:①詿(guā)誤:貽誤,連累,牽累。②戎旃:軍旗,在這里指軍隊。
③著綱:頒明法令
1.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愿矜其詿誤 矜:憐憫
B.諸囚次于寧州 次:臨時駐扎﹑住宿
C.明公親董二十余萬 董:監(jiān)督;督察
D.自天兵暫臨 暫:暫時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司刑使相次而至 B. 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
泉涓涓而始流 不賂者以賂者喪
C. 何征發(fā)之不赴 D. 且脅從之徒,勢不自固
大王為何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括號內(nèi)補(bǔ)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諸囚) 相攜哭于碑側(cè) B.(朝廷) 所以先著綱理之也
C.(天兵) 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人士 D.(我) 當(dāng)北面請命,死猶生也
4.下列四組中,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為的吏治作風(fēng)的一組是( )
①時狄仁杰檢校刺史,哀其詿誤 ②止司刑使,停斬決
③表奏,特敕配流豐州 ④將士恃威,征斂無度,仁杰率皆不應(yīng)
⑤將請尚方斷馬斬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越王李貞起兵抗拒武則天,兵敗后,受牽連而處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
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沒為官奴。
B.狄仁杰上表為詿誤之人求情時,深知風(fēng)險極大,故言辭委婉。
C. 張光輔對狄仁杰抗命極為憤怒,以叛逆罪相威脅,狄仁杰毫不畏懼,
嚴(yán)詞駁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檢校刺史時,抵制了張光輔的橫征暴斂,被張光輔誣
陷,降為復(fù)州刺史。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1)寧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2)所在劫奪,遠(yuǎn)邇流離。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