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詞類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與例句中的“霧”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雄州列,俊采星馳

A.纖歌凝而白云
B.三江而帶五湖
C.四具,二難并
D.有好事者載以入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從詞類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與例句中的“霧”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雄州列,俊采星馳
A.纖歌凝而白云
B.三江而帶五湖
C.四具,二難并
D.有好事者載以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市部分重點中學2010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語文) 題型:文學作品閱讀

 

永恒的《蒙娜•麗莎》

①去夏訪巴黎盧浮宮,得摩挲《蒙娜•麗莎》肖像的原跡,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術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終古。達•芬奇的這幅半身美人肖像縱橫都不過十幾寸,可是她的意蘊多么深廣!佩特在《文藝復興論》里說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特殊精神都在這一幅畫里表現(xiàn)無遺。我雖然不知佩特所謂希臘的生氣,羅馬的淫欲和中世紀的神秘是怎么一回事,可是從那輕盈笑靨里我仿佛窺見人世和諧靜穆的意境。這種境界在貝多芬樂曲里,在《密羅斯愛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詩里,也常隱約領略過,可是都不如《蒙娜•麗莎》所表現(xiàn)的深刻明顯。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紀人們的熱情,想到達•芬奇作此畫時費四個寒暑的精心結(jié)構(gòu),想象到麗莎夫人臨畫時聽到四周的緩歌慢舞,如何發(fā)出那神秘的微笑。

③正想得發(fā)呆時,這中世紀的甜夢忽然被現(xiàn)世紀的足音驚醒,一個法國向?qū)ьI著一群四五十個男的女的蜂擁而來了。向?qū)Р俸茏玖拥挠⒄Z指著說:“這就是著名的《蒙娜•麗莎》!蹦切┤苏绽冻鰩追N驚奇的面孔,說出幾個處處用得著的贊美的形容詞,不到三分鐘又蜂擁而去了。一年四季,人們盡管川流不息地這樣蜂擁而來蜂擁而去,麗莎夫人卻時時刻刻在那兒露出你不知道是懷善意還是懷惡意的微笑。

④從觀賞《蒙娜•麗莎》的群眾回想到《蒙娜•麗莎》的作者,我登時產(chǎn)生一種不調(diào)和的感觸,從中世紀到現(xiàn)世紀,這中間有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中世紀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飛快,現(xiàn)在坐飛艇不用幾十分鐘就可走幾百里了。中世紀的著作家要發(fā)行書籍須得請僧侶或抄手抄寫,一個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還不定能抄完一部書,現(xiàn)在大書坊每日可出書萬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詩集了。中世紀許多書籍是新奇的,連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兒那樣淵博,都沒有機會窺亞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歲時才有一次機會借閱《十三經(jīng)注疏》,F(xiàn)在圖書館林立,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中世紀畫《蒙娜•麗莎》的人須自己制畫具自己配顏料,作一幅畫往往須三年五載才可成功,現(xiàn)在美術家每日可以成幾幅乃至于十幾幅“創(chuàng)作”了。中世紀人想看《蒙娜•麗莎》須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誼,真能欣賞他,才能僥幸一飽眼福,現(xiàn)在盧浮宮好比十字街,任人來任人去了。

⑤這是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據(jù)歷史家說,我們現(xiàn)代文化比中世紀進步得多了。話雖如此說,我對著《蒙娜•麗莎》和觀賞《蒙娜•麗莎》的群眾,終不免有所懷疑。

⑥在這個現(xiàn)世紀忙碌的生活中,哪里還能找出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的人?哪里還能找出深通哲學的磨鏡匠,或者行乞讀書的苦學生?現(xiàn)代科學和道德信條都比從前進步了,哪里還能迷信宗教崇尚俠義?我們已沒有從前人的呆氣,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別的不說,就是看《蒙娜•麗莎》也只像看破爛朝報了。

⑦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如果從紐約到巴黎還像從前乘帆船時要經(jīng)許多時日,冒許多危險,美國人穿過盧浮宮決不會像他們穿過巴黎香謝里雪街一樣匆促。

⑧現(xiàn)代人所謂“效率”以外究竟還有其他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么?拿法國理姆、亞眠各處幾個中世紀的大教寺和紐約一座世界最高的鋼鐵房屋相比較,或者拿一幅湘繡和杭州織錦相比較,便易明白。最高的估定價值的標準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見一種工作不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還要問它是否由努力得來的,是否乃高尚理想與偉大人格之表現(xiàn)。如果它是經(jīng)過努力而能表現(xiàn)理想與人格的工作,即使結(jié)果失敗了,我們也得承認它是有價值的。

(節(jié)選自朱光潛《永恒的〈蒙娜麗莎)》有改動)

1.作者認為“第一流美術作品”的共性是                                 (2分)                                  

2.第②段寫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2分)

                                                                           

                                                                           

3.請選出下列說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6分)

A.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多么深多么廣的一條鴻溝”都是指中世紀和現(xiàn)世紀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條件上有巨大的差異。

B.第④段借助大量的對比,目的是讓我們認識到,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越是條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

C.“創(chuàng)作”一詞加了引號,頗含諷刺意味,表明現(xiàn)時代有許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質(zhì)量令人堪憂。

D.對歷史家所謂“現(xiàn)代文化比中世紀進步”表示“懷疑”,原因是現(xiàn)代人并沒有創(chuàng)作出《蒙娜麗莎》般的偉大作品。

E.第⑥段連用幾個問句,表示作者認為現(xiàn)代人輕浮粗率,難成大器。

F.作者欣賞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氣,景仰的是不計成敗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4.作者反對現(xiàn)代人過分強調(diào)的“效率”,他認為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2分)

                                                                           

                                                                           

5.根據(jù)文章提供的材料,寫一段介紹《蒙娜麗莎》的文字(不超過60字)(3分)

                                                                            

                                                                           

                                                                           

6.“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蹦闶欠裾J同這一觀點?請舉例加以闡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問題。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圮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團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良因怪之,跪曰:“諾!蔽迦掌矫鳎纪,父已先去,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傾,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固異立。常習誦讀之。

(1)下面四句中加粗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謂良日;“孺子,下取履!”
顧:探望、拜訪。
B.父以足受,笑而
去:離開。
C.與老人
期:約會。
D.良業(yè)為取履
業(yè):已經(jīng)。

(2)下面每句都有“履”字,詞性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

①孺子,下取履
②因長跪履
③父日:“履我!”
④直墮其履圮下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足下躡絲履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③⑤
C.①④/⑥/②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

(3)比較下列每組句中加粗的詞,從意義和用法看是否相同,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

①衣褐至良……
②父去里,復還。
③與老人期,,何也?
五日早會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有一老父,衣褐
老父:老父親。
B.孺子,下取履
孺子:小子,小孩子。
C.五日平明,良往
平明:天剛亮。
D.五日,良夜未半
夜未半:不到半夜。

(5)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各句加粗的詞中與例句加粗的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例句:良固之,跪曰:“諾!

[  ]

A.以故其后之日“褒禪”

B.良因之,常習誦讀之

C.且庸人尚

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6)“良殊大驚,隨目之”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

A.張良特為此大吃一驚,跟著老父并用眼看著他。

B.張良特為此大吃一驚,跟著老父并用眼看著他。

C.張良非常吃驚,用眼看著老父離去。

D. 張良非常吃驚,跟著老父用眼睛看著他。

(7)下列對文意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

A.張良忍辱為老父取履,穿履,雖被老父取笑,終有所得。

B.張良不守時被老父辱罵,但能聽從訓導,終有所得。

C.張良能忍辱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聽從老父訓導,如期赴約,終有所得。

D.老父先辱張良,再怒張良,最后送張良《太公兵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13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問題。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圮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團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绷家蚬种蛟唬骸爸Z!蔽迦掌矫鳎纪,父已先去,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傾,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彼烊,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固異立。常習誦讀之。

(1)下面四句中加粗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謂良日;“孺子,下取履!”
顧:探望、拜訪。
B.父以足受,笑而
去:離開。
C.與老人
期:約會。
D.良業(yè)為取履
業(yè):已經(jīng)。

(2)下面每句都有“履”字,詞性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

①孺子,下取履
②因長跪履
③父日:“履我!”
④直墮其履圮下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足下躡絲履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③⑤
C.①④/⑥/②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

(3)比較下列每組句中加粗的詞,從意義和用法看是否相同,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

①衣褐至良……
②父去里,復還。
③與老人期,,何也?
五日早會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有一老父,衣褐
老父:老父親。
B.孺子,下取履
孺子:小子,小孩子。
C.五日平明,良往
平明:天剛亮。
D.五日,良夜未半
夜未半:不到半夜。

(5)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各句加粗的詞中與例句加粗的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例句:良固之,跪曰:“諾!

[  ]

A.以故其后之日“褒禪”

B.良因之,常習誦讀之

C.且庸人尚

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6)“良殊大驚,隨目之”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

A.張良特為此大吃一驚,跟著老父并用眼看著他。

B.張良特為此大吃一驚,跟著老父并用眼看著他。

C.張良非常吃驚,用眼看著老父離去。

D. 張良非常吃驚,跟著老父用眼睛看著他。

(7)下列對文意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

A.張良忍辱為老父取履,穿履,雖被老父取笑,終有所得。

B.張良不守時被老父辱罵,但能聽從訓導,終有所得。

C.張良能忍辱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聽從老父訓導,如期赴約,終有所得。

D.老父先辱張良,再怒張良,最后送張良《太公兵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設計指導語文粵教版 粵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秦者,秦也(滅族,殺盡)

B.

后人哀之而不之(借鑒)

C.

而族滅也(必須,應該)

D.

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傳遞,順著次序傳下去)

(2)

對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與例句中加粗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則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C.

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

辭樓下殿,來于秦

(4)

對下列句中“后人”的含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5)

根據(jù)要求默寫課文有關語句。

(1)最后總結(jié)出秦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作者給后人敲警鐘的一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一課3練  高三(全年)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討論文化問題,可以列舉文化的各個部門:科學、文學、藝術、政治、宗教、倫理……請注意,數(shù)學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數(shù)學和任何其他學科不同,它幾乎是任何科學所不可缺少的。沒有任何一門科學能像它那樣澤被天下。它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語言和工具,這一點大概沒有什么人會懷疑了。它的思想是許多物理學說的核心,并為它們的出現(xiàn)開辟了道路,了解這一點的人就比較少了。它曾經(jīng)是科學革命的旗幟,現(xiàn)代科學之所以成為現(xiàn)代科學,第一個決定性的步驟是使自己數(shù)學化。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數(shù)學在人類理性思維活動中有一些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離不開各個時代的總的文化背景,同時又是數(shù)學影響人類文化最突出之點。我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數(shù)學文化,而只是就它對人類精神生活影響最突出之處提出一些看法。誠然,其他的學科也可能有這些特點,但大抵是與受數(shù)學的影響分不開的。

  首先,它追求一種完全確定、完全可靠的知識。在這本小書里可以看到許多被吸引到數(shù)學中來的人正是因為數(shù)學有這樣的特點。例如說,歐幾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這絕不是說“在某種條件下”,“絕大部分”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在某種誤差范圍內(nèi)”為,而是在命題的規(guī)定范圍內(nèi),一切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不多不少都為。產(chǎn)生這個特點的原因可以由其對象和方法兩個方面來說明。從希臘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數(shù)學的對象并不只是具體問題,數(shù)學所探討的不是轉(zhuǎn)瞬即逝的知識,而是某種永恒不變的東西。所以,數(shù)學的對象必須有明確無誤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須由明確無誤的命題開始,并服從明確無誤的推理規(guī)則,借以達到正確的結(jié)論。通過純粹的思維竟能在認識宇宙上達到如此確定無疑的地步,當然會給一切需要思維的人以極大的啟發(fā)。人們自然會要求在一切領域中都這樣去做。正是因為這樣,而且也僅僅因為這樣,數(shù)學方法既成為人類認識方法的一個典范,也成為人在認識宇宙和人類自己時必須持有的客觀態(tài)度的一個標準。就數(shù)學本身而言,達到數(shù)學真理的途徑既有邏輯的方面也有直覺的方面,但就其與其他科學比較而言,就其影響人類文化的其他部門而言,它的邏輯方法是最突出的。這個方法發(fā)展成為人們常說的公理方法。迄今為止,人類知識還沒有哪一個部門應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數(shù)學那樣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個知識部門還是只有論斷而沒有論據(jù),只是一堆相互沒有邏輯聯(lián)系的命題,前后又無一貫性,恐怕是不會有人接受的了。每個論點都必須有根據(jù),都必須持之有理。除了邏輯的要求和實踐的檢驗以外,無論是幾千年的習俗、宗教的權(quán)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風尚統(tǒng)統(tǒng)是沒有用的。這樣一種求真的態(tài)度,傾畢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維去解開那偉大而永恒的謎——宇宙和人類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到高度的標志。這個偉大的理性探索是數(shù)學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過來也是數(shù)學貢獻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績之一。

1.加粗詞在句中用比喻義的是

[  ]

A.沒有任何一門科學能像它那樣澤被天下

B.并為它們的出現(xiàn)開辟了道路

C.它曾經(jīng)是科學革命的旗幟

D.但大抵是與受數(shù)學的影響

E.而是在命題的規(guī)定范圍內(nèi)

F.當然會給一切需要思維的人以極大的啟發(fā)

2.分別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詞語指代的內(nèi)容。

的思想是許多物理學說的核心,并為它們的出現(xiàn)開辟了道路。了解這一點的人就比較少了。

“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們”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一點”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以“歐幾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為例來闡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哪個句子告訴我們數(shù)學研究的對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句子和第一段中的哪個句子照應?

這個偉大的理性探索是數(shù)學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過來也是數(shù)學貢獻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績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全優(yōu)指導語文粵教版 粵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

對下列加粗詞意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人亦念家(顧念)

B.

瓦縫參差,多于身之帛縷(全)

C.

驕固(喜歡)

D.

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傳遞)

(2)

互文,即“互文見義”。把本應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理解時又應合在一起。下面四個句子不屬于“互文”的一項是

[  ]

A.

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

B.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C.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

D.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3)

下列句中加粗的詞,指代不同的一項是

[  ]

A.

B.

C.

D.

(4)

下列句中加粗的詞古今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

A.

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

B.

可憐焦土

C.

感慨系之矣

D.

才能不及中人

(5)

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6)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與例句中加粗的詞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則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憐

C.

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

辭樓下殿,來于秦

(7)

對下列句中“后人”的含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8)

下列對文段內(nèi)容的分析和闡釋,不恰當?shù)囊豁検?/P>

[  ]

A.

這部分,由古及今,借古諷今,由一般到特殊地分析議論秦始皇驕奢淫逸終于導致滅亡的事實,暗寓李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轍。不要讓“后人”哀嘆“前人”的悲劇重演。

B.

在論述“秦愛紛奢”不恤民力必然導致滅亡的命運時,賦用的是推理分析的方法。

C.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指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外力各不相同,但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誰也無法挽救六國和秦落得族滅的下場。

D.

鋪寫秦王朝的窮奢極侈,連用了六個比喻。極度的夸張,有力地揭露了秦始皇掠奪天下財富的貪婪,飽含著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浸透著作者強烈的感情,即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醉生夢死、窮奢極欲的憤怒和批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