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句中加粗的“為”字用法和意義,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①孟嘗君為齊相數(shù)十年(動詞,做) ②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動詞,當(dāng)作) 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介詞,為了)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動詞,幫助) ⑤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介詞,被) ⑥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介詞,為了) ⑦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介詞,于、在) ⑧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介詞,因為)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前兩個是動詞,是;后一個是助詞,表示詰問,可譯為“呢”) A.①③⑦⑧⑨ B.①②⑥⑦⑧ C.③④⑤⑥⑨ D.①②⑤⑦⑨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1~5題。
但是在文學(xué),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jǐn)嚴(yán)。文學(xué)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fù)更射之,終不能復(fù)入石矣。
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感》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dāng)改為: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fù)射,終不能入。
或改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yuǎn)不如原文。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guān)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改成“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yīng)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的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dāng)。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dāng)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xiàn)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rèn)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dāng),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dāng)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
鏇: 胸襟:
岑寂: 剝啄:
2.對“情感還沒有凝練”中的“凝練”理解正確的是(。
A.緊湊簡練 B.凝聚提煉 C.凝重精練 D.凝固專一
3.作者引用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的事例,是為了證明怎樣一個道理?
4.作者對“推”“敲”的玩索,認(rèn)為:
①“推”字表達了怎樣一個意境?
②“敲”字表達了怎樣一個意境?
③作者認(rèn)為“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理由是什么?
5.作者認(rèn)為,“咬文嚼字”在文學(xué)中到底是什么含義?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但是在文學(xué),無論閱讀或?qū)懽鳎覀儽仨氂幸蛔植豢戏潘傻闹?jǐn)嚴(yán)。文學(xué)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fù)更射之,終不能復(fù)入石矣。
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感》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dāng)改為: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fù)射,終不能入。
或改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yuǎn)不如原文。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guān)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改成“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巴啤惫倘伙@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yīng)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的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dāng)。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dāng)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xiàn)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rèn)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dāng),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dāng)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diào)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
鏇: 胸襟:
岑寂: 剝啄:
2.對“情感還沒有凝練”中的“凝練”理解正確的是( )
A.緊湊簡練 B.凝聚提煉 C.凝重精練 D.凝固專一
3.作者引用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的事例,是為了證明怎樣一個道理?
4.作者對“推”“敲”的玩索,認(rèn)為:
①“推”字表達了怎樣一個意境?
②“敲”字表達了怎樣一個意境?
③作者認(rèn)為“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理由是什么?
5.作者認(rèn)為,“咬文嚼字”在文學(xué)中到底是什么含義?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岳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旅游開發(fā),所以并沒有什么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汽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色層出不窮,似乎都與我們無關(guān)。過后,當(dāng)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zhǔn)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接近山頂時,我無意地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zhuǎn)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那些樹,紛紛地沿著山體將身軀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犟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并立于一處時應(yīng)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并存一處時,我們卻無法以“林”這個象形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體下準(zhǔn)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臥伏于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匯不可的話,或許叫做“陣”及“陣營”更合適一些。那么,構(gòu)成這個巨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fù)著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么聯(lián)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dāng)初它們的生命基因都來自同一課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籽。
白樺樹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風(fēng)流浪漫的日子,風(fēng)來起舞,雨來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fā),享盡人間的艷羨,占盡色彩的風(fēng)流,如幸運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樺卻命里注定地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卻是道不盡的蒼茫、蒼涼與蒼桑。
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說這句話用預(yù)人是否準(zhǔn)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zhǔn)確的,實在講,應(yīng)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岳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于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的殘酷。
想當(dāng)初,所有的樺都是長白森林里白衣白馬的少年,峰頂谷底任由馳騁。后來,那場聲勢浩大的火山噴發(fā),將所有的樹逼下峰頂,就在向下奔逃的過程中,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前邊已經(jīng)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每一種樹都沿著山坡占據(jù)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去路;而后面,卻是火山爆發(fā)后留下的遍地瘡痍與廢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卻有著絕地求生的巨大空間,盡管那里有風(fēng),有雪,有雷電,有滾燙的巖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們還是選擇了調(diào)頭向上。
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樺就變成了岳樺。而今,不管我們把怎樣的情感與心愿給予岳樺,岳樺也不可能變成那些明快而輕松的白樺了,如同山下的白樺永遠(yuǎn)也不能夠站到它們這個高度一樣,它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與平淡。因為從白樺到岳樺,作為一種樹已經(jīng)完成了對樹本身或者對森林的超越,它們的生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質(zhì)變。而今,與山中的那些樹相比,它們看起來卻更像一場風(fēng);與那些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存在比,岳樺更像一種抽象的精神。(有刪節(jié))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上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憶,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15.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犟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16.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意作簡要概括。(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表現(xiàn)岳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題
木假山記
【宋】蘇洵
木之生,或孽①而殤,或拱②而天;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fēng)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后可以脫泥沙而遠(yuǎn)斧斤。而荒江之 ③,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shù)?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shù)存乎其間。且其孽而不殤,拱而夭,任為棟梁而不伐;風(fēng)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見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莊栗刻峭,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于中峰,而岌然④決無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樹木的嫩芽。②拱(gǒng):指樹有兩手合圍那般粗細(xì)。③ (fén):水邊。④岌(ií)然:高聳的樣子。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或孽而殤 或:有的
B.而其激射嚙食之余 嚙:咬
C.則疑其有數(shù)存乎其間 數(shù):命運
D.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 薪:木柴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強之以為山 B. 以及于斧斤之
斧斤以時人山林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C. 然予之愛之 D. 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以“木假山記”為題,借欣賞木假山,抒發(fā)感慨,闡述事理。
B.樹木遭受斧伐、風(fēng)拔、水漂之后而成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C.作者對木假山的“愛”與“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D.本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敘議結(jié)合,使文章顯得厚重,耐人尋味。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岳 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旅游開發(fā),所以并沒有什么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汽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色層出不窮,似乎都與我們無關(guān)。過后,當(dāng)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zhǔn)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接近山頂時,我無意地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zhuǎn)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那些樹,紛紛地沿著山體將身軀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犟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并立于一處時應(yīng)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并存一處時,我們卻無法以“林”這個象形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體下準(zhǔn)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臥伏于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匯不可的話,或許叫做“陣”及“陣營”更合適一些。那么,構(gòu)成這個巨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fù)著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么聯(lián)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dāng)初它們的生命基因都來自同一棵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籽。
白樺樹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風(fēng)流浪漫的日子,風(fēng)來起舞,雨來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fā),享盡人間的艷羨,占盡色彩的風(fēng)流,如幸運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樺卻命里注定地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卻是道不盡的蒼茫、蒼涼與滄桑。
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說這句話用于人是否準(zhǔn)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zhǔn)確的,實在講,應(yīng)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岳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于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的殘酷。
想當(dāng)初,所有的樺都是長白森林里白衣白馬的少年,峰頂谷底任由馳騁。后來,那場聲勢浩大的火山噴發(fā),將所有的樹逼下峰頂,就在向下奔逃的過程中,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前邊已經(jīng)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每一種樹都沿著山坡占據(jù)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去路;而后面,卻是火山爆發(fā)后留下的遍地瘡痍與廢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卻有著絕地求生的巨大空間,盡管那里有風(fēng),有雪,有雷電,有滾燙的巖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們還是選擇了調(diào)頭向上。
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樺就變成了岳樺。而今,不管我們把怎樣的情感與心愿給予岳樺,岳樺也不可能變成那些明快而輕松的白樺了,如同山下的白樺永遠(yuǎn)也不能夠站到它們這個高度一樣,它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與平淡。因為從白樺到岳樺,作為一種樹已經(jīng)完成了對樹本身或者對森林的超越,它們的生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質(zhì)變。而今,與山中的那些樹相比,它們看起來卻更像一場風(fēng);與那些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存在比,岳樺更像一種抽象的精神。(有刪節(jié))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山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憶,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
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犟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答:
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意作簡要概括。
答:
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表現(xiàn)岳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
河流的秘密
蘇童
①對于居住在河邊的人們來說,河流是一個秘密。
②河流在洪水季節(jié)獲得了尊嚴(yán),它每隔幾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勢告訴人們,河流是不可輕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橫跨河流的橋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會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熱情足以讓你覺得震撼,那是野馬的奔騰,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曠野中的一次長篇演講;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傾訴。它告訴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縛的,你不可攔截,不可筑壩,你必須讓它奔騰而下;河流告訴岸上的人群,你們之中,沒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堅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純樸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廣闊而深邃的懷抱是安全的。
③誰能有柔軟之極雄壯之極的文筆為河流譜寫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歡閱讀所有關(guān)于河流的詩文篇章,所有熱愛河流關(guān)注河流的心靈都是濕潤的,有時候那樣的心靈像一盞漁燈!它無法照亮岸邊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團光與水為友,讓人敬重。誰能有鋒利如篙的文筆直指河流的內(nèi)心深處?我沒有,恐怕你也沒有。我說過河流的秘密不與人言說,贊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與我們?nèi)找婕觿〉臄骋夂透糸u。一個熱愛河流的人常常說他羨慕一條魚,魚屬于河流,因此它能夠來到河水深處,探訪河流的心靈。可是誰能想到如今的魚與河流的親情日益淡薄,新聞媒體紛紛報道說河流中魚類在急劇減少。所有水與魚的事件都?xì)w結(jié)為污染,可污染兩個字怎么能說出河流深處發(fā)生的革命?誰知道是魚類背叛了河流,還是河流把魚類逐出了家門?
④現(xiàn)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時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一一請容許我用河流這么莊重的詞語來命名南方多見的一條瘦小的河,這樣的河往往處于城市外圍或者邊緣。有一個被地方志規(guī)定的名字卻不為人熟悉,人們對于它的描述因襲了粗獷的不拘小節(jié)的傳統(tǒng):河,河邊,河對岸。這樣的河流終日夢想著與長江、黃河的相見,卻因為路途遙遠(yuǎn)交通不便而抱恨終生,因此它看上去不僅瘦小而且憂郁。這樣的河流經(jīng)年累月地被治理,負(fù)擔(dān)著過多的銜接城鄉(xiāng)水運、水利疏導(dǎo)這樣的指令性任務(wù)。河岸上堆積了人們快速生產(chǎn)發(fā)展的商店、工廠、碼頭、垃圾站,這一切使河流有一種牢騷滿腹自暴自棄的表情,當(dāng)然這絕不是一種美好的表情——讓我難忘的就是這種奇特的河水的表情。從記事起,我從后窗看見的就是一條壓抑的河流,一條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條患了思鄉(xiāng)病的河流。一個孩子判斷一條河是否快樂并不難,他聽它的聲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從未聽見河水奔流的波濤聲,河水大多時候是靜默的。只有在裝運貨物的駁船停泊在岸邊時,它才發(fā)出輕微的類似囈語的喃喃之聲。即使是孩子,也能輕易地判斷那不是快樂的聲音,那不是一條河在歡迎一條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測中,河水在說,快點走開,快點走開!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動比他對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更加懶得更加消極,它懷有敵意,它在拒絕作為一條河的責(zé)任和道義。看一眼春天骯臟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對亂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種多么頑劣的壞孩子的態(tài)度:油污、蔬菜、塑料、死貓,你們愿意在哪兒就在哪兒,我不管!孩子發(fā)現(xiàn)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沒有把舊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卻把新的垃圾推向河邊的居民。河水在說,是你們的東西,還給你們,我不管!在我的記憶中河流的秘密曾經(jīng)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記得在夏季河水相對潔凈的季節(jié)里,我曾經(jīng)和所有河邊居民一樣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睜開眼睛的情境,我看見了河水的內(nèi)部,看見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樣的大水,與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會沖擊你的眼睛,讓你的眼睛有一種刺痛的感覺。這是河流的立場之一,它偏愛魚類的眼睛,卻憎恨人的眼睛——人們喜歡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河流憎恨的也許恰好是這扇窗戶。
⑤我很抱歉描述了這么一條河流來探索河流的心靈。事實上河流的心靈永遠(yuǎn)比你所能描述的豐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靈漂浮在水中,無論你編織出什么樣的網(wǎng),也無法打撈河流的心靈,這是關(guān)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16.作者說“河流是不可輕侮的”,根據(jù)文章第②段,說出河流不可輕侮的三條理由。(6分)
答:①
②
③
17.文章最后一段說“我很抱歉描述了這么一條河流來探索河流的心靈”,在作者眼中這條河流具有怎樣的心靈特征?作者這樣描述有什么用意?(4分)
18.簡要闡釋“河流的心靈漂浮在水中,無論你編織出什么樣的網(wǎng),也無法打撈河流的心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和作用。(4分)
19.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為線索,采用人格化的寫法,告訴我們其實河流也與人一樣,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熱愛河流關(guān)注河流的心靈”比作“一盞漁燈”,意在說明具有這樣心靈的人也許能夠探索到河流的心靈。
C.作者通過對家鄉(xiāng)一條小河的描述,說明自然必須得到尊重,人與自然應(yīng)該和諧相處。
D.作者在文中兩次提到了“魚”,主要為了通過魚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魚已經(jīng)和河流產(chǎn)生了隔閡,這都是污染造成的。
E·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內(nèi)涵深刻豐富,能引發(fā)讀者多方面、多層次的思考。讓讀者回味無窮。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試題。
岳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
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旅游開發(fā),所以并沒有什么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色層出不窮,但似乎都與我們無關(guān)。過后,當(dāng)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zhǔn)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接近山頂時,我無意中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zhuǎn)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那些樹,紛紛沿著山體將身軀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并立于一處時應(yīng)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并存一處時,我們卻無法以“林”這個象形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體下準(zhǔn)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臥伏于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匯不可的話,或許叫做“陣”及“陣營”更合適一些。那么,構(gòu)成這個巨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fù)著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么聯(lián)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dāng)初它們的生命基因都來自同一棵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子。
白樺樹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風(fēng)流浪漫的日子,風(fēng)來起舞,雨來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fā),享盡人間的艷羨,占盡色彩的風(fēng)流,如幸運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樺卻命里注定地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卻是道不盡的蒼茫、蒼涼與滄桑。
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說這句話用于人是否準(zhǔn)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zhǔn)確的,實在講,應(yīng)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岳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于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的殘酷。
想當(dāng)初,所有的樺都是長白森林里白衣白馬的少年,峰頂谷底任由馳騁。后來,那場聲勢浩大的火山噴發(fā),將所有的樹逼下峰頂,就在向下奔逃的過程中,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前邊已經(jīng)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每一種樹都沿著山坡占據(jù)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去路;而后面,卻是火山爆發(fā)后留下的遍地瘡痍與廢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卻有著絕地求生的巨大空間,盡管那里有風(fēng),有雪,有雷電,有滾燙的巖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們還是選擇了調(diào)頭向上。
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樺就變成了岳樺。而今,不管我們把怎樣的情感與心愿給予岳樺,岳樺也不可能變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樺了,如同山下的白樺永遠(yuǎn)也不能夠站到它們這個高度一樣,它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與平淡。因為從白樺到岳樺,作為一種樹已經(jīng)完成了對樹本身或者對森林的超越,它們的生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質(zhì)變。而今,與山中的那些樹相比,岳樺更像一場風(fēng);與那些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存在比,岳樺更像一種抽象的精神。
(有刪節(jié))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上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憶,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意作簡要概括。
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表現(xiàn)岳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岳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旅游開發(fā),所以并沒有什么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色層出不窮,但似乎都與我們無關(guān)。過后,當(dāng)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zhǔn)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接近山頂時,我無意中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zhuǎn)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那些樹,紛紛沿著山體將身軀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并立于一處時應(yīng)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并存一處時,我們卻無法以“林”這個象形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體下準(zhǔn)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臥伏于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匯不可的話,或許叫做“陣”及“陣營”更合適一些。那么,構(gòu)成這個巨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fù)著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么聯(lián)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dāng)初它們的生命基因都來自同一棵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子。
白樺樹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風(fēng)流浪漫的日子,風(fēng)來起舞,雨來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fā),享盡人間的艷羨,占盡色彩的風(fēng)流,如幸運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樺卻命里注定地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卻是道不盡的蒼茫、蒼涼與滄桑。
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說這句話用于人是否準(zhǔn)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zhǔn)確的,實在講,應(yīng)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岳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于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的殘酷。
想當(dāng)初,所有的樺都是長白森林里白衣白馬的少年,峰頂谷底任由馳騁。后來,那場聲勢浩大的火山噴發(fā),將所有的樹逼下峰頂,就在向下奔逃的過程中,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前邊已經(jīng)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每一種樹都沿著山坡占據(jù)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去路;而后面,卻是火山爆發(fā)后留下的遍地瘡痍與廢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卻有著絕地求生的巨大空間,盡管那里有風(fēng),有雪,有雷電,有滾燙的巖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們還是選擇了調(diào)頭向上。
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樺就變成了岳樺。而今,不管我們把怎樣的情感與心愿給予岳樺,岳樺也不可能變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樺了,如同山下的白樺永遠(yuǎn)也不能夠站到它們這個高度一樣,它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與平淡。因為從白樺到岳樺,作為一種樹已經(jīng)完成了對樹本身或者對森林的超越,它們的生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質(zhì)變。而今,與山中的那些樹相比,岳樺更像一場風(fēng);與那些各種形態(tài)的物質(zhì)存在比,岳樺更像一種抽象的精神。
(有刪節(jié))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上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憶,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fā)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yīng)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3.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意作簡要概括。
4.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表現(xiàn)岳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