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含意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后來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產(chǎn)生感慨。
B.后來的人讀我的文章,也會因此而產(chǎn)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讀者也會對這次集會的詩文產(chǎn)生同樣的感慨。
D.后世的讀者讀我的文章,也會被我的文章感動。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年人教新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含義理解最確切的一項是(   )

A.后來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產(chǎn)生感慨。

B.后來的人讀我的文章,也會由此而產(chǎn)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讀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慨吧。

D.后世的讀者讀我的文章,也會被我的文章所感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對“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含意理解最確切的一句是( 。

  A.后來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產(chǎn)生感慨。

  B.后來的人讀我的文章,也會由此而產(chǎn)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讀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與我有同感。

D.后世的讀者讀我的文章,也會被我的文章所感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對“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含義理解最確切的一項是


  1. A.
    后來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產(chǎn)生感慨。
  2. B.
    后來的人讀我的文章,也會由此而產(chǎn)生很多感想。
  3. C.
    后世的讀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慨吧。
  4. D.
    后世的讀者讀我的文章,也會被我的文章所感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對“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含意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后來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產(chǎn)生感慨。
B.后來的人讀我的文章,也會因此而產(chǎn)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讀者也會對這次集會的詩文產(chǎn)生同樣的感慨。
D.后世的讀者讀我的文章,也會被我的文章感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務質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晚益篤志《六經(jīng)》,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果有大故,我則死之。”遺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事既不克,先生與莊幸得脫。次年,幾豫吳勝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流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孝感懼而止。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蛟唬骸跋壬^釣名者也,其心豈欲見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節(jié),則吾未之聞矣!比A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愿以別業(yè)居之,且為買田以養(yǎng),皆不至。

辛酉,卒于華陰,無子,年六十九。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jié)粵中,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節(jié)選自《鮚埼亭集》,有刪改)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其時四國多虞                 虞:憂患

B.幾豫吳勝兆之事               豫:參與

C.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遂:實現(xiàn)

D.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         見:表被動

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B、別貯之以備有事           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

C、其心豈欲見知于人        為降虜于蠻夷

D、予沉吟久之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神道表,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跡,并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屬歌功頌德的應酬之文。本文主要記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師顧炎武的壯志難酬、赍志以歿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B.文章第二段從太安人著筆,通過對太安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jié)與抗清意識。

 C.明亡之后,顧炎武遍游大江南北、關河內(nèi)外,六謁思陵,最后定居華陰,墾田經(jīng)營,表明了他耿耿復明之志已漸漸消退。

 D.顧炎武三次放棄舉薦為官的機會,他以死相拒的行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決心。

下面對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B、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C、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D、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0屆高三考前模擬試題語文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務質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晚益篤志《六經(jīng)》,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果有大故,我則死之!边z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事既不克,先生與莊幸得脫。次年,幾豫吳勝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流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埂N煳绱罂,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蛟唬骸跋壬^釣名者也,其心豈欲見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節(jié),則吾未之聞矣。”華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愿以別業(yè)居之,且為買田以養(yǎng),皆不至。高.考.資.源.網(wǎng).獨.家
辛酉,卒于華陰,無子,年六十九。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jié)粵中,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節(jié)選自《鮚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躪。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其時四國多虞虞:憂患
B.幾豫吳勝兆之事豫:參與
C.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遂:實現(xiàn)
D.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見:表被動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B.別貯之以備有事 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
C.其心豈欲見知于人為降虜于蠻夷
D.予沉吟久之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神道表,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跡,并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屬歌功頌德的應酬之文。本文主要記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師顧炎武的壯志難酬、赍志以歿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B.文章第二段從太安人著筆,通過對太安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jié)與抗清意識。
C.明亡之后,顧炎武遍游大江南北、關河內(nèi)外,六謁思陵,最后定居華陰,墾田經(jīng)營,表明了他耿耿復明之志已漸漸消退。
D.顧炎武三次放棄舉薦為官的機會,他以死相拒的行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決心。
【小題4】下面對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B.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C.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D.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湖南省株洲市2010屆高三考前模擬試題語文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務質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晚益篤志《六經(jīng)》,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果有大故,我則死之!边z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事既不克,先生與莊幸得脫。次年,幾豫吳勝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流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埂N煳绱罂,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蛟唬骸跋壬^釣名者也,其心豈欲見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節(jié),則吾未之聞矣!比A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愿以別業(yè)居之,且為買田以養(yǎng),皆不至。.獨.家
辛酉,卒于華陰,無子,年六十九。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jié)粵中,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節(jié)選自《鮚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躪。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其時四國多虞虞:憂患

B.幾豫吳勝兆之事豫:參與

C.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遂:實現(xiàn)

D.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見:表被動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B.別貯之以備有事 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

C.其心豈欲見知于人為降虜于蠻夷

D.予沉吟久之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神道表,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跡,并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屬歌功頌德的應酬之文。本文主要記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師顧炎武的壯志難酬、赍志以歿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B.文章第二段從太安人著筆,通過對太安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jié)與抗清意識。

C.明亡之后,顧炎武遍游大江南北、關河內(nèi)外,六謁思陵,最后定居華陰,墾田經(jīng)營,表明了他耿耿復明之志已漸漸消退。

D.顧炎武三次放棄舉薦為官的機會,他以死相拒的行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決心。

4.下面對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B.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C.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D.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jīng)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務質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晚益篤志《六經(jīng)》,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果有大故,我則死之。”遺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事既不克,先生與莊幸得脫。次年,幾豫吳勝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流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謂釣名者也,其心豈欲見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節(jié),則吾未之聞矣。”華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愿以別業(yè)居之,且為買田以養(yǎng),皆不至。.獨.家
辛酉,卒于華陰,無子,年六十九。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jié)粵中,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節(jié)選自《鮚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躪。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其時四國多虞虞:憂患
B.幾豫吳勝兆之事豫:參與
C.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遂:實現(xiàn)
D.數(shù)千里貽書,以表見屬見:表被動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凡經(jīng)史之粹言具在焉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B.別貯之以備有事 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
C.其心豈欲見知于人為降虜于蠻夷
D.予沉吟久之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神道表,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跡,并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屬歌功頌德的應酬之文。本文主要記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師顧炎武的壯志難酬、赍志以歿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
B.文章第二段從太安人著筆,通過對太安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jié)與抗清意識。
C.明亡之后,顧炎武遍游大江南北、關河內(nèi)外,六謁思陵,最后定居華陰,墾田經(jīng)營,表明了他耿耿復明之志已漸漸消退。
D.顧炎武三次放棄舉薦為官的機會,他以死相拒的行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決心。
小題4:下面對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B.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C.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D.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xiāng)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湖南省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夫人之相與, 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悟言一室之內(nèi);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 靜躁不同, 當其欣于所遇, 暫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嘗不臨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 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
  故列敘時人, 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 所以興懷, 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 亦將有感于斯文。/ 1、下列對詞義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雖舍萬殊, 靜躁不同  趣:趨向、取向
B、況修短隨化,終于盡  期:期待
C、所以興懷, 其一也  致:情趣
D、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隨著
2、對劃線詞語的用法和意義理解分析的一項是
[     ]
(1)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斯文 ②吾與子漁樵江渚之上
(2)①及其所既倦 ②微夫人力不及此。
A、兩個“于”字相同,兩個“之”字相同
B、兩個“于”字相同,兩個“之”字不同
C、兩個“于”字不同,兩個“之”字不同
D、兩個“于”字不同,兩個“之”字相同
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從蘭亭雅集,聯(lián)想到盛事不常,“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同足悲嘆。
B、“俯”“仰”二字在這里用的是它們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由此而引發(fā)作者的感慨,可謂自然之極。
C、作者將自己的情思寫得迂回曲折。從蘭亭歡聚,聯(lián)想到古昔。感嘆昔人今人的感慨“若合一契”。后又推想后來之人看待昔人和今人,會更加感到悲痛。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觀點,作為書序,以此來概括一篇之意,這正是本文作者見解高遠之處。
4、翻譯下列句子。
(1)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14一17題。

詹克明

①窗外,幾竿青竹朝夕相伴。幽幽沉寂之中,它紋絲不動,似在默默沉思。微傾的身子顯出得體的謙恭,斜伸下來的枝葉似乎在等待著你的吻手禮。面對這柔弱纖纖的一身凈綠,我感受到一種毫無矯飾的本色清純與不存心機的隨分安詳。這清韻深深地感染了我,漸漸地撫平了我一顆浮躁的心,使我趨于松靜寧和、脈穩(wěn)氣勻,與嫻靜的竹韻逐漸融合。此時竹入我心,我附竹魂。似有一點化入自然、與天地六合渾為一體之感。清晨的修竹最能體現(xiàn)竹的清韻。對于韻,必須用你所有感官織成的網(wǎng)絡去綜合地、全身心地感受它。只有當你松弛的心靈與它和諧地共振時,你才能夠感受到這種韻。這是一種不經(jīng)意的自然感受,一刻意反而要淡出。

②竹是最有個性的植物。它以獨特的思維塑造了一個獨特的自己。,它似乎跟任何植物都難以聯(lián)宗。說它是樹,可它內(nèi)空外實、大通節(jié)目,跟哪種樹都沒共同之處。說它像草,它叉擎天拔地,長成大片竹林。它太獨特了,誰都不把它看作自己一伙。它的婉約自重,風姿卓群夠讓人看著礙眼的了,它偏偏還不肯隨大流,反而這么大膽地亮出自己的風格。

③文人看竹總愛賦予它一些人文氣質,“高節(jié)”、“虛心”、“不可一日無此君”。實際上,竹是文理兼通的。它知道抗撓強度與直徑成正比。為了盡可能地擴大直徑,它把自己有限的材料構筑成中空結構,并用竹節(jié)來增強這種抗撓效果。它巧妙地運用了拓樸學原理,一棵筍就是一棵壓縮了的竹莖,它們在數(shù)學上是“拓樸同構”的,猶如壓緊的彈簧,春雨時節(jié)適時“彈”開,就成了一竿竹,活像收音機的“拉桿天線”,多么簡便,多么迅捷,從而獲得了植物王國中最高的生長速度,從這點看,竹倒像是“胎生”,需知,動物中只有最高級的物種才可能胎生。

④當你遠觀一叢翠竹時,位于最頂部的總歸是新竹。老竹厚重,自覺地垂彎于新竹之下。把充足的陽光都讓給新竹。初生之竹以極強的自制力,摒棄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輕靈矯健,一竿沖天。它們以急行軍的速度,竭盡全力地去搶占制高點。它們總是在最高點上才從容地進行三維展開、生枝吐葉,得天獨厚地飽覽陽光,迅速成長。這種代代禮讓,使初出茅廬的后生超群冒尖的培育方式,難道不值得人類借鑒嗎?倘若一株幼松壓在茂密而浩瀚的大森林里,會有這么好的福氣嗎?

⑤我敬重竹剛柔相濟亦韌亦堅的不屈性格。每遇狂暴襲來,文弱無助的竹以弱制強的唯一辦法只能是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彈力,順勢傾伏,緩解風力。風愈烈,弓愈甚,將風對它的正面壓力減少到最低程度。很有點像太極拳理,注重一個“化”字:“腰轉化勁,順勢取之”。這種順勢弓曲有效地化解了風力,使得勁風只能緣根而上,故難傷其毫發(fā)。倘若迎風引頸,如刮逆鱗,恐難保全。風勢減,弓漸淺,一俟風靜,竹又挺立如初,依然故我。彈性與剛性同樣是力量的體現(xiàn)。面對強暴,竹剛柔相濟、一身正氣,從來沒有被征服過。它也從來沒有迷失過自己的本性。它知道,只要不被折斷,它仍舊會再挺立起來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堅韌同樣地體現(xiàn)了生命力的頑強。

⑥每當暴虐的颶風襲來,竹立即抖擻精神投入總動員,與所有植物一起奮力搏擊著命運的叉一次磨難。在這場艱苦的殊死搏斗中,竹顯示了獨特的斗爭藝術,新竹老竹,竿竿相護,互為支撐,竹鞭竹根,盤根錯節(jié),相互穿插。任何施虐的惡風要想徹底摧毀這樣一個斯文柔弱而又根堅節(jié)硬的群體都是枉費心機的。

⑦窗外,幾竿青竹朝夕相伴。路過頂著一層霧珠的草坪我走向它,身后留下兩行深綠

(節(jié)選自《散文》)

14.作者筆下的“竹”有哪些特點?請分條寫出。(6分)

15.分析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這是一種不經(jīng)意的自然感受,一刻意反而要淡出。

(2)實際上,竹是文理兼通的。

16.文章第③④兩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竹的聰慧?請舉一例分析。(6分)

17.本文以描寫為主,兼有抒情、議論,請具體分析這樣寫的好處。(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