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全是被動句的一組是 |
①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 ②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 ③(賈誼)以能詩書聞于郡中 ④燕國大亂,壤削主困,為天下僇(lù,辱也)笑 ⑤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⑥(伍)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仇也 ⑦先則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⑧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A.①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⑥⑦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廣東省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及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屬沛公。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guān)。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軍,良說曰:“秦兵尚強(qiáng),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鼻貙⒐,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北至藍(lán)田,再戰(zhàn),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毙校瑹^棧道。后破項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張良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fàn)幑Σ粵Q,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fù)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鄙显唬骸疤煜聦侔捕ǎ喂史春?”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shù)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绷艉钤弧敖窦毕确庥糊X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庇谑巧夏酥镁;封雍齒為什方侯。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绷艉钅朔Q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qiáng)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知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候,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①游耳。乃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qiáng)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qiáng)聽而食。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dá)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搓幷D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何身者,子房有焉!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jì)三〉》)
注:①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沛公善之 善:認(rèn)為……好
B.秦將果畔 畔:通“叛”背叛
C.秦兵竟敗 竟:最終
D.呂后德留侯,乃強(qiáng)食之 食:吃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 ②何可勝道也哉
B.①封功臣,乃封張良為留侯 ②訪之,乃羲之也。
C.①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 ②顧安所得酒乎
D.①其智可知也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良祖先為韓國人,且世代相韓,韓為秦所滅時,張良曾不惜千金為韓報仇。后追隨漢王,屢獻(xiàn)奇策,幫助漢王攻入咸陽,使秦王子嬰投降漢王。
B.作為一個謀士,張良料事如神,他從秦將是“屠者子”推斷出“易動以利”,并讓沛公“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果真如張良所料。
C.由于漢王分封功臣時有失公正,“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以致有些軍吏想相聚謀反,幸虧張良及時獻(xiàn)計,讓漢王封平生最憎恨的雍齒為什方侯,才平息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叛亂。
D.無論是秦朝末年還是漢王平定天下之后,張良都為漢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并被封為留侯,但張良卻“置榮利而不顧”,辭官歸隱,以致呂后也感慨“何至自苦如此乎”。
4.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rèn)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rèn)為張良(子房)雖然通曉事理,但卻打算跟從神佩交游,這也未名太虛妄怪誕子。
B.作者通過正反對比,告訴人們應(yīng)如何對待功名富貴,這對今人依然有借鑒意義。
C.作者充分肯定張良(子房)功成身退、淡泊功名榮利的做法,并認(rèn)為張良是一個明哲保身的壑智之人。
D.作者認(rèn)為,為人臣者面對功名富貴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否則就有可能招致“系獄”乃至殺身之禍。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xué)習(xí)高手必修三語文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3分,共12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 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觯Y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 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蹦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dāng)?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fù)圍之。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fù)聚其騎, 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 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 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馈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執(zhí)起隴畝 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是( )
A、項王軍壁垓下 壁:名詞活用為動詞,扎營、駐扎
B、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夜:在夜間,名作狀
C、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 暴:暴躁
D、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屬:跟隨,讀zhǔ
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思垂空文以自見
B、籍獨不愧于心乎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C、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D、漢軍不知項王所在 縱一葦之所如
從文言句式上看,句式不同的一組是()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然今卒困于此 若屬且為之所虜
C、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
D、若非吾故人乎 嬰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與
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開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環(huán)境之中:“軍壁垓下”點出大戰(zhàn)發(fā)生的地點,“兵少食盡”、“圍之?dāng)?shù)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見楚軍局勢之危。
B、本文是歷史傳記,其中有很多細(xì)節(jié)描寫,如“夜聞楚歌”、“項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等,這些細(xì)節(jié)是作者添加的細(xì)枝末節(jié),這有悖于歷史客觀事實,在傳記文學(xué)中是不值得提倡的。
C、《項羽本紀(jì)》是《史記》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寫了三大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勇冠三軍,成為天下注目的英雄;鴻門宴上,坐失良機(jī),埋了悲劇的種子;垓下之圍,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愴。
D、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fēng)歌》十分確切地表明了“詩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達(dá)自己的情感、志向。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遼寧省沈陽鐵路實驗中學(xué)高一上學(xué)期知識競賽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3分,共12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 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弊,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 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蹦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dāng)?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fù)圍之。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fù)聚其騎, 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 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 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馈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執(zhí)起隴畝 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是( )
A.項王軍壁垓下壁:名詞活用為動詞,扎營、駐扎 |
B.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夜:在夜間,名作狀 |
C.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暴:暴躁 |
D.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屬:跟隨,讀zhǔ |
A.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思垂空文以自見 |
B.籍獨不愧于心乎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C.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
D.漢軍不知項王所在 縱一葦之所如 |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
B.然今卒困于此 若屬且為之所虜 |
C.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 |
D.若非吾故人乎 嬰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與 |
A.開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環(huán)境之中:“軍壁垓下”點出大戰(zhàn)發(fā)生的地點,“兵少食盡”、“圍之?dāng)?shù)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見楚軍局勢之危。 |
B.本文是歷史傳記,其中有很多細(xì)節(jié)描寫,如“夜聞楚歌”、“項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等,這些細(xì)節(jié)是作者添加的細(xì)枝末節(jié),這有悖于歷史客觀事實,在傳記文學(xué)中是不值得提倡的。 |
C.《項羽本紀(jì)》是《史記》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寫了三大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勇冠三軍,成為天下注目的英雄;鴻門宴上,坐失良機(jī),埋了悲劇的種子;垓下之圍,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愴。 |
D.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fēng)歌》十分確切地表明了“詩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達(dá)自己的情感、志向。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遼寧省高一上學(xué)期知識競賽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3分,共12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 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弊,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 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蹦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dāng)?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绷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fù)圍之。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fù)聚其騎, 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 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遥液味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 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 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執(zhí)起隴畝 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是( )
A、項王軍壁垓下 壁:名詞活用為動詞,扎營、駐扎
B、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夜:在夜間,名作狀
C、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 暴:暴躁
D、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屬:跟隨,讀zhǔ
2.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思垂空文以自見
B、籍獨不愧于心乎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C、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D、漢軍不知項王所在 縱一葦之所如
3.從文言句式上看,句式不同的一組是()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然今卒困于此 若屬且為之所虜
C、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
D、若非吾故人乎 嬰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與
4.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開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環(huán)境之中:“軍壁垓下”點出大戰(zhàn)發(fā)生的地點,“兵少食盡”、“圍之?dāng)?shù)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見楚軍局勢之危。
B、本文是歷史傳記,其中有很多細(xì)節(jié)描寫,如“夜聞楚歌”、“項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等,這些細(xì)節(jié)是作者添加的細(xì)枝末節(jié),這有悖于歷史客觀事實,在傳記文學(xué)中是不值得提倡的。
C、《項羽本紀(jì)》是《史記》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寫了三大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勇冠三軍,成為天下注目的英雄;鴻門宴上,坐失良機(jī),埋了悲劇的種子;垓下之圍,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愴。
D、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fēng)歌》十分確切地表明了“詩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達(dá)自己的情感、志向。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題。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品茗后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shù)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yùn)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fàn)幑Σ粵Q,未得行封。上在洛陽南宮,從復(fù)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鄙夏藨n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shù)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庇谑巧夏酥镁疲庥糊X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臣光曰:張良為高帝謀臣,委以心腹,宜其知無不言;安有聞諸將謀反,必待高帝目見偶語,然后乃言之邪!蓋以高帝初得天下,數(shù)用愛憎行誅賞,或時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 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納忠以變移帝意,使上無阿私之失,下無猜懼之謀,家無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謂善諫矣。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高帝六年》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駒自立為楚假王 假:代理
B.沛公將數(shù)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奪取
C.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同“促”,催促
D.必待高帝目見偶語 偶:偶然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 、趻短揭猿焙#Z人曰:“我不能。”
B.①恐又見疑平過失及誅 、谇赝踝屡_見相如
C.①沛公拜良為廄將 ②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
D.①于是上乃置酒 、谀巳櫍ㄖT葛)亮于草廬之中
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張良“善諫”的一組是
A.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
B.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
②雍齒與我有故怨,數(shù)嘗窘辱我
C.①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②今急先封雍齒……則人人自堅矣
D.①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②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良雖無戰(zhàn)場廝殺之功,但卻憑著在幕后為劉邦出謀劃策,逐漸深得劉邦信任,從而被封為侯。
B.劉邦在封賞上的親厚友,引起了未被封賞的有功將領(lǐng)的不滿,他們相互串聯(lián)商量對策,圖謀造反。
C.未受封賞的諸將私下活動,引起了劉邦的警覺。在這種情況下,他向謀臣張良詢問原因并尋求積極的對策。
D.張良進(jìn)諫善于因勢利導(dǎo),先以危言聳聽之引起劉邦重視,再適時指出劉邦在封賞中的失誤,從而幫助劉邦化解了一場可能出現(xiàn)的統(tǒng)治危機(jī)。
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rèn)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借用張良勸諫高帝的故事,說明臣下對君主應(yīng)及時進(jìn)諫,不要拖延,否則就可能釀成更大的災(zāi)禍。
B.啟示后世君主,在對臣下朝廷分封獎賞時,切勿因感情用事千萬濫賞濫伐。
C.啟發(fā)后世臣子,勸諫君主應(yīng)注意把握時機(jī)和掌握分寸,這樣會增加勸諫的成功率。
D.借用張良勸諫高帝的故事,說明君無偏袒私情的過失,臣下無猜疑恐懼的念頭,家就會長治久安。
本試題轉(zhuǎn)自《品茗-高中學(xué)生的網(wǎng)上之家》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部分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恐又見疑平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上無阿私之失,下無猜懼之謀,家無虞,利及后世。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景駒自立為楚假王 假:代理 |
B.沛公將數(shù)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奪取 |
C.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同“促”,催促 |
D.必待高帝目見偶語 偶:偶然 |
A.①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 、趻短揭猿焙,語人曰:“我不能! |
B.①恐又見疑平過失及誅 ②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
C.①沛公拜良為廄將 、谀逓橐沦怙L(fēng)為馬 |
D.①于是上乃置酒 ②乃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 |
A.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 |
B.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 ②雍齒與我有故怨,數(shù)嘗窘辱我 |
C.①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②今急先封雍齒……則人人自堅矣 |
D.①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
A.張良雖無戰(zhàn)場廝殺之功,但卻憑著在幕后為劉邦出謀劃策,逐漸深得劉邦信任,從而被封為侯。 |
B.劉邦在封賞上的親厚友,引起了未被封賞的有功將領(lǐng)的不滿,他們相互串聯(lián)商量對策,圖謀造反。 |
C.未受封賞的諸將私下活動,引起了劉邦的警覺。在這種情況下,他向謀臣張良詢問原因并尋求積極的對策。 |
D.張良進(jìn)諫善于因勢利導(dǎo),先以危言聳聽之引起劉邦重視,再適時指出劉邦在封賞中的失誤,從而幫助劉邦化解了一場可能出現(xiàn)的統(tǒng)治危機(jī)。 |
A.借用張良勸諫高帝的故事,說明臣下對君主應(yīng)及時進(jìn)諫,不要拖延,否則就可能釀成更大的災(zāi)禍。 |
B.啟示后世君主,在對臣下朝廷分封獎賞時,切勿因感情用事千萬濫賞濫伐。 |
C.啟發(fā)后世臣子,勸諫君主應(yīng)注意把握時機(jī)和掌握分寸,這樣會增加勸諫的成功率。 |
D.借用張良勸諫高帝的故事,說明君無偏袒私情的過失,臣下無猜疑恐懼的念頭,家就會長治久安。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xiāng)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里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親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陳涉起而王陳,立魏咎為魏王,陳平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jì)。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漢。其后,楚急攻,圍漢王于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之歸之。至于行動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昧、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幾內(nèi)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睗h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咸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鐘離昧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①,舉進(jìn)。見楚使,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fù)持去,更以惡草具②進(jìn)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史記??陳丞相世家》)
[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備的飯食,待客的最高禮數(shù)。②惡草具:粗劣的飯食。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漢王患之 患:擔(dān)憂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 捐:捐獻(xiàn)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陳平的離間奇謀的一組是( )
①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
②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
④宣言……咸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
⑤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謀。劉邦滎陽被圍,他利用楚軍中存在的可以導(dǎo)致混亂的因素,行反間計,使得項羽懷疑剛直忠誠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軍。
B、劉邦能夠用賢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陳平的反間計,讓陳平便宜從事;又依計而行,故意降低規(guī)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項羽的疑心。
C、項羽聽信讒言,猜忌多疑。這樣的性格弱點,使得他無法招致天下正直有節(jié)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計,貽誤了戰(zhàn)機(jī)。
D、范增頗有謀略、性情剛直。他欲急攻滎陽,體現(xiàn)了正確的戰(zhàn)略主張;但他又任氣使性,面對項羽的生疑,他忿而離去,最終使敵方的計謀得逞。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