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克的數(shù)學公式是________克,________升的數(shù)學公式數(shù)學公式升.

    5
分析:要求3克的是多少克,用3×即可;
要求幾升的升,用÷即可.
解答:
=(克);
÷=5(升).
答:3克的14是克,5升的升.
故答案為:,5.
點評:一個數(shù)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進行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用除法進行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小學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3克的
1
4
3
4
3
4
克,
5
5
升的
1
8
5
8
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學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紙的發(fā)明是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目前我國生產(chǎn)的紙約有500種.造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是木材,我國每年在此項上至少消耗1000萬立方米的木材,大約相當于10年生樹木2億棵.
    制造一噸白紙,需砍伐17棵樹齡4年的大樹,耗油1500升,耗木材0.875噸,耗煤0.5噸,用水375噸,并且造成極大的污染.浪費紙就意味著浪費資源,而目前我國的森林資源供不應求,水資源呈現(xiàn)短缺,水土流失難以控制,瀕危物種沒有了棲息之地,這是中國十大環(huán)保問題之一.
在保護環(huán)境方面,森林的生態(tài)效應大大高于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因為森林能夠吸收有害物質(zhì),能夠保持水土,能夠涵養(yǎng)水源,它的樹冠像一把張開的傘,可以截留20%的雨量.萬畝森林貯水量相當于10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我國森林覆蓋率嚴重不足13%,僅占世界森林面積的3%.
    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我們要注意節(jié)約用紙,并且大力提倡重復利用廢舊紙.據(jù)統(tǒng)計,回收1000千克廢紙,可生產(chǎn)800千克的再生紙,大約相當于保護果17棵大樹,還可以節(jié)約水100噸,電600度,減少300千克以上的化學物質(zhì).可見節(jié)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最好措施.
目前,有不少同學認為紙張便宜,所以浪費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造成了環(huán)境的臟、亂、差,更主要的是浪費了造紙用的木材、煤、水等資源,同時還污染了環(huán)境.
    那么,作為一個小學生怎樣才能做到節(jié)約紙張、保護環(huán)境呢?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說:白紙、作業(yè)本正反兩面都要用;充分利用每一張紙,可以將廢紙的反面用來打草稿;不用一次性的紙杯、一次性的筷子;用舊掛歷包書皮;多用手帕、毛巾,少用餐巾紙;廢報紙、廢書可以回收,不要隨便扔掉.
    讀了上面的材料,我們知道節(jié)約紙張、保護環(huán)境多么重要啊!你能繼續(xù)解決下面的問題嗎?
(1)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800克氧氣,排出900克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制造出750千克氧氣.算一算,一公頃的闊葉林一個月(按30天算)能制造出多少千克氧氣?
(2)人們的生活是離不開紙的.印書要用紙;畫畫要用紙;做作業(yè)也要用紙.但有的同學卻用它來折飛機、扔紙團…真是太浪費啦.要是一人一天浪費一張,全國十三億人就要浪費十三億張紙,十三億張紙要耗去多大的一片綠洲呀!若10張紙放成一摞厚度為1毫米,把這些紙摞起來,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我國有220000000在校生,按每個學生一年兩學期用15冊課本計算,一年就要用課本30億冊以上.再按每人每年課本平均重2500克計算,每年中小學生使用的教科書需消費紙張達55萬噸之多.按生產(chǎn)1噸紙用20棵大樹計算,55萬噸紙就要砍伐大樹多少萬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學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在括號里填上適合的單位.
一瓶雪碧2.5
;一輛卡車裝載貨物3.5
;課桌桌面的面積是24
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小明身高158
厘米
厘米
;
一個雞蛋重50
;小麗體重是46
千克
千克
;成人手掌的面積約為1
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小蘭睡覺的床的面積大約是2
平方米
平方米
;小華每晚睡眠9.5
小時
小時
;一支鉛筆長19
厘米
厘米
;教室占地面積約60
平方米
平方米
;數(shù)學課本封面面積為2.4
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粒紐扣的面積約是1
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4
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墨水瓶的容積約是60
毫升
毫升
;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約是960萬
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長江長6300
千米
千米
;課間休息10
分鐘
分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學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