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有錯誤的是
A.加熱銅綠,生成黑色固體,出現(xiàn)水珠,產生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B.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黑色固體
C.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D.在空氣中加熱銅片,銅片表面有黑色固體生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據(jù)圖回答問題:
(1)溫度為℃時,A與C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將t1℃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t2℃,有晶體析出的是(填字母代號);
(3)t2℃時,把A,B物質各50g分別加到100g水中,不能形成飽和溶液的是(填字母代號),若要使之達到飽和狀態(tài),還需要向溶液中加入g該溶質.
(4)把A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
A.溶劑的質量一定變小
B.溶質的質量可能不變
C.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一定變大
D.溶液的質量一定變大
E.該飽和溶液還可以溶解其他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正確的設計實驗、準確地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是得到科學結論的保證,下列各選項中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與分析的結論都正確的是( )
A.
a、b兩點對比說明加入二氧化錳使H2O2生成氧氣的量增多了
B.
兩條線重合說明等質量的塊狀碳酸鈣與粉末狀碳酸鈣與足量稀鹽酸反應速率是一樣的
C.
曲線說明此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身高而減小
D.
對比兩條曲線說明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反應中只有錳元素的質量在化學變化前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新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發(fā)現(xiàn):如果用大理石和稀硫酸混合制二氧化碳,一開始產生一些氣泡,可使很快氣泡產生的速度越來越慢,最終停止了.其原因是反應生成硫酸鈣微溶物覆蓋在固體的表面,阻礙了大理石與稀硫酸的接觸,反應速度逐漸減慢甚至停止.因此通常下不選用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對此,小新產生了疑問并大膽猜想展開實驗.
【猜想一】選擇合適的硫酸的濃度能使反應快速進行.
【進行實驗】在28℃時,用裝有5ml硫酸溶液的注射器向盛有1g直徑為2mm的大理石的大試管中注入硫酸,實驗選取5種濃度(如圖)的硫酸分5組完成,每次記錄15分鐘內生成氣體的體積,記錄在下表:
試管編號 | 1 | 2 | 3 | 4 | 5 |
氣體體積(ml) | 35 | 47 | 55 | 51 | 42 |
【猜想二】選擇合適的溫度可以使反應快速進行
【進行實驗】向5只分別盛有1g、直徑為2mm大理石的大試管中各加入5ml相同濃度而不同溫度的硫酸溶液,觀察反應的情況,記錄如下表:
試管編號 | A | B | C | D | E |
溫度℃ | 40 | 50 | 60 | 70 | 80 |
現(xiàn)象 | 有氣泡 | 氣泡比A試管多 | 氣泡明顯比B號試管多,持續(xù)時間更長 | 大量氣泡產生于常溫用嚴肅反應相似 | 反應非常劇烈大理石迅速溶解并產生大量氣體 |
(1)【實驗分析】
①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在28℃時,選用硫酸的濃度最合適的是%.
②除選用合適溫度和濃度硫酸之外,在反應過程中,為防止微溶物硫酸鈣覆蓋在大理石上,應增加操作,更有利氣體的制備.
(2)你認為還可以研究對該反應速率的影響,請你設計實驗簡述實驗步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學習化學要正確理解概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粒子
B. 氣體受熱時,分子體積增大,所以氣體體積增大
C. 化合物中,金屬元素一定顯正價,非金屬元素一定顯負價
D. 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所以氮氣不與其他任何物質反應
B.有氧氣參加的反應一定是化合反應
C.從空氣中分離氮氣和氧氣是化學變化
D.通過分解反應或化合反應都能產生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滅火氈是一種新型的滅火用品。使用時,將滅火氈從套中取出,覆蓋在燃燒物上,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1)滅火氈的滅火原理是:
(2)滅火氈是由羊毛及鋁質纖維制成的,羊毛和鋁質纖維都是可燃物,但在滅火時滅火氈沒有燃燒,其原因是;
(3)請你舉出一種與上述滅火原理不同的滅火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