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jù)下圖所示, 回答有關(guān)問題:
(1)寫出圖中標有字母的儀器名稱:a。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yīng)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填字母),實驗時該裝置試管口應(yīng)放一團棉花,其目的是;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若要獲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發(fā)生裝置外,還應(yīng)選用D裝置,裝置 中的液體是(填寫試劑名稱)。如果用E裝置收集該氣體,則氣體應(yīng)從端進入(填b或c)。通常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為。
(4)下圖是以鋅粒和稀硫酸反應(yīng)制備H2 , 并用排水法收集.請把圖補畫完整。
【答案】
(1)長頸漏斗
(2)A,加熱時,防止固體藥品隨氧氣流進入導管或造成堵塞,2KMnO4 K2MnO4+ MnO2 + O2↑
(3)濃硫酸,b,CO2 +Ca(OH)2 =CaCO3↓+H2O
(4)解:如圖所示
【解析】(1)a是長頸漏斗;
(2)固體加熱型制取氣體選擇裝置A,加熱時,為防止固體藥品隨氧氣流進入導管或造成堵塞,試管口應(yīng)放一團棉花。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K2MnO4+ MnO2 + O2↑ ;
(3)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來干燥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進入E后在下方,空氣則在上方,故b端是進氣管。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 ;
(4)發(fā)生裝置中有長頸漏斗時,長頸漏斗的末端要在液面以下。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當剩余的水較少時,容易從長導氣管端導出,短導氣管是進氣管,長導氣管是出水管.
所以答案是:(1)長頸漏斗;(2)A;加熱時,防止固體藥品隨氧氣流進入導管或造成堵塞;2KMnO4K2MnO4+ MnO2 + O2↑;(3)濃硫酸;b;CO2 +Ca(OH)2 =CaCO3↓+H2O;(4).
【考點精析】掌握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點和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是解答本題的根本,需要知道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以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為例)a、步驟:查—裝—定—點—收—移—熄;驗證方法:將制得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渾濁,則是二氧化碳.驗滿方法:用點燃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熄滅.證明已集滿二氧化碳氣體.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高錳酸鉀是日常生活常用的一種殺菌劑,它是一種紫黑色固體,取少量固體放入研缽內(nèi)做如下圖實驗,試根據(jù)上述實驗過程填空。
(1)在上述實驗中,步驟(選填實驗步驟的序號)說明物質(zhì)是可分的,步驟④中溶液幾乎變?yōu)闊o色,溶液中溶質(zhì)微粒(選填“是”或“不是”)變得更小了。
(2)在溶液中含有鉀離子、高錳酸根離子和水分子,請分別用化學符號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中有一種與其他三種物質(zhì)都能發(fā)生反應(yīng),它是 ( )
A. 鋅粒 B. 碳酸鈣 C. 氫氧化鈉 D. 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產(chǎn)生氧氣的獲得方法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氣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B. 加熱高錳酸鉀可以得到氧氣
C. 工業(yè)上用分離液態(tài)空氣的方法得到氧氣是分解反應(yīng)
D. 含有氧元素的物質(zhì)反應(yīng)才有可能產(chǎn)生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3Cu +8HNO3=3Cu(NO3)2+2X +4H2O反應(yīng)方程式中,X的化學式為
A. N2O B. NO C. NO2 D. N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洗滌在生活、生產(chǎn)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滌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 用酒精洗去試管中的碘
C. 用洗潔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 用白醋洗去水壺內(nèi)部的水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世界千變?nèi)f化,請寫出下列反應(yīng)的文字表達式:
①加熱碳酸氫銨固體 , ②石蠟在空氣中燃燒 , ③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 以上反應(yīng)中屬于化合反應(yīng)的有(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