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要求發(fā)達國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趨嚴重的溫室效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綠色植物通過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科學家采用“組合轉化”技術將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X和H2O,其化學方程式是:2CO2+6H2═X+4H2O.則 X的化學式是
 
;
(3)為了減緩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下列建議不可行的是
 
(填序號).
A.開發(fā)太陽能、核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C.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考點:自然界中的碳循環(huán),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的影響,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專題: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2)由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保持不變,可以推斷X的化學式;
(3)根據從溫室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和防治措施方面著手,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來回答.
解答:解: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物中總共有2個碳原子,4個氧原子和12個氫原子,而生成物中只有8個氫原子和4個原子,還少2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因此X的化學式為C2H4
(3)
a、開發(fā)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這些都是清潔可循環(huán)利用的能源,沒有二氧化碳排放,故對;
b、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的使用是二氧化碳的最大來源,少使用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禁止,故錯;
c、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因為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氣里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故對;
答案:
(1)光合;
(2)C2H4;
(3)B.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溫室效應”、低碳生活等是中考的熱點,掌握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以及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用氯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圖,請寫出各儀器的名稱
A
 
 B
 
  C
 
D
 
 E
 
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做氧化銅、木炭反應的實驗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充分反應后試管中仍有黑色固體.曉明對此進行了探究,并邀請你一起參與.
【提出問題】氧化銅與木炭充分反應結束后,試管中的黑色固體是什么?
【猜想假設】黑色固體可能是①木炭②
 
 

【查閱資料】①銅、木炭不與稀硫酸反應.
②氧化銅能與稀硫酸反應形成藍色溶液.
【實驗驗證】曉明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取少量該黑色固體在空氣中灼燒,觀察現(xiàn)象.如果猜想①正確,現(xiàn)象應該是
 

【實驗設計】科學探究的方法有多種,請你再設計一種方法來證明曉明的猜想②或③正確.(請簡明寫出操作、步驟和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①pH試紙②酚酞試液③稀鹽酸④碳酸鈉溶液⑤石蕊試液,均能夠用來鑒別稀硫酸、純水、澄清石灰水的一組試劑是( �。�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③④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水可以使燃燒的固體物質熄滅的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B、隔絕空氣
C、降低溫度
D、降低溫度和隔絕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高粱、玉米等綠色植物和種子制造酒精,其主要過程是( �。�
A、過濾、蒸發(fā)
B、蒸餾、發(fā)酵
C、發(fā)酵、蒸餾
D、加熱、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將CO、CO2、O2、N2的混合氣體依次 通過灼熱的銅網、澄清石灰水、灼熱氧化銅,充分反應冷卻至室溫,最后剩余的氣體是( �。�
A、N2
B、CO2、N2
C、O2、N2
D、CO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主要不是從安全因素考慮的是( �。�
A、熄滅酒精燈不能用嘴吹滅
B、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時,不可讓試管口對著自己或旁人
C、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
D、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檢驗氧氣是否收集滿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下列物質:碳酸鈉、氯化鈉、碳酸鈣、碳酸氫鈉、鹽酸等,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
(1)請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天安門前的漢白玉華表的主要成分是
 
;②焙制糕點所用的發(fā)酵粉的主要成分是
 
;③可用于洗滌油污的是
 
;④常用作調味品的是
 

(2)寫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學方程式:
①分解反應:
 
;
②復分解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