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鄭州市2019屆九年級人教版化學上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通過化學學習,應該知道有多種途徑可以制取氧氣。如:
A.分離空氣 B.加熱高錳酸鉀 C.分解過氧化氫 D._______________
(1)相信你在D處還可以寫出另一種制取氧氣的方法;
(2)若用右圖裝置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寫出標號儀器的名稱 ①______ ②_______;實驗結束,停止加熱時要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時發(fā)現水槽中的水變成了淺紫紅色,你認為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若分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供選用的裝置如下:要得到平穩(wěn)的氧氣流,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_________(選填“甲”或“乙”);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當氣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再開始收集;
(5)寫出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的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熱分解氯酸鉀 試管 集氣瓶 為了防止先移走酒精燈,試管內的壓強減小,水沿導管進入熱的試管,使試管炸裂 試管口沒塞棉花 甲 連續(xù)均勻冒出 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解析】 (1)實驗室還能利用加熱分解氯酸鉀制取氧氣; (2)①的名稱為試管;②的名稱為集氣瓶;實驗結束,停止加熱時要先把導管移出水面,防止先移走酒精燈,試管內的壓強減小,水沿導管進入熱的試管,使試管炸裂;水槽中...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2019學年北京課改版九年級上冊化學2.3氧氣的性質同步練習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現象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
B.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并有四氧化三鐵固體生成
D.硫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 【解析】 試題A、根據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 【解析】 A、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故選項說法正確. B、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故選項說法正確....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科粵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章 生命之源--水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2015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宣傳主題為“節(jié)約水資源,保障水安全”.下列有關水的認識中錯誤的是( )
A. 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不會造成水體污染
B. 水通過三態(tài)變化實現天然循環(huán)
C. 水是生命之源,保護水資源包括防止水體污染和節(jié)約用水兩方面
D. 隨意丟棄廢電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屬污染
A 【解析】 試題A、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會造成水體污染,應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錯誤,B、水通過三態(tài)變化(水、水蒸氣、冰)實現天然循環(huán),正確,C、水是生命之源,保護水資源包括防止水體污染和節(jié)約用水兩方面,正確,D、棄廢電池中含有鎘、汞、鉛等有害金屬,故隨意丟棄廢電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屬污染,正確,故選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北京課改版2019屆九年級上冊化學 8.3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同步練習題 題型:填空題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反應物的狀態(tài)為________和________反應,反應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加熱,所以選擇的氣體發(fā)生裝置簡稱為固液常溫型;又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密度比空氣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且二氧化碳還能與水發(fā)生反應,所以選擇的收集方法只能是________.
固體;液體;不需要;大;能;向上排空氣法 【解析】 制取裝置包括加熱和不需加熱兩種,實驗室制取CO2是在常溫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的,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實驗室制取CO2是在常溫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的,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