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為實驗室中常見氣體的制備、干燥、收集和性質實驗的部分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時,可重復選擇儀器)。試根據(jù)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在實驗室中用石灰石和稀鹽酸為原料,制取并收集干燥、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

所選儀器的連接順序為_____(填寫儀器序號字母)。

裝置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檢驗二氧化碳集氣瓶中是否收集滿的操作方法是_____

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_(填A、BC、D之一)。

A 二氧化碳是一種有毒的氣體,屬于大氣污染物

B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會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藍

C 二氧化碳的固體俗名“干冰”,干冰易升華,可用于人工降雨

D 二氧化碳能滅火的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將少量CO2氣體通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大燒杯中,燒杯中溶液的質量與之前相比會_____(填寫下列各項序號)。

A 增大 B 減小 C 不變 D 無法判斷

2)欲用一氧化碳氣體測定某氧化鐵樣品的純度(樣品中雜質不參加反應)

某同學所選裝置的連接順序為:一氧化碳氣體→BD

裝置B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若經(jīng)過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裝置D氫氧化鈉溶液洗氣瓶的質量增加6.6g,則原氧化鐵樣品中氧化鐵的質量是_____g.(計算結果精確至0.1g

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考慮,該套實驗裝置還應在裝置末端增加一個_____。

【答案】AECF CaCO3+2HClCaCl2+H2O+CO2 把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木條熄滅,則集滿 C A Fe2O3+3CO2Fe+3CO2 8.0 尾氣處理裝置

【解析】

1在實驗室中用石灰石和稀鹽酸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氣體和水蒸氣,先除去氯化氫氣體,由于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故不能用氫氧化鈉溶液除去氯化氫氣體,除去氯化氫氣體選擇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然后用濃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最后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所選裝置及順序為:AECF

裝置A中是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氣體的驗滿在瓶口處進行,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檢驗二氧化碳集氣瓶中是否收集滿的操作方法是:把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木條熄滅,則集滿;

④A.二氧化碳無毒,不屬于大氣污染物,故A錯誤;B.二氧化碳溶于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生成碳酸的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故C錯誤;C.二氧化碳的固體俗名“干冰”,干冰易升華,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正確;D.二氧化碳能滅火的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故D錯誤。故選C

將少量CO2氣體通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大燒杯中,生成碳酸鈉和水,沒有氣體逸出,沒有沉淀析出,所以燒杯中溶液的質量與之前相比會增大,故選A

2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Fe2O3+3CO2Fe+3CO2測得反應前、后裝置D氫氧化鈉溶液洗氣瓶的質量增加6.6g,則反應生成了6.6g二氧化碳,設原氧化鐵樣品中氧化鐵的質量是x。

,解得x8.0g

由于一氧化碳有劇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氣中,以免造成污染,所以該套實驗裝置還應在裝置末端增加一個尾氣處理裝置。

故答案為:

1①AECF;②CaCO3+2HClCaCl2+H2O+CO2↑;把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木條熄滅,則集滿;④C⑤A;(2①Fe2O3+3CO2Fe+3CO2②8.0;尾氣處理裝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發(fā)現(xiàn)問題)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的實驗時,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意外現(xiàn)象: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成了紅色,過了一會兒紅色就消失了。該小組對這種意外現(xiàn)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

(猜想②)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使紅色消失。

請你寫出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

(1)為驗證猜想①,該組同學將配制的氫氧化鈉溶液加熱后,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卻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實驗中加熱滴入植物油目的是___。實驗結果表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氧氣無關。

(2)為驗證猜想②,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發(fā)現(xiàn)溶液也呈現(xiàn)紅色。請解釋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_____。由此說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無關。

(3)該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當氫氧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大于10%時,就會出現(xiàn)上述意外現(xiàn)象。請設計實驗證明該方案中取用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過大: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示中AE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按氧化物、酸、堿、鹽分類,AB、CD是四種不同類別的物質,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圖中表示相連的兩種物質之間可以發(fā)生反應,“→”表示某一種物質經(jīng)一步反應可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

1E的化學式為_____;

2)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3)物質A的類別為_____;(填氧化物、酸、堿、鹽中一種)

4)反應②的反應類型_____(填一定、一定不不一定)是化合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P點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3 時,將30g甲物質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

后所得溶液的質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甲中含少量乙時,提純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t3 時等質量的甲、乙、丙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所得溶液中溶劑的質量由大到小的順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構建模型是化學學習常用的方法。如圖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請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中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沒有改變

B. 物質丙的化學式為NH3

C. 反應前后,氮元素的化合價沒有發(fā)生改變

D. 圖示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青少年一定要愛護眼睛,在光線不足時看書、寫字要用照明工具。如圖是一種照明用臺燈,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表示的各部件中,用金屬材料制成的是_____(填序號,任選一種,下同);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_____;

2)金屬及金屬材料有很多優(yōu)良的性能而被廣泛應用,燈光后面的反光片為鋁箔,鋁塊能制成鋁箔是利用了鋁的_____性;

3)鋁制品比鐵制品耐用其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如下系列實驗。

(實驗Ⅰ)請根據(jù)如圖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標有字母的儀器的名稱:b_____。

2)寫出實驗室用A裝置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制得的氧氣用來做如圖2所示的實驗,發(fā)現(xiàn)H中鐵絲不燃燒,其原因是_________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為了能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可選用發(fā)生裝置 ______

4)若依次連接裝置B→D→E收集一瓶干燥的氫氣,則應在裝置D中盛放_______(填物質名稱)試劑,氣體應從E裝置____(填)端進入。

(實驗Ⅱ)實驗室用50g20%的濃鹽酸稀釋成5%的稀鹽酸

1)實驗需要的玻璃儀器有膠頭滴管、量筒、燒杯和______

2)實驗的主要步驟有計算、______、稀釋、轉移、裝瓶并貼標簽。

3)用內壁留有少量水的燒杯配制5%的稀鹽酸,所配溶液溶質質量分數(shù)____(填、“=”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在探究“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時,選做了如圖1所示的三個實驗:(提示:B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堿性。)

祺祺:向試管I中慢慢滴入MgCl2溶液,并不斷振蕩,至溶液顏色恰好變?yōu)闊o色為止。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

雯雯:分別完成試管III中的兩個實驗后,接著進行如圖2探究,請分析后作答:

(1)雯雯經(jīng)過分析推斷,試管Ⅲ反應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___;步驟中一定發(fā)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

(2)祺祺把沉淀M、N混合后加入AgNO3溶液和過量的稀硝酸,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實驗結束,祺祺把反應后的混合物與濾液C全部倒入廢液缸中,則廢液缸內上層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質有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中A、BC、D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E是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CD四種粒子共表示_____種元素,

2Dx_____

3E中銀元素原子的質子數(shù)為_____,一個銀原子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_____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